在绝大多数人眼里,刘擎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不排斥与人辩论,从不躲闪公共视野,也不迎合群体主义的表达。但同时,他又是别人心中的“知识偶像”,儒雅、健谈、风趣,总能让深奥的哲学原理三句话落地,也能用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让我们反思现代生活。尽管刘擎的语调温柔而缓慢,但从他的话语里,你总能感到某种坚持,那大概是来源于他对于知识的敬畏。
刘擎总在不同的身份之间游走和穿梭。他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导师,也是国内政治哲学领域研究的佼佼者,他还是综艺上的“知识偶像”——尽管他本人并不喜欢这个称呼。他觉得,知识的作用是让人变得自主,获得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应该把某个人打造成偶像,供人盲目崇拜。但不可否认的是,因为他的出现,基础哲学在年轻人中间收获了更多的关注度。
这些身份,也让人们对刘擎的认识时而清晰,时而模糊,而当这些角色最终汇在一起,一个更立体的刘擎被勾勒了出来。
纷乱的观点
和理性的声音
刘擎走进大众视野的方式很特别,《西方现代思想讲义》在知识付费软件上开始只有两万人关注,彼时,他还不被人所了解,直到他赶上了“学者出镜”的契机。制作人马东觉得该给自己的谈话类节目加一些深度,在一次简短的见面之后,刘擎成了导师。在第七季《奇葩说》里,他妙语连珠,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简单的问题哲学化,尽管很少人明白康德和孔德的区别,也没多少人能坚持翻完他的作品,但并不妨碍每个打工人都在为他援用康德的那句名句“人是作为目的的存在,而不仅仅是任何发展的工具”喝彩。
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院特聘教授、国内政治哲学领域研究的佼佼者,刘擎总在不同的身份之间游走和穿梭
刘擎的拍摄在上海,他的日程表排得很满,你能看到他一天的轨迹,除了日常的教学和讲座之外,一些非学术性的活动,也成了刘擎日常需要参与的行程。在受到关注之后,刘擎要参与的事情明显多了起来,他每天只有一会儿独处时间,可以精确到小时。“比如睡眠时间在凌晨3点到早9点;晚上11点到3点用来集中精力进行写作构思、研究构思和深度阅读;其余时间则用来上课、处理微信消息,做简单阅读。”
但是,从另一个层面看,这似乎也并不费事,因为用哲学去解释生活问题,似乎是游刃有余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哲学的意义无外乎是解答生活上的疑惑,在千年之前的古希腊城邦,苏格拉底的时代就已经如此,而刘擎所做的,就是让哲学在公共讨论领域重新扮演起重要的角色。
所以,对于时下诸多的社会现象,刘擎都用哲学的思考做出了回答。对于内卷,刘擎觉得那是“系统对于生活的殖民”;对于“身边的同龄人都过得比我好,我该不该玩命追”,刘擎说:“很多的励志故事,历经困难,付出那么大的努力,终于,一定要有个终于,这个故事才是个励志的故事。但是那些‘终于也没有成功的故事’却从未被讲出来,所以我们有成功学但没失败学。”对于“频繁被渣,是不是我的问题”,刘擎说:“我们不需要一个完美受害者。”
每一种不同的声音,似乎都会引发新的矛盾、偏见与割裂,这也让差异性,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生活的不可忽视的旋律
在这个一条评论就能激起一个人的情绪、一个热搜就能让一群人热血沸腾的时代;在世界通过数字化成功地完成了一次知识祛魅之后,也就诞生了更多不同的观念,每一种不同的声音,似乎都会引发新的矛盾、偏见与割裂。这也让差异性,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生活的不可忽视的旋律。带着这些思考,刘擎希望的是让哲学走入真正的生活,成为人们指点迷津的良药。
刘擎并不觉得社会活动变多对自己只是负担,他会思考,学术的根本意义是什么?是象牙塔里的研究,还是某些更为深远的部分,特别是哲学与政治。历史上,不论是苏格拉底,还是卢梭、本雅明、马克思,他们都十分关注自身所处的时代,关注正在发生的社会实践,而不是远离社会的喧嚣,闭门造车。
而系统的社会性思考,也让刘擎有机会接触到了不同的行业和领域,带来了更多碰撞的火花,“最早的时候我都是和同行交流,但现在不一样,我都会与更多元的领域的人交流,比如工程师、运动员、艺术家。他们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带给了我更多的启发”。在和而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刘擎想要留给人们更多公共话题的讨论空间和方向。
点击观看视频《由和而至美》
刘擎X五粮液X三联生活周刊
我们应当
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
深度阅读是刘擎对抗焦虑的方式,在日常中,这个温文尔雅的学者也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烦心事,比如,工作太忙,时而不能和家人一起晚餐,又比如日常的一些活动太多,让他没有精力去专心写作。每到这种时候,刘擎会选择性地找一本书,投入其中,让自己从焦躁的情绪中逐渐平和。
刘擎始终相信,人类是有共同价值的。即便世界现在的表现是繁杂无序的,好像充满了偶然和对抗,对个人如此,对整个社会都是如此。已经过去的2021年,不论是还未过去的疫情,还是脆弱不堪的国际关系,每个人的生活都受到影响,这也让我们开始疑惑,世界运行的轨迹最终会走向何方,这些不确定,让每个人都对自己的生活画上了一个问号。人和人的距离感越强,也就让分歧和争端有了更多的生长空间。
我们对于确定的依赖由来已久。“我们现在对秩序和必然,对确定性有一种执念,这种执念也不是自古就有,是启蒙运动的成就。包括科学革命。启蒙主义的成就造成了一种我们不切实际的期待,世界的一切都是可以用理性完全把握、解释,最终可预测、可控制。”
人和人的距离感越强,也就让分歧和争端有了更多的生长空间
在马克斯·韦伯看来,“在现代世界,从原则上说,再也没有什么神秘莫测、无法计算的力量在起作用,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掌握一切。也就是说,数千年来笼罩在人类世界的统一的终极价值的意识形态乌云散去,世界价值变得多元,人却变得无根”。
科学革命带来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革命后的大机器生产,还有我们现在使用的手机等等。这些都在提高我们对世界的规律性、秩序、必然性、确定性的期待,但这种期待显然是过高的,我们过度依赖数字化对于生活的计算能力,也就让人们对社会的认识产生了更多的分歧。而刘擎觉得,求同存异的重要前提,是认识到理性的有限性。
“其实中国在很早之前就提出过‘和美’这样的观点,为应对当代问题提供了一些启发。”传统中国的天下理想——坚持“兼容并蓄”“和而不同”与“求同存异”等卓越的理念,深具文化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精神。是对消融分歧和理解“不确定性”的另一种很好的阐释。
刘擎认为,我们可能不自知地接受了某些西方的旧观念。“当代中国社会当中有些观念和心态都是舶来的,比如社会达尔文主义,相信残酷竞争,相信弱肉强食,相信你死我活的争斗,相信实力就是一切。这本身是过时的19世纪的西方理念。照理说是非中国的,但有不少人深受这些思想的影响。”
在今天的社会形态里,存在一种很强的倾向,要求我们崇尚数量化指标,在学校几乎是唯分数论,这也导致了从学校到公司会以KPI去衡量个人的价值;在国际关系里,我们习惯以“丛林法则”来看待整个世界,好像世界本该如此,竞争的逻辑贯穿了我们的整个人生,但是这种逻辑造就了极为单向度的价值观,就是一切可计算的优绩表现才是值得追求的,这也使我们的生活的追求变得单一。这种单一让我们可能在某一次战胜对手之后得意扬扬,但是始终处在一种不够从容、不够有内在自信和尊严的状态,这也让大多数这样的人无法承受失败。
刘擎认为,传统中国的天下理想可能是调节现代性危机的良方
而在刘擎眼里,并非只有西方做出了系统的哲学方法论,而中国古老的哲思同样有助于诠释和解决这些复杂问题。“中国人讲和美,美美与共,各有其美,在这一套话语体系中,由和至美是这一体系当中的精髓,而具体言之,‘和而不同’强调的是一种修为和境界,‘求同存异’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手段与方法。二者相互交织,形成了‘和合’文化,对中国的政治、思想、外交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也将会对未来世界秩序的建构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我们看到多样性,而多样性本身,既包含着冲突的可能,也蕴含了相互学习和借鉴的潜力,我们尝试回溯寻找这一切的共同点,但是我们却彼此不同,在共同价值的背景下,让差异化并存。”儒家思想强调人之存在的关系性维度,主张单独的个体无法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而必须通过与他人的互动与学习,文化与文化之间也是如此。
当然,儒家文化也需要随着时代背景的变革而更新。传统的自然等级观念、男尊女卑、君臣父子等等,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的基本限制性条件,因此传统的中国文化需要完成了“创造性转化”,在当代条件下激发新的思想启迪力量。实际上,“和美”这一理想已经在当代生活中展现出自己的魅力。我们期望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共生。
和而不同 美美与共
在刘擎看来,东方思想有一种圆融的整体主义视野,尽管也有区隔和分野,但具有很显著的一体化特征。所谓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就把人神万物,放在一个系统里,作为一个整体视野。没有做过多拆分,这是一种十分深刻的思想。
拥有千年酿造技艺和600多年持续不间断酿造古窖池的五粮液,始终秉持着贯穿华夏文明的“和美文化”,这也是此次携手刘擎教授,探讨“和美”意义的初衷,早在上世纪60年代,五粮液便着眼于“和美”文化的提炼与推广,顺势推出“交杯牌”五粮液。至80年代,“交杯牌”五粮液成就了一段经典往事,也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至今,五粮液对“和美”文化的追求从未改变。
拥有千年酿造技艺和600多年持续不间断酿造古窖池的五粮液,始终秉持着贯穿华夏文明的“和美文化”
提及“和美”,作为中国浓香型白酒典型代表,五粮液因其天然秉持“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传统文化与“开放合作、和谐包容、互利共赢”的多边合作理念高度一致,使其成为共融共通、和谐统一的东方“和美”精神的具体体现。从产品和美到人生和美,从社会和美到生态和美,这些已经构成了五粮液的“和美”文化内核。
刘擎觉得人们在过往产生的分歧中,之所以形成了误解和偏见,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把商议和讨论仅仅当作博弈性质的“谈判”过程,真正意义上的讨论,需要把理性、共情和同理心放在一起。力图在基本原则层面上达成相对一致的意见,这个过程有妥协,也有斗争,最终达成某种一致。当然,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国家,向其他文化的开放,总有一些不可消除的难题。外来的思想和观点往往让人感到带有“入侵”的性质,会挑战本土文化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因此,一个开放的世界要形成全球范围内的共同价值,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
刘擎觉得真正意义上的讨论,需要把理性、共情和同理心放在一起
然而,从更大的视野来看,每一种文化像每个单独的个体一样,认知的和价值的观念,总是在与“他者”的相遇和互动关系中才形成并不断演变发展的。文化既不可能无中生有地“独创”,也不会是凝固不变的。互相理解和彼此借鉴的过程,也总是伴随着分歧与争议,这是文化变迁的底层逻辑。要走向不断接近“和美”的境界,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善意,但是仍然是可为的。而五粮液和它所倡导的和美文化,显然给人们提供了这样的一种可能,让人们以同理心和善意更好地沟通。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和谐与美满,是人生幸福的标签,是人们最朴素的向往。家和万事兴,人和万事顺,家与人皆因“和”而美。君子和而不同,每一个人既要追求与环境的和谐共生,更要寻求内心的和谐安宁。无论是“小家”还是“大家”,这种包容万千、平和以待的智慧,正是中国“和美”文化的精髓。在“和而不同”的理念下,五粮液无时无刻不传递向上向善、追求美好的和美文化,每一次举杯,都能换来一次微笑与倾吐,每一次善意的沟通,都将赢得更多包容与美好。
所谓求同存异,或许只有当知识界百家争鸣的声音足够大,我们的这个世界才会完成那个由和至美的过程
在采访中,刘擎不时地担心自己会不会讲得太深,在互联网平台上,尽管因为刘擎的知名度,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哲学和政治,但不能否认的是,和比他出道更早的两个学者罗翔和薛兆丰相比,哲学的受众依然不及刑法学和经济学的一半。刘擎清楚在不损失知识尊严的前提下,哲学永远不是最受欢迎的那一类,但是即使这样又有什么所谓,所谓求同存异,或许只有当知识界百家争鸣的声音足够大,我们的这个世界才会完成那个由和至美的过程。
策划丨三联.CREATIVE
微信编辑丨张弛
设计排版丨苏婷婷
作者丨Benjamin
图片来源丨 五粮液、视觉中国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