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死吃河豚
文:叶 航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宋代文学家苏东坡为惠崇和尚的《春江晚景》图而题的诗。诗人由岸边的蒌蒿芦芽,联想到此时正是味道鲜美的河豚鱼溯水上的时候。每读东坡先生这首小诗,不仅会陶醉于春回大地的美景,更会让人钟情于河豚的美食传奇。
第一次见到河豚是我很小的时候,在舅舅家和表兄们一起在江边玩儿,江边有一个码头,码头上有好多打鱼的船。那是傍晚的时候船家正在卸鱼,不知道是哪位小孩捡到几只河豚扔过来,我表兄阿四接住了,分给我一只玩儿,看着那条我从来没见过的,胀气胀得像一只皮球一样的鱼,我真的不敢玩,只见阿四用脚猛然一踩,“噗”的一声河豚被踩死了,一会儿功夫,在江边的堤岸上堆了一摊死河豚,晚霞照过来,像一堆烂白菜皮,看了让人心里怪怪的难受。
第一次吃河豚是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初,那时候的河豚都是野生的,吃它绝对有危险。之前在老家几乎每年都听到有吃河豚死人的消息,所以,也特别理解“拼死吃河豚”这个俗语的意思。所以,不管河豚有多鲜美,我从来没有想吃河豚的念头,可是,那天我破例吃了河豚,而且吃过河豚以后害怕到一个晚上没敢睡着觉。
那也是清明时候,我从上海回老家扫墓,已经工作的阿四到车站去接我,接好我就直奔饭店。阿四告诉我今天有无锡的客人来,一起吃河豚。一听说吃河豚我有些胆怯,我说这哪敢吃啊?阿四说:“没关系的,改革开放了,来我们这里合作做生意的人很多,他们每次来别的没要求,就是要吃江鲜,江鲜尤其要吃河豚,这个季节河豚招待客人最受欢迎。再说,烹饪河豚的厨师会试吃的,很安全,你只管吃,不用担心”。
其实,我知道河豚的美味,俗话说:“长江三鲜美,河豚第一鲜”。河豚鱼,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珍贵鱼类,已有数千年的食用文化历史,河豚因其肉质细腻,高蛋白、低脂肪,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堪称鱼中极品,古往今来为人们所偏爱喜食。带肉刺的鱼皮,胶质浓厚,食之粘口,味觉美感远胜鱼翅、海参,因而,河豚鱼这特殊的历史地位,不仅享受着极高的美食赞誉,数千年形成的河豚传统饮食文化更将它装点得富丽华贵,妖娆多姿。可谓是:“一朝食得河豚肉,终生不念天下鱼”。然而,只是有一点,河豚有剧毒,食用很危险,这就让很多人望而却步、敬而远之了。
我就像被挟持了一样被动地上了桌,其他吃了什么菜也不记得了,河豚鱼上来的时候我反复看着小砂锅里那条看上去肥美鲜嫩、白皙如乳的河豚鱼,再看看左右的客人早已经沉浸在美味享受之中了。阿四见我许久没有动筷说道:“你害怕呀,那也好等我们先吃一会儿,没事你再吃。”说完还跟其他几位狡黠地一笑,我知道那是在嘲笑我胆小,于是,我很不情愿地动筷尝了一口,也就是这一口,宛若有一股沁人心脾的仙气遁入肺腑,我真的被那特别的美味吸引了,小砂锅里的河豚连同汤汁及秧草一并朵颐而尽。
不过,那一晚回到酒店我真的没好好睡着,喝了一杯又一杯的茶水,或许愚蠢地希望茶水能稀释河豚的毒素,更有一个让我忘记不了的河豚毒死人的故事一直萦回在我的脑海。
长江岸边一个叫临河的小镇,小镇并不大,东西三条街,南北两条街。镇上最红火的生意应该是餐馆,因为这里紧挨着长江,来这里吃江鲜的客人特别多,尤其改革开放以后,南来北往做生意的人总会带客人在临河品尝江鲜。于是,玉树也想开一爿江鲜餐馆,玉树有一手烹饪江鲜的好手艺,与其给别人的餐馆打工,还不如自己开一家。几经筹备终于在城南三元巷的街口开了一爿“玉树餐馆”。餐馆开张的第一天,玉树请了镇上有头有脸的人物来试餐,特地做了河豚鱼。请来的人里面有位镇上的头面人物陈爷,其时大家都到齐了,这位陈爷最后一个到的,他一来,玉树就把做好的河豚渔上桌了。一人一条,大家谦让着把最大的那条河豚鱼留给了陈爷。大家都很快就吃完了河豚,并啧啧称赞玉树的手艺的时候。只见陈爷显得有些不悦,都以为陈爷是不是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儿,却见得陈爷先是呕吐接着抽搐,很明显中毒的症状。在座的人以最快的速度把陈爷送到医院,可是医院条件有限,没能救活陈爷。玉树也因为陈爷在其店里就餐致死,赔了一笔钱,饭店也关门了。况且当时的餐馆是不允许公开售卖河豚鱼的,没追求其刑事责任已经是很幸运的了。
当然,之前由于河豚有剧毒而长期被禁,之前的临河镇,每年都会有因为吃河豚而死人的事儿发生,但吃河豚却屡禁不止。自从人工养殖河豚达到国家标准后,美味河豚才真正回到了餐桌。是的,这是好事,然而,如今的人们“敢吃会吃爱吃”的习性还是愈演愈烈,而对于生态保护,尤其是水质的监管保护,涵养鱼类生存的水源方面,很少有人为此操心。人们为了一饱口福,江湖河海过度地开发利用,生态破坏,资源渐失,甚至不顾“禁渔禁捕”禁令,竭泽而渔。使得野生鱼类的特殊种群被破坏,使得我们儿时吃过的江鲜完全变了味儿。过往的水清天光也不再现,我们再也难以享受到古人当年“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的生态。所以,细想起来这样去吃河豚,倒真的还是“拼死吃河豚”了。
以往精彩作品:
谢谢你点赞👍和“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