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长三角地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一直都十分紧密。最典型的,上海与相邻的苏州、嘉兴之间有大量的产业协作,马鞍山、滁州等城市也与南京保持着频繁的人员往来。
事实上,再往下一层,在这些直辖市、地级市的区县层面,也分布着一张紧密连结的网络。昆山、太仓等一批大众所熟知的长三角经济强县/县级市,正是依托于与上海嘉定、青浦等区高频的人流、物流联系,快速地发展了起来,并成为了这张网络中的重要节点。
为了更深入地观察区县层面的人口与产业联系特征,新一酱获取了长三角27个重点城市、共计212个区县在2021年8月所有工作日的人口往来数据。
从图中可以看到,频繁的跨城联系普遍发生在上海、南京这两座大城市的周边。排名最靠前的两组区县分别为上海嘉定与苏州昆山、上海嘉定与苏州太仓,它们的单月往来人次分别达到了11.7万和11.6万,是嘉定与上海市内联系最多的区——普陀区往来人数的1.3倍。
从数据上来看,昆山、太仓、金山、嘉善、平湖、启东、高淳等区县的跨城联系强度,也都超过了其与本市其他区县的联系。这种突破了行政边界的强联系,体现了区县之间深度的产业协作关系。相比大部分局限于同城联系的区县来说,它们也拥有了更多资源与发展的机会。
一般来说,一座区县往来的人员越多、联系的区县相距越远,它的外向性也就更强。
在统计了各区县单月往来人次与常住人口的占比之后,舟山嵊泗这座海岛县以58.77%的数值遥遥领先。嵊泗的人口与上海浦东之间的频繁往来,反映的正是洋山港与浦东机场这两座长三角门户的活跃度与枢纽地位。
新一酱以各区县流出超过2000人的各目的地距离的平均值,计算出了各区县的辐射半径。与南京六合、扬州仪征、扬州高邮都保持着高频往来的滁州天长,其辐射半径达到了47公里;嘉善、昆山等环上海活跃区县的辐射半径也都超过了40公里。
在长三角这张人员多方向往来交错的网络里,区县与区县之间的往来特征各有差异。
大城市对与其接壤的外市区县有很强的吸引效应。以镇江句容为代表,它与南京之间的跨城往来占到了所有出行人次的72.09%,与镇江本地的往来仅为15.58%。昆山、太仓也同属于这种类型。
从数据上看,嘉兴嘉善除了与上海有大量的跨城联系,还与北面相邻的大城市苏州开始有频繁的人员往来,呈现出双核吸引的特征。
而地处苏锡常交界处的无锡江阴,与三座大城市之间都保持着密切的、几乎均等的人员联系强度。从实际的生产分工来看,这种联系来自于江阴和苏州张家港、苏州常熟、常州新北等地在制造业生产环节上的紧密协同。
货物的流动,能直观地反映一个区县在区域的物流与生产网络中的地位。
专注物流SaaS的物联网科技公司G7以各区县的货运流动量为节点权重,采用特征向量中心度的方式进行计算,提供了一套反映跨城区县间货运联系度的指标数据。
数据显示,在长三角41个城市的跨城货运联系中,上海嘉定与苏州昆山的联系度依然高居首位。在其他排名靠前的联系区县中,还有萧山-北仑、嵊泗-浦东、萧山-柯桥等区县。作为重要的航空枢纽、海运港口所在地,这些区县承载了大量的货物集散功能,是区域内物流联系的核心节点。
在人货流动的载体工具上,高铁的出现改变了传统以公路为主导的模式,大大提升了区域间长距离流动的效率。
根据12306的数据统计,当前长三角地区已建成的高铁里程超过6000公里。昆山、义乌和余姚是长三角高铁联系最便捷的县级市,在3小时内几乎可直达长三角任何一个城市。
随着青盐、盐通、徐连铁路的连通,江苏的高铁网络得到了进一步的延展。无锡宜兴、镇江丹阳、苏州张家港和常熟等县级市的高铁便捷度也都来到了长三角的前十名。未来随着沿海通道的建设,南通海安的高铁往来车次和直达城市还会继续增加。
理想状态下,区县间活跃的人群往来、货物流动和高铁联系都会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并吸引更多人口的到来。

新一酱采用皮尔森相关系数法,计算了上述5个因素间的两两相关性。数值越接近于1,表示两个要素的相关性越强。
结果显示,人口往来和货物流动之间高度相关,而且它们都与区县的人均GDP数据表现出了关联性。这也就意味着,那些人货流动频繁的区县,往往有着更强的经济产出。此外,那些高铁发达的区县,普遍在过去十年里吸引了更多常住人口的涌入。
对于长三角的很多区县来说,如何将高铁资源的优势、人口红利的优势最终转化成经济的更优发展,是一道现实的问题。
新一酱梳理了长三角高铁最便捷的15个非市辖区的市县,发现绝大多数市县在人口、货物的流动上都表现不佳。
金华义乌和温州瑞安,是少数两个在人货表现上有较大差值的市县。它们的货运联系度表现较好,说明已在区域间建立了相对活跃的经济活动;但人流的联系不佳,提示可能正处于对制造业较高依赖、现代服务业网络待提升的转型状态。
事实上,以小商品商贸为主导的义乌和以汽配件制造为集群的瑞安,都是专业分工模式下制造业强市的代表。
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未来的企业在制造能力以外,更需要有创新能力和与实时跟进市场信息的应变能力。
对于这些市县来说,依托于发达的公路铁路网络,促进更紧密的人员交流和合作,是其产业升级的下一个机遇。这种机遇可能是商贸交易往来带来的市场信息,也可能是产业链上下环节衔接产生的创新技术,还可能是销售与生产环节相互沟通激发出的新需求。
文/陈舒逸 视觉/景毅
点击关键词 看我们做过什么
城市榜单
商业分析
城市空间
个别城市
城市交通
城市人
All about 城市
本文版权归第一财经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翻译。
《第一财经》杂志1月刊现已发售,
点击下图即可进入购买页面

常点在看,更及时获取资讯  Yi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