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说重点
文丨方浩
2021年对中国互联网公司来说绝对称得上是“变局之年”。
先是去年3月份美元再次大放水,成就了众多中概股股价的历史新高,接着是反垄断等一系列监管措施的相继出台,靠流量驱动的大小平台迅速进入估值重构期。
与此同时,新的变量也在产生。阿里、腾讯先后涉足芯片领域,美团、拼多多反攻农业,百度、360开始造车……往产业纵深走,是目前中国互联网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
变局的背后,是变化。
首先,随着人口红利期的结束,流量红利期也接近尾声。主要靠流量支撑估值或股价的成长模式,已不适合中国互联网。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以产业升级为代表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才是中国经济的未来。对于各大平台来说,谁能跟着产业走、跟着实体经济走,谁就能摆脱流量经济的桎梏,走出一片新天地。
刚刚过去的这一年,中概股股价经历了上天入地般的遭遇。我在之前的文章说过,根本原因在于很多公司做的只是流量生意。流量增长,收入就会增长,股价就会好看;但是,在流量红利见顶之后,收入增速就会受到影响,股价也会受到波及。
大部分中概股有一个共同特点,生意主要是建立在流量变现基础之上的,流量、营收和股价共荣共生。
截至到2021年最后一个交易日,中国市值千亿美金以上的互联网公司中,只有京东股价变动最小;若不是年底最后一周大股东腾讯减持带来的股价震荡,京东应该是中概股在2021年以“稳”著称的大盘股。
原因很简单,京东不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当然也就不是一家靠流量变现为生的公司。
互联网公司与非互联网公司的根本不同,就是钱从哪来。
目前大型互联网交易平台的流量变现,主要来自广告和佣金收入。拼多多90%以上的营收来自广告;阿里的佣金和广告收入占比超过50%;而美团、滴滴的收入主要来自佣金。
无论是美国的互联网巨头还是中国的互联网巨头,流量变现都是最主要的收入模式。一旦建立起流量的护城河,基本就是躺赚。但这有一个前提,就是流量增速必须保持稳定,一旦流量增速下来,又没有其它创新业务及时顶上来,股价就很难一路高歌。
虽然过去几年京东的广告和佣金收入增速很快,但目前占总收入的比例在7%左右,大部分收入还是靠自营商品的分销以及高速增长的服务收入,比如物流。
所以,单纯从商业模式看,京东根本就不是一家建立在流量变现之上的互联网公司。尽管现在拥有超过5亿的年度活跃用户,但这些用户并没有被打包成流量资产进行交易,而主要依靠零售背后的供应链效率赚钱,也就是不断地打磨基础设施和数字技术的融合能力来提升供应链的效率。
其实流量变现和服务效率变现只是不同的商业模式而已,不存在孰优孰劣。过去十几年,当大部分同行拼命搞流量的时候,京东一直把钱砸到基础设施建设上,长期的重资产投资一度让京东跑得比别人慢,但也正是这种“慢”,才成就了今天的“稳”。
不同的发展路径背后,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基因。
最近几年新零售特别火,看似互联网零售平台从线上走到线下,在一定程度上融入进了实体零售中。这场盛宴京东当然也没有缺席。但与大部分消费互联网平台不同的是,京东从诞生之日就是实体经济的一份子,不存在走向实体经济的问题,而是一直没有离开实体经济。
1998年,在中关村电子商场,刘强东租了一个柜台,拉开了京东的创业大幕。当年在中关村柜台售卖的3C品类,到今天依然是京东零售的核心品类之一。
到了2004年,随着京东零售的前身京东多媒体网的开通,京东正式从线下走到线上。2007年京东开启了融资之路。
当年绝大多数电商同行的创业套路是:融资、烧钱买流量、再融资、买再多的流量……往复循环。但做实体企业出身的刘强东决定另辟蹊径,他把融来的大部分钱花在了仓储、配送等物流基础设施上。当时烧钱买流量被认为是电商行业的主流、主旋律,花钱建基础设施反倒被认为是“离经叛道”。
十五年过去了,京东物流的仓储网络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仓储网络之一。
截至2021年9月30日,京东物流的仓库网络已几乎覆盖全国所有的县区,包括由京东物流运营的约1300个仓库及由云仓生态平台上业主及经营者运营的1600多个云仓,总管理面积约为2300万平方米,物流一线正式员工超过26万人,经营约7800个配送站,覆盖全国32个省和直辖市及445个城市及直辖市的区、60万个行政村。
仅2020年三季度到2021年三季度,京东物流就新增500个仓库,相当于2007年至2017年十年间的建仓数量。
京东速度的背后是中国速度。2007年,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是5万公里,到了2020年,已经达到16万公里,世界第一。
没有庞大的交通网络做支撑,京东很难搭建起自己的物流体系;同样,没有京东这类物流体系,很多实体产业特别是制造企业就要自建仓储配送节点,各自为政不仅会造成重复建设,也会大大降低供应链效率。
如果说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树干,京东的基础设施建设就是树枝,而那些依托于京东仓储物流体系的实体产业,就是浓郁的树叶。
2021年第三季度,在自营商品达到近1000万SKU的基础上,京东将库存周转天数进一步降至31天,履约费用率降至5.8%。其中库存周转天数已经比亚马逊、沃尔玛还要低,这背后,就是京东基础设施带来的供应链效率的极大提升。
我们经常讲产业升级,其实中国的产业升级一直以来都是国家搭建最底层的基础设施,然后嗅觉灵敏的企业做中间层的行业基础设施和产业操作系统,最后合力提升整个产业链的运行效率。
比如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前提是中国在3G、4G乃至5G领域的长期投入,催生了一大批手机厂商,进而点燃了移动互联网的燎原之势。
过去十年,互联网风口在中国一波接一波,每诞生一条赛道,都要声称颠覆某个传统行业。京东不仅没有颠覆传统行业,反而通过多年对仓储物流和供应链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最终在零售领域嵌入了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并成为链接制造端与消费端的链接者。
从这个角度看,京东既不是互联网公司,也不是传统的零售企业,而是一种新型实体商业模式:先是通过行业基础设施建设搭建产业操作系统,然后在供应链的每个环节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从来都不是向流量要效益,而是向效率要效益。
自2017年初全面向技术转型以来,整个京东体系已在技术上累计投入近750亿元。如果说京东的上半场是主攻仓储物流等固定资产投资,那么下半场就是要用技术升级进一步拉动产业升级。
流量经济的本质是网络效应,流量越多,变现效率就越高,所以中国一代又一代的电商公司都是始于流量、受制于流量。
但对京东来说,流量是结果,而不是手段。弊端是,京东的股价很难像其它流量平台那样在市场行情好的时候获得巨高的估值,但好处是,成长的稳定性很强。
尽管最近市场波动很大,但从2019年底到2021年底,京东的股价如果和中国所有大型交易平台相比,涨幅最大的,依然达到了100%。可能这就是新型实体企业的特色吧。
接招创始人方浩新书《进化:中国互联网生存法则》已在各大电商平台发售,识别二维码直接购买
接招是由方浩及其小伙伴们一起创立的互联网商业新媒体。方浩拥有十年以上互联网创投媒体报道经验,曾获得亚洲出版业协会「商业报道卓越奖」。接招专注于记录、梳理中国互联网江湖的真实商业逻辑。接招接招,见招拆招

 商务合作请加微信:jiezhaonews1
 商务合作请加微信:jiezhaonews1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