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妈有话说
如果小孩不吃饭,欧美家长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国外和中国家长的区别?
这是一妈最近在知乎看到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我还是有点发言权的,曾经亲身在法国养娃2年,这四五年,也接受过国内上万妈妈的咨询,积攒了不少案例。
两相对比,国外和我国孩子吃饭问题不敢说百分百理解透彻,但也有一些小小的心得体会,这里分享给大家。
基本上孩子一出生,“吃饭”就成为父母心里的大问题。
6个月以前,是母乳问题、厌奶问题、孩子到底吃没吃饱问题、胀气、吐奶、奶粉选择等等一系列问题。
6个月引入辅食后,父母们就开始操心如何添加辅食、如何营养搭配等问题。
到了1岁后,辅食渐渐变成主食,追喂、挑食、孩子不好好吃饭等问题又成了父母心中的心头大患。
这里既有全世界妈妈共有的难题,也有颇具咱们中国特色的难题。国外经验有好的、有不好的,好的经验里也有适合我们的和不适合我们的。
一妈在下文的分享,只针对那些好的还适合咱们的经验,不好的、不适合咱们的经验也有,这里不赘述,也希望阅读此文的你不全盘迷信所谓“欧美经验”。
“孩子不吃饭,家长如何教育?”这个问题我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来谈一谈:
1.我国哪些育儿文化引发了孩子不好好吃饭这个问题?
2.法国妈妈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做法?
我国哪些育儿文化引发了“孩子不好好吃饭”这个问题?
解决问题前,我们先来聊一聊我国的一些育儿现状带来的“孩子不好好吃饭”这个问题:

1. 隔代育儿带来的矛盾

隔代育儿是我们国内很多家庭的育儿现状,孩子不好好吃饭,也经常出现在隔代育儿的家庭里。其实这个问题就是隔代育儿矛盾背后所呈现出来的现象之一。

要知道,我们的长辈们是从饥荒年代成长起来的,所以对于“吃饱肚子”这件事总有一种执念,总是担心害怕孩子会饿肚子,“让孩子多吃一口饭”成了他们爱意的表达。
但是现在这个年代已经不是当年的饥荒年代了,小孩子也不会傻到饿到自己。
这就出现很多长辈总想着再多喂一口,再多喂一口,觉得孩子没有按照自己想象的量去吃,就是“不好好吃饭”。
孩子已经吃够了,他已经表达出来他不想吃了,长辈还在疯狂的往孩子嘴里塞饭,并且给这个孩子贴上“不好好吃饭”的标签,那问题到底是出在孩子身上还是出在家长身上呢?
我们可以好好反思一下,找到问题本来的面貌,如何化解不就很清晰了?

2. 吃得多=吃得好?长得胖=养得好?

我们有一些人总觉得小宝宝养的白白胖胖的,就是养得好,吃的越多也说明他养得越好。
事实真的如此吗?
其实让孩子吃的太多反而很容易引发肥胖问题,而幼年时期的肥胖,对健康非常不利,成年期后会更易发胖、三高等。刻意要把孩子喂胖,反而会给孩子本来就很脆弱的肠胃系统造成过重的负担,引发各种疾病。
现在我们成年人都知道,要保持一个健康的体型,每日要控制摄入量,追求低糖低脂的进食。对于孩子而言,虽然不用严格追求低糖低脂,那也是适量足矣。我们需要的是孩子能够长得健壮而不是长得肥胖。
所以,法国的饮食文化里有一条“父母负责选择食材,孩子负责决定进食量”就很值得我们借鉴,吃多少孩子说了算。

3. 吃多少?吃几顿?吃什么?由谁说了算?这是一个问题

刚才已经说了,一顿吃多少孩子说了算。
那吃几顿、吃什么谁说了算呢?
这应该是家长说了算。
比如家庭进食次数是一日三餐,那就不要在进食之外再给孩子额外开小灶。今天的家常菜是西红柿炒鸡蛋,那就不要给孩子额外再点一个披萨,作为儿童食品专供。
进餐时长是半个小时,全家人都一样,如果半个小时孩子拖拖拉拉没有吃完,不用犹豫,直接将桌上的所有饭菜都收起来,想再吃到饭,必须等到下一顿饭的时间。
不用担心饿着孩子,孩子都是很聪明的,一顿两顿之后,他就知道我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填饱肚子,否则我就会挨饿。这样的习惯养成后,反而他会在吃饭的时间就将专注力都集中在进食上。
法国妈妈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做法?
饮食习惯其实从宝宝出生后就已经开始形成,到了添加辅食后进入到关键期,过了1岁后饮食习惯越来越固定。所以如果孩子长期不好好吃饭,可能问题根源追溯起来,能追溯到孩子出生刚吃奶的时候。
关注诗遥一妈育儿的读者妈妈们,都知道孩子出生后规律作息的重要性,这里不再赘述。今天重点来聊一聊法国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饮食习惯:

1. 规律喂养

法国的饮食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影响都非常巨大,提到法餐,那都是人们心中特别精致的一种美食象征。其实不仅仅是法餐,法国人对于健康饮食的重视程度,从刚出生的小宝宝的喂养就可以看得出来。
一妞在法国出生后,儿科医生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对宝宝每日喂养、作息睡眠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家访时,通过分析我们记录的情况,要求我们对宝宝进行规律喂养。到了孩子要添加辅食的时候,儿科医生还给开出辅食建议单(如下图)。
上下滚动查看更多
辅食建议单一妈已经翻译成中文,可以参考这两篇文章链接:
可以看到从4个月添加辅食开始,宝宝的进食节奏就已经与家庭融为一体。
比如法国家庭一般是1日4餐:早餐、午餐,下午茶,晚餐。
一般早餐是可颂面包和牛奶
午餐相对比较丰富,荤素搭配水果,奶酪,果汁,都必不可少
下午茶,则相对轻松,一般安排在下午的4点前后,会吃一些小小的甜点,喝一些咖啡或者果汁
晚餐则相对清爽,不会安排负担过重的食物,比如蔬菜浓汤就是法国人晚餐桌上一道常见的家常菜
基本每顿饭间隔4小时,有稳定的消化周期,这样的规律进食对于消化系统稳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可以保证每一顿进食都具有适量的饥饿感,但又不会饿过头。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饮食文化,儿科医生会要求宝宝从添加辅食开始也是按照一日四餐的顺序进行。
这样规律的喂养,有效保证了宝宝在每顿饭开始时有足够的饥饿感,就不会出现因为不饿、吃的太多、消化不良等引发的不好好吃饭的问题。同时还给各位妈妈留了一些发挥的余地,比如:下午茶的时间是可以给宝宝适当的添加一些零食的,但是其他时间就要把零食收好,不能想喂就喂。
除此之外,法国儿科医生还给到了一个圆盘营养搭配法,在每天饮食中一定要添加这个圆盘上的5大类食材,这样就可以保证宝宝的营养均衡,真的是方便有效。
这样规律的喂养,在小月龄的时候可以帮助宝宝减少厌奶、胀气、过度喂养、积食等问题,等孩子慢慢长大,就能有效避免孩子挑食不好好吃饭等一系列不良饮食习惯。
如何从孩子出生起就科学合理地规律喂养呢?
内容太多,这里字数有限,无法展开,感兴趣的妈妈可以深入阅读我的《尊重式育儿》这本书。

2. 餐桌礼仪

我们都知道,吃法餐时非常讲究礼仪,在电影上我们都可以看到欧美人去吃很高端的米其林法餐时,不管是从上菜的顺序、刀叉的使用、以及进餐者进食的形象,都是非常的精致优雅。
其实不仅仅是在高级的米其林餐厅,在法国人日常的饮食文化里,餐桌礼仪也是非常重要的。而餐桌礼仪是从孩子开始吃辅食的时候就要进行培养的,这一点我觉得特别值得我们借鉴。
常见的家庭餐桌礼仪都有哪些呢?
一妈结合自己的经历体验与《法国妈妈育儿经》这本书上的一些小总结,帮大家归纳了下几条:
1.没有食物特权,不开小灶
1岁以后,孩子与家庭的进食习惯越来越融合,这时并不会给孩子一些饮食特权。
薯条、汉堡、披萨等垃圾食品,偶尔一顿可以,但绝对不可能成为常规的儿童餐。进食时间就好好进食,在非进食时间段,不会给孩子开小灶,如果孩子饿了,就让孩子等到下一顿再吃,这样就避免了挑食和不好好吃饭的习惯。
孩子没有食物特权还体现在全家每个人吃任何食材都是平等的,不会说专门买一些特殊的很贵的食材,只允许孩子吃,父母不吃,来以此表达自己的爱意。
现在已经不是物质匮乏的年代了,没有必要在食物上给孩子搞特权,让孩子觉得他有权利在食材上挑挑拣拣,并且具有优先选择权。
2.每天只有一次零食时间
就是安排在下午茶时间,下午茶一般是由糖果、奶制品、甜品、水果组合而成,有时还能配上一杯果汁。法国人认为每天专属于孩子的下午茶时间,就能够满足他们对零食的渴望,不需要在零散的时间额外给孩子零食。
3.不用食物来解决危机
有的父母在孩子生气哭闹的时候会喜欢用一些零食来解决问题,比如“你不要再哭了,我就给你一块糖吃”。
这反而是在鼓励孩子用哭闹换取更多的零食,让孩子对于零食充满更多的兴趣,那么到了主食时间自然就是会挑食,不好好吃饭。
4.父母才有冰箱权利
孩子是无权打开冰箱或者零食柜随意拿他们想要的东西的,必须要向父母请示。
5.按照一定的顺序上菜
这也是法餐的一种文化,一般来说先上的是蔬菜,这样可以让孩子在吃不喜欢的蔬菜时充满了饥饿感,而他们喜欢吃的肉食或者甜品会放在最后,吃完一道菜才能进行下一道菜。
当然这一点可能不太符合我们中国的国情,但如果孩子挑食严重,也可以尝试依次上菜,先上孩子不爱吃的,充分利用孩子的饥饿感。
6.每道菜不管你爱不爱吃,起码你得尝尝它
有些食材需要孩子慢慢去适应,而不是一锤定音的说它到底适不适合孩子的口味。
就像我们有些人第1次尝试皮蛋,会觉得非常难吃,但也许你再给它第2次、第3次机会,慢慢的,你就会发现它的好吃之处。
对于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很多食材都是他第1次接触。有很多种因素,都会影响第一印象。比如:这次的口味、做法、食材的新鲜度,因此不能贸然的去让孩子对某个食材进行一次尝试后,就下定论:他爱吃不爱吃,下次还要不要吃。
7.不要让晚餐变成一场肉搏战
法国的营养学家曾经给出的建议是:千万不要让孩子察觉出你有多么渴望他吃光蔬菜,不要夸大的表现出你对孩子吃掉食物的鼓励,稍微低调一点。
不要把吃饭变成一场拉锯战,怒吼声回荡在餐桌上方,只会让孩子更加抵制吃饭这件事。

3. 美食启蒙的观念

一妈在《尊重式育儿》的书里面也强调了这一点,当我们在给宝宝做辅食添加的时候,就要有将辅食添加变成美食启蒙的意识。
对于孩子来说很多食材是第1次接触,我们要充满感情地向孩子详细的来介绍这个食材,让他认识到这个食材的来源、背后的故事,以及充满感情的推荐他品尝这个食材的味道,每一次新的食材或者新的菜品上桌,都意味着一次奇妙的探索。
现在很多妈妈把自己的关注点都纠结在一些其实不用太操心的细节问题上,比如:“该买什么样的辅食工具”、“孩子这顿没吃饱怎么办”、“孩子弄的到处都是很心烦”这样的问题上,并且为此焦虑不安,这份焦虑感是会传染给孩子的,让孩子对进食这件事儿也充满了焦虑感。
这样的做法舍本逐末,忽略了食物本身带给孩子的美感,忽略了进食时间是全家难能可贵的高质量互动的环节。
我们应该把重心更多的放在“如何营造食物给孩子带去的美感”以及“如何营造家庭温馨的进餐氛围”的问题上。
所谓“无心栽柳柳成荫,有心插花花不开”,你越是焦虑孩子不好好吃饭,并且使用了各种怒吼啊、逼喂啊、追喂啊等方式,孩子越不好好吃饭。
不如放宽心态,反而会在潜移默化中化解掉这个难题。
这里给大家推荐两本书:
希望今天这篇长文,可以给正在焦虑“宝宝不好好吃饭”的你一些启发~
教育学硕士
二胎妈妈
知乎育儿大V
育儿作家
“尊重式育儿”概念的提出者
全网累积100W+妈妈关注,已帮上万妈妈养成天使宝宝。
代表作《尊重式育儿:超实用的轻松育儿实操图文攻略》。
想系统学习尊重式育儿和规律作息,可以从一妈的新书《尊重式育儿:超实用的轻松育儿实操图文攻略》入手,随书附赠28天天使宝宝养成实操方案&价值599元的课程、经验贴、代金券等福利。
识别图中二维码
▼即可直接购买此书▼
↓↓↓点击下方视频,提前了解一妈的新书↓↓↓
历史文章推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