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米粒妈 (公众号米粒妈爱分享)

文章开始之前先发个福利:米粒妈知道你们跟我一样,寒暑假之前必囤书。之前跟当当要了不少优惠券,没想到还是没!够!大!家!分!
有羊毛大家一起薅。米粒妈这次申请的优惠券包括当当自营图童书、教辅、还有工具书(特例品除外),分为满199-50和满299-80两种,在“当当购物”小程序和“当当APP”中均可使用哦!
戳下方二维码, 回复1111可得当当优惠券,拼手速啦!
晚饭后跟米粒在楼下遛弯消食,他跟猴子似的上蹿下跳,始终在我前方不远处”打探敌情“。
偶遇到邻居家的小女孩,乖巧地挽着妈妈的手,在月光下边散步边细声细语聊天,让这冬日的月亮都变得温暖起来。

米粒妈跟母女俩打了个招呼,寒暄了几句,余光扫到前方探路的米粒,他已经停住了前进的步伐,甚至还后退了几步。
看我结束了寒暄,米粒颠颠跑到我面前,翻着白眼嘟着嘴说,“妈妈,我是你亲儿子吗?你跟别人家孩子说话那么温柔,跟我说话就凶巴巴的”。
月光下的我陷入沉思,我的区别对待真这么明显吗?
米粒妈想起一位知乎大V提到过的一个有趣现象:
很多人说话会有三种模式,对应的分别是别人家的孩子、自己家的孩子和正常说话。
这三种模式里,对自己家孩子说话,是最不客气也最难听的。
举个例子说吧,孩子们一起玩,玩着玩着打起来,两个孩子都哭了。
对别人的孩子,家长会耐心又有爱心地问,”你怎么哭了,是哪里疼吗?“
对自己家的孩子,可能就会阴沉着脸,”多大点事呀哭成这样,至于吗?“
正常说话,就是介于”温柔“和”凶“这两种语言风格中间的样子。
我仔细想了想米粒对我的吐槽,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
米粒幼儿园有个特别有耐心的老师,小朋友都很喜欢她,米粒直到现在都经常提起。
这个老师说过,“哄幼儿园里的孩子们睡午觉,不管多难,都能保持耐心。可到哄自己家孩子,超过五分钟耐心就全没了”。
外人眼里和蔼可亲,对孩子说话却能句句戳心。米粒妈最近在追《小敏家》,看到小敏跟妈妈吵架那一段,简直压抑到爆炸。
最初,小敏跟妈妈还在房间里好好待着。妈妈突然提起小敏的前夫,说他现在挺可怜的。
小敏一听到前夫就气不打一处来,这个酗酒又废柴的男人,给她的生活平添了很多磨难。
小敏反问妈妈,“他可怜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妈妈有种心事被戳中的感觉,接着反问,”你以为我想提他呀,那是你的前夫。“
小敏想起上一段惨痛的婚姻,情绪也绷不住了,当初前夫酗酒耍酒疯,她想离婚妈妈不肯,把结婚证户口本都藏起来。
妈妈也觉得理亏,开始走苦情路线,“当初你离婚,把孩子扔在老家,我给你带孩子,到现在好处没我的,坏事都赖我,我欠你们的。”
本来是最亲近的母女,在经历过生活的毒打后,理应抱在一起取暖,谁料想却用伤人的话互相攻击。
不少人对这个画面产生共勉,说这是“真实窒息绝望”。
跟别人说话,我们会前思后想组织语言,希望沟通能顺利通畅。跟家人跟孩子说话时,往往脱口而出,说出一些永远不可能对外人说出来的话。
米粒妈看到过一个热门问题,你经历过的、能想到的对孩童最具精神摧残力的一句话是什么?
这个问题下面有三千多个回答,最具摧残力的话,绝大部分都出自于父母之口。
你不听话,我也没必要继续活着了。
你还会画画?哈哈哈哈
你妈走了,不要你了。
算了,就这样把,我也管不了你了……
为什么跟别人说话和颜悦色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就那么刻薄呢?
米粒妈以前有个同事,他有两个孩子,老大是女儿,老二是儿子。
他说,女儿提什么要求他都满足,儿子一说话他就生气,不是吼就是嚷。
我曾经亲耳听到过他给家里打电话,女儿接电话的时候,他是满脸笑意,用全身的动作诠释“慈父”这两个字。
可如果接电话的是儿子,他浑身就散发出一种“旁人勿进”的冰冷气场,语气生硬,脸上也没有任何的笑意。
为什么对儿子这么大火气呢?
他说,“我不喜欢我父亲,他就会指手画脚的批评我。我一看到儿子就觉得,我不喜欢父亲,儿子长大了也不会喜欢我”。
就凭他自己的猜想,就把儿子放在了自己的对立面,这就是先定立场在作怪。
米粒妈想起某个综艺节目里的片段,那是一段被很多人奉为育儿典范、严格教子的榜样,米粒妈看着却有点不舒服。
节目里,小男孩删掉了相机里拍摄的视频,妈妈发现后很生气,跟男孩讲道理,大声批评他。结果男孩情绪一直很低落,饭也没吃就回房间了。
餐桌上的妈妈跟外公聊起情绪不高的男孩,外公觉得妈妈有点小题大做,孩子删掉视频,可能觉得视频是自己拍的,删掉也无所谓。
但妈妈不这么觉得,她一口咬定是因为没有买到闪电侠的衣服,孩子生气,用毁掉视频作为报复手段。
妈妈觉得,一定要让孩子改掉这种”得不到就毁掉“的个性,所以自己才会那么凶。
米粒妈看这一段的时候很替男孩委屈,到底什么原因,孩子没有亲口说出来,妈妈却言之凿凿想好了全套逻辑,作为对孩子大吼大叫的依据。
妈妈这种做法是因为她事先设定的立场就是,孩子是故意报复,所以她把这件事情看得很严重。
她还把孩子删视频这件事上升到道德高度,得不到就毁掉,听起来是不是很可怕?所以她才这么教育孩子。
随意进行道德评判,也是很多人不能跟孩子好好说话的原因。
把孩子的言行道德化,很容易引发焦虑情绪,急着想让孩子从低道德水准提升到高道德水准。
比如,孩子早上起床赖了几分钟床,就会被定性为“懒惰”,“不思进取”,“不爱学习”;孩子一次考试没考好,就觉得孩子“不努力”,“混日子”。
这样的道德评判,就是施加给孩子的“欲加之罪”,把正常人都可能有的行为上升到道德高度,父母很容易火大,嘴里说的话也格外伤人。
其实,米粒妈也能理解,作为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是战战兢兢。担心孩子沾染坏习气,担心孩子不能成才,连独立生活的能力都没有。
一旦发现什么坏苗头,就会迅速拉响警报,期望孩子马上变好。所以才会对孩子的行为格外敏感,稍有不适就有了先定立场,有了道德评判。
但我们忽略了孩子本身,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他会根据我们对他的方式调整状态。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说过,“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在面对父母不太和善的语言时,有的孩子会自暴自弃,“你说我懒?好吧,那我就懒了。
也有孩子会满腹委屈,“我明明不是这样的,为什么要这么说我?”

有一句很写实的谚语叫“通往地狱的道路往往是善意铺就的”。
父母心里都希望孩子好,嘴里却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到最后,孩子体会不到父母的善意,只会从语言里体会到伤害。
跟孩子好好说话,其实没有那么难,很多时候就在一念之间。
米粒妈有个朋友,就叫她乔乔吧。
她家女儿就是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做作业不用催,学习不用操心,成绩还稳居年级第一。
乔乔对女儿是高标准严要求,已经这么优秀了,还总能提出一堆待整改的问题。
连米粒都跟我说,“跟乔乔阿姨比起来,妈妈你算温柔的了”。
可这个小学霸,突然间就没办法正常上学了,每次去学校就发烧,回家歇两天就好。
乔乔带孩子去了很多家医院,检查是不是感染,是不是免疫系统有问题,到最后检查一圈,没查出病症。
最后到精神科一查,抑郁症了。
乔乔给孩子办了休学,她也基本停掉工作在家陪孩子。
她开始听孩子说的每一句话,审视自己过去的行为,才发现自己曾经说过那么多伤害孩子的话。
考年级第一也是矬子里拔将军,你们学校都快排名全区倒数了……
养什么猫,我养你就够够的了,别做梦了!
你别老自己待着,你得学着适应集体生活。
在女儿跟她关系缓和后,女儿跟她讲了这些话带给她的压力:
考第一也不开心,感觉在学校没前途,学习没意思;
她特别喜欢小猫,想养一只,她可以自己照顾小猫的,可妈妈从不给她机会;
她喜欢一个人待着,老跟别人玩会很累,可她又要装出开心的样子,更累!
乔乔说,“我以前跟孩子说话,都是单向输出,没有关注过孩子的感受。有过这段经历后,我才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好在,现在还不晚,女儿还愿意把心里话告诉我。”
米粒妈听乔乔说这些话挺有感触的。乔乔跟孩子讲过的话,可能很多父母都对孩子讲过。
但实际上,让孩子伤心的不是某一句话,而是孩子对这句话的感受。妈妈是无心的,她只是这次没有懂我,还是,妈妈从来都不懂我?
很多时候,为了更高效,我们总是在单向输出,就像小敏妈妈,还有以前的乔乔。她们只顾着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没有想过孩子的感受。
只有看到孩子的需求,我们才能成为“会说话”的父母。
赞+在看希望我们都能孩子好好说话!
作者简介:@米粒妈爱分享(点击下方公号名片关注),欢迎添加米粒妈个人微信:mlm735
美国海归、海淀家长,畅销书作家。专注于学习干货、教育经验分享;新书《影响孩子一生的亲子英文书》荣登当当新书总榜第一名!(购买链接戳↓)
【我们一家人的故事】我的求学故事 | 我的爱情故事 | 我姥姥姥爷的故事 | 我的奇葩婆婆
【国际视野】日本午餐 | 芬兰教育 | 印度教育 | 犹太教育 | 以色列
【学习干货】英文绘本解析 | 英文动画 | DK免费看 | 日本科教片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