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在生前不只有文名,他的绘画也颇具影响。苏辙在《汝州龙兴寺修吴画殿记》中说:「予兄子瞻,少而知画,不学而得用笔之理。」
苏东坡精于绘画,尤其喜画噩竹、枯木、怪石,曾为张方平画肖像,还画过螃蟹和草虫,被称为「琐屑毛介,曲畏芒缕,无不备具」。他尤以画竹与文与可齐名,时人归为「湖州画派」。
苏东坡所流传的众多作画的记载,大多与酒醉相关。黄庭坚《题子瞻画竹石》诗说:「东坡老人翰林公,醉时吐出胸中墨。」苏东坡也自我打趣:「枯肠得酒芒角出,肺肝槎牙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留,写向君家雪色壁。」
△ 《墨竹谱》·元·吴镇·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东坡现有两幅较确凿地被证实是他真迹的画作传世,一幅是《枯木怪石图》,另一幅是《潇湘竹石图》。
从当时文人的题诗和有关记载中苏东坡的画风来看,这两幅画作风格基本与文献记载吻合。苏东坡曾自称「东坡虽是湖州派,竹石风流各一时」,可见其生平最得意之作即为竹石,到了南宋,时人还说:「东坡所作枯木竹石、万金争售。」
《枯木怪石图》往往被认为是苏东坡内在胸襟人格的外化,米芾在《画史》中评东坡的画:「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亦怪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
△ 《枯木怪石图》·北宋·苏轼
画中的枯木弯曲盘扭而上,宛如挣扎的躯体;而怪石则以旋转的笔锋皴成,给观者以运动的郁结之感。苏东坡自言「木瘠而寿,石丑而文」。画中之木虽枯而雄健,被评论者认为反映了画家胸中的磊落不平之气。
《潇湘竹石图》以长卷形式展现江水之滨的竹石之景,图中所画其实未必是潇湘间景色,当称《竹石图》为宜,但《潇湘竹石图》之名流传更广。
图中有元人杨元祥题跋,记录他最早在「湘中故家」见到此画,由他引荐售予杜德甫的过程。此卷竹叶画法与《枯木怪石图》近似,但卷上署名「轼为莘老作」据徐郑达先生鉴定依然可疑。
其中最为下劣绝非苏笔的,则为款书一行,无论结字用笔,全异东坡面目。又所见坡书真迹,其名款行楷书,「軾」字,凡偏旁「車」字第一横划,必短于「曰」字及下一横划,屡试不爽。此款此字则大反其习性,是亦为可疑之点。但墨色却与画一致,决非后添。』
△ 《潇湘竹石图》·北宋·苏轼
徐先生从画法、款书各方面定其非苏东坡真迹,而是南宋间仿东坡画作的「伪好物」邓拓在为此图作的题跋中说:展开全图,隽逸之气扑人。
画面上一片土坡,两块石头,几丛疏竹,左右烟水云山,渺无涯际,恰似湘江与潇水相会,遥接洞庭,景色苍茫,令人心旷神怡,徘徊凝视,不忍离去。
苏东坡的画竹之法据说得之于表兄文与可。他曾以文与可的绘画创作为例,提出了「心手相应说」、「常形常理说」等著名论断。成竹在胸是他对文与可的高度评价,即创作主体对绘画对象的高度认知与掌握。
△ 《墨竹图》·宋·文同  文同,字与可,苏东坡的从表兄,擅画墨竹
苏东坡评文与可的画:「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辨。与可之于竹石枯木,真可谓得其理者矣。如是而生,如是而死,如是而挛拳瘠蹙,如是而条达遂茂。根茎节叶牙角脉缕,千变万化,未始相袭,而各当其处,合于天造,厌于人意。」
在「常形」之外而能够准确把握事物的「常理」,这也是苏东坡本人的绘画理想,因而也成为文人画的重要表征。
苏东坡的竹石图同样是常形与常理的融汇与传神写照,他以木石之构另辟新境,如朱熹所言,「出于一时滑稽谈笑之余,初不经意,而其傲风霆、阅古今之气,犹足以想见其人也」,竹石图也因此成为后世文人所钟情的题材和经典范式。
知中ZHICHINA新书上市
《太喜欢神话了!世界众神全书》
📚已在天猫、当当、京东正式发售📚
点击下图👇有惊喜!
 撰文 | 常上永
节选自知中ZHICHINA

特集书007《幸会!苏东坡》

 C O N T A C T 
商务合作及投简历请发邮件
☞ 推荐阅读 ☜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
最全诗词入门!我们用一套书打通古今中外诗歌脉络
我们花了两年,为世界众神画像!
世界变局下,我们应该给孩子读什么?

点击👇阅读原文 👇
获取《太喜欢神话了!世界众神全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