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RealCoolGirl
ID|realcoolgirl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人类可以接受苦味。

在我眼里,能入口的一旦带上“苦”字就会让人听上去舌根一紧,但奇怪如我爹,有记忆以来,他的办公桌上就常年摆着大罐的雀巢。
90后童年回忆:大罐装的雀巢速溶和大玻瓶装的咖啡伴侣
所谓“生活的仪式感”,早在二十年前就被一个穷苦摄影仔玩明白了——饭可以不吃,球赛可以不看,但每天早上必须中南海×咖啡。
到了2021年,我一度以为随着奶茶NFC果汁羽衣甘蓝粉之类的时髦玩意儿的兴起,大家的晨间饮料应该像Vlog博主们一样五颜六色。
But,当代打工人们还是像二十年前的我爸一样,每天早上企图用一杯比命更苦的咖啡唤醒自己。
是不是可以加一句“冰一点,像你的心一样冰”?
我不理解。
是干活不够苦还是通勤不够累,为什么还要争做味觉上的抖m啊?
白领的血管里流淌的是冰美式
尽管咖啡和茶都是提神醒脑之物,但前者被泡在领导的保温杯里成为新的stereotype,后者却成为万千社畜的工位伴侣。
对于年轻的白领们而言,工作日头可以不洗,妆可以不化,但到点了办公桌上必须有一杯咖啡。
在北京,奶茶店属于来逛爱琴海与凯德Mall的学生妹,咖啡属于写字楼的都市丽人。
一栋办公楼可以没有喜茶,但不能没有咖啡店,即便开不进楼里,方圆500m以内也一定会有。
以三里屯的编辑部为例,500m以内就有两家
如果要捕捉一个白领,你可以去工作日的三里屯soho、晚上十一点的西二旗and所有办公楼下的咖啡店。
从朝阳到海淀,从国贸到中关村,每一栋办公大楼的一层必然有一家Costa或者星爸爸。
无论在哪儿,进门右拐,你就会看见一群挂着工牌的John、Lucy和Amanda在闲聊、打电话,或对着电脑把键盘打得噼啪响。
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样的树叶,但会有两家布局一样的连锁咖啡店
咖啡是北京白领的工作好搭档,也是上海同胞daily routine中的一环。
所谓“早C晚A”,指的是“早上一杯Coffee,晚上一杯Alcohol”。
在生活和商务区不分家的上海,咖啡店不仅开在写字楼,更是遍布大街小巷。
据《上海咖啡消费指数》显示,上海共有6913家咖啡馆,是全球咖啡馆最多的城市。
其中白领们最爱的manner,在上海遍地开花,靠着十几块一杯的高性价比,成为上班族走过路过带上一杯的选择。
我充分理解为什么朋友们要抛下暖气跑去上海,因为北京商务区和生活区分得太开了
在啥都能被做成排名比较一番的今天,咖啡也难逃形成“鄙视链”的命运。
同样是咖啡,喝独立咖啡店的看不起喝连锁的(其中喝星巴克和Costa以及瑞幸的互相看不上),喝连锁的又看不起喝快餐店的。
而喝快餐店的又看不起喝独立咖啡的,因为觉得前者做作,一个微妙的咖啡鄙视循环就此诞生。
……对不起,我喝雀巢
同时,喝手冲的看不起喝意式的,喝意式的又看不起喝美式的,喝美式的看不起喝加奶的,
并且他们都看不起喝速溶的。
可以想象,去独立咖啡馆来一杯手冲需要更多的等待时间,也意味着更高的人工成本,因而喝手冲意味着“有点小钱”and“今日有闲”。
毕竟不是人人都是苏大强
可惜每天被钉钉连环夺命cue的白领们无暇分辨“肯亚AA”和“耶加雪啡”不同的酸味,他们需要的不过是一杯廉价的续命水罢了。
上 班 是 为 了 下 班
选择连锁不仅是因为钱包吃紧,更是因为它随叫随到。
况且,几十元一杯的外卖也比几元一条的三合一速溶多了点面子。
前者属于部门新上任的年轻中层Layla,后者属于刚刚通过boss直聘前来面试的高校学生鹿小葵。
第一天进公司的你be like
工位上的咖啡杯们见证了一个又一个“杜拉拉”的诞生:
在Layla还是小刘的时候,她还用着星爸爸某年春季限定的印花塑料吸管杯。
进入节奏之后,她开始在网上下单咖啡,从“雀巢”到“三顿半”,工作熟练度也逐渐上升。
当然很多研究生和医学生们尽管没上班,但已早早进入这个模式……
接着,小刘靠着自己的努力,变成了实习生嘴里的“蕾拉姐”,桌上的塑料杯被星爸爸的外卖取而代之。
几年奋斗下来,随着上升方向和发际线一样日渐明朗,蕾拉刘喝咖啡的口味也从“受不了刷锅水”变成主动备注“苦一点,比我的命更苦”。
这杯冰冷苦涩的棕色饮料是万千蕾拉刘们工作的灵魂,哪怕地震了,她们也会以为是加班过度而猛喝一口,继续干活。
沪 人 不 喝 水
所谓“英特耐雄尔一定会实现”,血液里流淌着冰美式的不仅是沪工,还有咱韩国邻居。
hgr的一生:申遗 请愿 喝冰美式
他们把“a coffe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的精神发扬得淋漓尽致。
我们在浦东的艳阳里排队等Manner,他们在大雪纷飞的首尔手握冰美式。
我愿称之为冰美式的King&Queen
无论早饭是肉夹馍还是泡菜汤,手上的那杯饮料就是咱无产阶级打工人的标志。
在北半球,每卖出一杯冰美式,就意味着世上又多了一个冰天雪地也得去上班的苦命仔。
北京同理,每天刮的不是风,是刀子
咖啡:从"小资"专属到续命刷锅水
不过,“日啖一杯冰美式”也只是近两年才出现的现象。
在改开前,中国人还是青睐泡茶馆,天天喝咖啡的人寥寥无几。
直到千禧年间,星巴克等外来咖啡店进入中国后,“咖啡馆”被打造成了新的生活空间。
人们开始在这里闲谈办公,咖啡也因此成为那些在咖啡馆里办公的“小资”“白领”的象征。
那个时候,大家对“白领”的概念还是非常理想化的:拥有高学历、穿着干净的套装在格子间里打字办公、下班后到咖啡馆和朋友们来一杯,体面又高薪。
多少人对职业女性的启蒙源自TVB
到了2011年,随着经济发展,涌入大城市逐梦年轻人和这里的咖啡店一样数量不断增长。
这十年间,随着学历的普遍提高和各路企业大厂的崛起,传统意义上的“白领”越来越多。
但他们的形象已经逐渐从过去的“十指不沾阳春水”变成了“格子间打工人”。
现在“作者”都改叫“稿奴”了
上班了才发现,白衬衫容易脏,黑西装太正式,高跟鞋更是挤地铁时的崴脚神器。
电话里不一定是分分钟上千万的大生意,更可能是乙方说要“五彩斑斓的黑”。
早高峰加夜班拿不到工资之苦不再是新鲜事,甚至他们还在这两年还为互联网贡献了“996”和“内卷”两大热词。
因此,尽管这些年轻人的涌入带动了城市咖啡行业的发展,但工作日的他们没有空像过去的人一样细细品味。
上班喝的咖啡,口味是其次,外卖送得到和平价才是重点。
今日的“白领”是忙碌而渺小的,今日的咖啡也不过是人手一杯的续命刷锅水。
工位上的冰美式,已经同它的拥有者一样失去了过去的光环。
准备答辩那一周日啖两杯冰美式,创下了本拿铁人喝美式的最高纪录
长大了,才喝的懂美式
尽管这几年,内卷起来的咖啡店推出的应季产品层出不穷,
但写字楼民工们依旧最爱一杯什么都不加的,比命还苦的冰美式。
第一次喝冰美式的人,是很难get到它的美妙的,正如出入职场的鹿小葵不知道也消化不了那些属于职场人的苦涩。
曾经有个男同学和我说他独爱冰美式,我好奇去点了一杯之后,把他从我的date名单里划掉了。
上班久了才知道,只有纯粹的咖啡因才能让因为熬夜而水肿的身心临时支棱起来。
曾经我也是用咖啡吊精神的人,直到喝起了中药
拿铁太过温柔,花式太过甜腻,多余的奶和糖除了让人发胖和犯困之外毫无用处。
它们属于学生时代和假期,属于无忧无虑的时刻。
但这个年代的社畜多少是焦虑的,谁也不晓得时代的浪潮会不会把自己拍飞。
大家一边庆幸没有选错跑道,一边时刻关心着行业的风吹草动,生怕明天被要求卷起铺盖走人。
上班虽然辛苦,但对于成年人来说,有一份养活自己的差事是在大城市生活的底气。
因此,即便工作不合心意,我们依旧努力在日复一日的劳动里寻找乐趣和意义,
比如中午点到的好吃的外卖,比如下班路上遇到的小猫咪。
早上的那杯冰美式,像是某个开关,按下了便能开启今日未知的疲惫和惊喜。
或许生活就是无数操蛋和一丝丝小确幸的集合体。
就像工位上那杯冰美式一样,在醇苦之中隐藏着些许酸涩的水果香气,尽管只有一点点。
也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咂摸出那一点点苦涩之外的滋味。
想了想过去怒骂冰美式=泡脚水的自己,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
-End-
本文转自RealCoolGirl,ID:realcoolgirl,载请联系原作者。
长期开放投稿[email protected]
/
好消息
InsLady的视频号上线了啦~

搜索微信视频号:InsLady
「善良与爱同行」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