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受访者/图)
全文共5206字,阅读大约需要10分钟
  • 编者按
  • 2021年12月8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了2021年度十大流行语。在这份反映社会热点的榜单上,第八条“鸡娃”、第九条“躺平”,依旧与2020年度十大流行语之一的“内卷”相关。
  • 足见,“内卷”这一社会痛点,持续两年热度未减。
  • 内卷,这个曾与小农经济息息相关的词语,频频在教育话题上引发焦虑情绪,而缓解内卷也是2021年“双减”政策出台的题中之义。在刚过去的2021年,许多来自不同学科的学者积极就教育内卷发言,我们访谈了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学者,也希望来自他们的不同学科的知识、不同的学习和教学经历,能为普通人在2022年对抗内卷提供帮助。
  • 系列访谈的第一篇,来自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南方周末记者 苏有鹏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蒋敏玉
责任编辑|吴筱羽
作为一位研究发展经济学的学者,过去一年,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针对教育话题频频发声。
2021年8月,姚洋公开表示,不支持中考分流,建议“取消中考,普及十年义务教育”。在他的设想中,九年义务教育可以改为十年,即小学五年,初高中合并五年,推行基础教育一贯制。此前,他还曾提出把义务教育年限提高到12年,在15年的时间内普及高中教育。
姚洋取消中考分流的观点,尤其赢得众多家长支持,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和人大代表梁建章等人也曾表示赞同。不过,早在2020年9月,教育部就曾表示,“目前还不具备缩短学制和将普通高中纳入义务教育的条件。”
关于一贯制的改革想法,与姚洋自己的人生经历不无关系。
1982年,姚洋考入北京大学地理系,硕士毕业后到西安电力机械制造公司做过两年变压器厂职工。在他看来,计划经济时代的工人培养体系是很有价值的,初中毕业可以读技校,当了工人还可以再上大专。到了今天,过去的这种上升通路似乎随着中考分流而阻断了。
姚洋认为,这个时代的内卷问题,应该从教育这个根源上着手解决,他希望取消中考分流能成为解决内卷的良方,给予孩子更长的成才周期,让学生们成为“更完整的人”。
2021年11月30日和2022年1月4日,南方周末记者就内卷话题与姚洋进行了对话。
1

别把竞争变成内卷
南方周末:你曾提出将高中纳入义务教育,实行小初高十年一贯制。认为在你求学的年代,大学前的教育时间通常在9-10年,这个方案的可行性在于通过减轻升学负担解决内卷问题,从你的经历、调研和研究来看,目前的教育环境和你求学的年代有没有发生大的转变?
姚洋:最大变化和问题就是内卷。压力从高中下移到初中、小学甚至幼儿园阶段。正因如此,家长变得非常焦虑,孩子被教育得只会考试,不仅不利于人才培养,也非常浪费教育资源。在我们那一代人,基础教育只有10年,幼儿园的任务就是看娃,上学唱唱儿歌一天就结束了,没有超前学习,最后不也成才了?
南方周末:正如你提到的,内卷可能对当下正在接受教育的年轻人而言,影响更加深远。比如北大国发院,你就曾提到招的是“最好的人”。
姚洋:(国发院的学生)从某方面来说也是普通人,也面临着竞争和焦虑,比如职场焦虑。人类社会需要竞争压力,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但内卷是浪费性的竞争。表现在学习上,本来不需要重复刷题,因为焦虑去做了,没有任何生产性,这叫内卷。
但将内卷这个词泛化会失去积极向上的期望,还是要相信竞争不可怕。有些竞争是良性的,比如职场上的竞争和比较,如果产生了向上的效果,大家互相激励将工作越做越好,就不能被叫做内卷。
南方周末:你自己有过被内卷裹挟的经历吗?
姚洋:经济学竞争是比较激烈的,年轻时我也会为发表论文焦虑,有一种说法叫“publish or perish”——要么发表文章,要么走人。好在那时做的是有意义的事,产出了能够让人记住的文章。
前几天《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给我送来一份统计名单,我有两篇文章入选了引用量最高的论文前10位,都是我年轻时写的,其中一篇2002年写的排在第5位。
别把竞争变成内卷。就像在经济学领域发表文章,只是看着别人的选题好发论文,自己也去写,这就是内卷,因为人家已经做过了。要是自己有明确的研究思路,认真去做,哪怕发表的文章少,10年、20年之后依然有影响力,也是成功的。
2

教育是根本性的变革
南方周末作为一个经济学家,讨论教育会否让公众觉得你没在做“本职工作”?教育问题为何会进入你的视野之中?
姚洋:我是研究发展经济学的,教育问题是与社会公平的建设联系最紧密的。在一个现代社会,教育是每个个体成为完整的人的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东西。有人曾批评,说农村不识字的老大妈,一辈子也过得很好,反而那些生活在城里,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有时候会丢了常识。但这些人没有设身处地为那些没有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想一想,一辈子不识字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他们很难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南方周末:你说过,教育将会成为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判断?
姚洋:教育是根本性的。我在关注的一贯制改革,对中考分流问题的讨论,关系到近40%的年轻人能获得什么样的教育。目前,老龄化趋势严峻,人口还有负增长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变得更加重要。如果平白无故地让一部分人的教育水平永远停留在初中,显然对未来经济增长不利。
教育的内卷同理,长此以往,孩子们被训练得只会考试,不会创造,成了行走的机器,不利于我们社会的创新。
南方周末: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教育内卷的根源是什么?
姚洋:根据社会达尔文规则,层层选拔、淘汰。遗憾的是,这些年来我们在收入上实现了快速提高,一些人会觉得,中国人好像是经济动物,推崇优胜劣汰的法则。
类似的“法则”甚至深入教育的每个层面,导致表层再多的改革,也难取得实效。
一个直观体现就是超级中学主导中小学教育。好学校的校长通过升学率获得认可,在不自觉中强化了“选拔最重要”的观念,将学生分为可教和永远不可教的群体。并且,在中国还有传统精英主义的思想,始终相信努力就有回报,推崇“胜者为王”,这种想法如果走到极端,也是内卷。
很多企业家会说,我的企业这么成功,哪还用得着商学院的人来教,读MBA还不如听我讲。一些校长也会说,我管理的附属中学比大学还出名,别的学校成绩不如我们,有什么资格进行评判呢。
南方周末:内卷的一个特点在于,大家都知道已经身处其中,但又不得不参加。
姚洋:对个体来说是这样的,别人都参与,就你不参与,那就落伍了,这在经济学中是非常坏的“纳什均衡”,所以需要从制度上根除内卷的基础。正如我提出小初高十年一贯制改革,就是想在从制度层面,尝试缓解教育的内卷。
一贯制改革的核心在于放弃中考分流,让孩子们都上高中,毕业后再决定去读技校、中职、高职还是大学。甚至,我认为还可以考虑取消中职,全部改成高职,提高职业教育档次。
目前的中考分流后,40%的孩子必须被分流到中职,大部分中职是由学校独办,不是以前年代的厂办,孩子们在里面学不到很多东西,也无法通过基础教育构建自我认知和自我尊重,我觉得这是现有教育体系问题很大的地方。
2021年11月19日,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职教中心珠宝加工专业学生在进行雕刻实训。图文无关。(视觉中国/图)
3

教育要适时适当拔高一点
南方周末:你曾在工厂做过调研,与工厂里小初高毕业的人分别有过接触,你觉得接受过不同层次教育的人有什么区别吗?
姚洋:工厂里,读过高中的人脸是灵动的,言谈举止也更自如。我常回江西农村老家,侄子侄女们一齐站在那里,只要稍微说两句话也能分辨出有没有读过高中,读过的明显心智更健全一些。
过去四十年,我们的首要目标是提高收入水平,也许还能接受“教育就是帮人找一个饭碗”,但今天小康目标已经达成,未来30年要朝着成为高收入国家努力,教育不该停留在过去的阶段,要适时适当拔高一点,呈现新的面貌。
南方周末:换言之,你认为取消分流,就能减少浪费性的竞争。
姚洋:明确小初高一贯制是一个强烈的信号,没有中考了,每个人都应该上高中,会促使大家更认真地思考教育走向。
南方周末:那么,职校生能从你所倡导的改革中获得什么?
姚洋:这里涉及系统认知框架的建立。100年前,18岁就需要结婚、工作。现代的孩子普遍晚熟,不能拿老眼光去要求他们,让他们14岁去读技校,18岁就去工作。18岁,心智还没有成熟,也没有养成读书、学习习惯,这群孩子可能今后六七十年都不会再学习了。一贯制改革的初衷,是让孩子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有机会做出更审慎的选择。
教育工作者需要意识到,中小学不应该是选拔人才的场所,教育也不能仅仅培养一个人去养家糊口,而应该培养完整的人。
南方周末:但到他们18岁之后,还是需要去竞争?
姚洋:18岁以下的孩子心智不健全,参与淘汰赛有损他们的成长。18岁之后,心智成熟,更明白自己想做什么,甚至可以决定不去参与无谓的竞争,自己走自己的路。
南方周末:其实目前的“双减”政策,目的也是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家长的内卷焦虑。一贯制改革和“双减”这两种举措,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姚洋:现在对培训行业进行管制,会起到一些作用,但不是根本性的。比如,有些学校在“双减”后调整上下学时间,下午3点下课,但又留孩子两个小时在学校补习,年级小一些的孩子注意力也会集中不起来,反而厌恶学习。
实行十年一贯制,可以先在小学组织一个学前班,6到7岁的孩子在学前班待一年,不以学习为主,以适应为主。孩子7岁开始上小学,读5年,12岁再读5年初高中,17岁中学毕业,决定接下来上大学还是进入职校,甚至就业。假如大学觉得基础教育没学够,可以单独或和高中合办一年预科。这些可以通过制度改革实现,为基础教育减压。
4

将教育放在第一位
南方周末:作为经济学者来提教育改革,会和教育学者有什么不同?
姚洋:最大的区别是,有些教育学者认为中小学选拔是理所当然的,我不这么认为。平等地为所有孩子提供高中的教育机会才是理所当然的。
以前我们没有足够的财力,只能进行9年义务教育,但现在已经实现全面脱贫了,增加一年的义务教育是使一使劲可以实现的。况且我们还要实现共同富裕,在我看来,长期的共同富裕要将教育放在第一位。假如40%的孩子初中毕业过早去读职校,又什么都没学到,未来收入水平也不会高。
很快我国大学入学率就要达到60%了,这种情况下,希望教育体系能给这40%的孩子读高中的机会,到高考时再进行选拔。
南方周末:其实,目前内卷在困扰着的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比如北大的本科生,他们会有关于内卷的困扰吗?
姚洋:是的,特别是我们的本科生困扰很大。平时我也会告诉他们,未来的路很多,毕业之后未必一定要做经济学家,做什么都可以,研究哲学,学政治、法律都没有问题。这是一个简单的逃离内卷的方式,不要因为学科背景给自己框住,否则就会进入内卷。大学期间准备好自己,把自己知识面拓宽一点,基础夯实一点,未来的可能性是无穷的。
南方周末:能不能为当下更多的普通人对抗内卷,提供一些切实的建议?
姚洋:首先要相信自己,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价值。如果不相信,看到别人在某些方面成功了,就赶紧跑去竞争一番,就会很容易掉入内卷。多挖掘自己独特的价值可以避免浪费性的竞争。中国社会已经富裕到一定的程度,允许个人尽情发挥才能。只照着别人的模样去活,会很累,也会很焦虑。
其他人都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