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几天,新闻提到#至少128个国家和地区出现奥密克戎#
值得庆幸的是,研究表明,虽然新毒株奥密克戎传染率高,但引发的症状较其它毒株更轻,勉强算是个“好消息”。
对于即将迎来冬奥会开幕的北京来说,具有高传染率的新毒株无疑会带来更艰巨的考验。如何在疫情环境下,保障冬奥会的正常举办和安全进行,成为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
然而,疫情绝不是唯一的考验。
与夏奥会不同,冬奥会往往面临着更复杂的气候环境,对主办方和运动员都是挑战。
尤其是滑雪、雪橇等在户外场地进行的比赛项目。
比赛过程中的温度、风向、风速、能见度等因素,都对微妙对生理与心理造成双重影响,从而导致个人表现出现偏差。
稍有不慎,就容易导致失误;
严重时,甚至可能酿成事故。
因此,主办方需要提供更精准、更负责的数据,保障赛程安全完成。
换句话说,气象预测服务是冬奥会赛事保障服务的重中之重。
还有很特殊的一点,本次冬奥会赛区包括张家口崇礼和北京延庆等地域,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带,气温更低、日夜温差大,风速更大、风向更替明显。
加之赛区位于山地,地形复杂,气候多变。
有时,隔着一条沟,风速、能见度都有巨大差异。
这对气象预报的精准性、及时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如果不能解决这一问题,无疑会对赛事造成影响。
幸好,最新的模拟预报结果让人安心。
现有预报服务可覆盖全场馆范围,包含未来24小时内,精确到每分钟、每百米,并实现10分钟一次实时更新,达到了冬奥会赛事服务史上的最高标准。
关于奥运的又一个难关被攻克了。
02
北京或者说中国的奥运史就像一段打怪升级的进阶史,关关难过关关过。
从申奥说起。
中国的首次申奥始于1991年2月。
前一年,北京刚刚顺利举办了亚运会,意气风发,下定决心要向“办奥运会”发起冲击。
此后两年,申奥小组殚精竭虑,国内外飞了无数次,忙体育外交,忙申奥政策。
遗憾的是,在1993年的最终投票中,北京以两票之差输给了悉尼。
站在时间线上回看,我们知道这份投票结果背后,有着难以示人的交易,但对身处现场的申奥小组来说,难免感到失落与挫败。
会议结束后,两个问题很快被提了出来:
是否继续申办奥运会?
如果申办,由哪个城市申办?
答案很统一:
继续申办,城市依旧是北京。
1999年4月,北京向国际奥委会递交了《2008年奥运会申请书》,拉开二次申奥的大幕。
在两次申奥间隔的蛰伏期,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中国运动员不断在国际赛场上拿下好成绩;国家推进改革开放,GDP保持稳定高速的增长;国家正在跻身体育强国、经济强国行列。
这些都为北京申奥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
平心而论,与其它候选城市相比,彼时的北京在基础设施等硬件上并没有很突出的优势。
有美国参议员以“人权”为借口阻扰北京申奥。
还有很多反对言论出现。
有国外媒体指出,北京的英语使用率非常低;他们认为,北京交通过于拥挤,基础设施会面临严峻挑战。
这些言论并没有影响到国际奥委会评估团的抉择。
前来考察时,他们感受到了一种另类的热情。
在北京的街头巷尾,几乎每个人都表现出对申奥成功的渴望。
无处不在的申奥标志,为了迎接奥运会努力学英语的司机,热情声援申奥团的学生团体......这些都给评估团留下了深刻而积极的印象。
2001年7月13日,萨马兰奇郑重地宣布,
“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的城市是,北京。”
现场的代表团成员起身欢呼,随后相拥而泣。
国内的群众们,也同样以自己的方式,庆祝着得之不易的胜出。
可谓是举国欢腾。
03
申奥成功仅仅是一小步,办好奥运会才是一大步。
这一大步同样需要举国之力。
2002年,北京奥运会进行筹备期,北京相关部门领导与一些企业“掌门人”进行沟通,征询意见,邀请他们考虑是否成为北京奥运会赞助商。
对这一问题,企业抉择不易。
赞助本身是一种博弈。
是否能获得回报、获得多少回报、怎样获得回报,都需要企业自身进行运营和操作,并不是高枕无忧的买卖,需要自行承担风险。
以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数据为例,在200多家获得赞助权的企业中,只有约25%得到较为理想的回报,大部分都只有短期效益,还有不少血本无归。
更何况,想成为奥运会赞助商,门槛不低。
就拿北京奥运会来说,最低级别的普通供应商需要1600万元人民币,最高级别的合作伙伴至少需要6500万美元,相当于5.2亿元人民币。
这无疑是一笔值得认真商榷的开销。奥运会赞助商的名头固然好听,可没人想赔本做买卖。
联想私下算过一笔账。
如果要成为顶级赞助商,除了门槛费用外,还得支出3倍的配套费用,折算下来约20亿,相当于正常情况下至少七年的推广费用。
而且,未来几年的财务报表会受到显而易见的影响。
考虑到这些问题,财务并不太支持。
从技术层面来说,技术风险同样很大。
他们曾派出一个小组去了西班牙巴塞罗那进行测试评估,那里有奥运会总集成商的实验室。
得出的结论是,
“联想服务器没有经历过奥运级别的考验,但凡是系统出了任何故障都是影响非常大的事情。”
可是,抛开别的问题,作为国内首次举办的世界级别大型盛会,如果没有中国品牌担任北京奥运会顶级赞助商,无疑是巨大的缺失。
思虑再三,杨元庆还是决定迎难而上。
不仅要做顶级赞助商,还要让北京奥运会全部的信息系统都用中国自己的品牌。
申请正式提交了,但想顺利上岗,还需要经过国际奥组委的审核。
此前,为奥运会提供IT设备的IBM,在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上,闹出了一些意外。
比如,提供的机器出现问题,需要人工抄写比赛成绩,让工作人员很是狼狈。
为避免意外重演,国际奥组委的考察更为谨慎,2006年都灵冬奥会成为第一个“考场”。
都灵组委会的CIO并不看好这次合作,毕竟国外几乎没有人听说过联想的名字。在一同搭建设备的过程中,这位CIO直爽地表示,他们只认技术,不认赞助。
最终,零故障运行的计算机系统让他记住了这个中国品牌,也让联想顺利成为国际奥委会全球合作伙伴中的第一家中国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备受好评的祥云火炬,也是联想集团设计的。
查阅当年奥组委公布的名单里,共涉及63家中外企业,分别冠以合作伙伴、赞助商或供应商的名号,其中近70%是中国本土企业。
尽管有风险、有压力,他们依旧走在前面,给予自己力所能及的支持。
当然,北京奥运会为这些品牌提供了很好的国际舞台,让中国企业更好地被世界认识。
这是一种双赢。
04
2008年,奥运会正式开幕前,有一项重要工作需要完成:火炬传递。
熊熊燃烧的圣火将从希腊出发,途径五大洲的21个城市,在境内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传递,期间会抵达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总里程约13.7万公里。
这是奥运史上传递路线最长、传递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火炬接力。
这次火炬接力让很多人记住了一个叫做金晶的女孩。
9岁那年,金晶因为横纹肌肉瘤高位截肢,从此轮椅成为她的双腿。21岁时,在一次残疾人演讲比赛后,有教练邀请她加入上海轮椅击剑队。
从小就视佐罗为偶像的金晶立即答应了。入门晚的金晶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去完成别人从更小时就开始进行的训练。每次回家,都带着一身青紫。
金晶却甘之如饴。
她颇有韧劲,击剑一年后,就从上海队进入国家队,随后几年,获得过釜山远南残运会银牌,以及世界轮椅锦标赛铜牌。
遗憾的是,她两次与奥运擦肩而过。
一次是2004年,雅典残奥会并没有派出轮椅击剑队运动员;另一次正是2008年,她状态不佳,没能通过北京残奥会预选。
第二次错过后,碰巧联想开始进行火炬手选拔。当时联想计划从国内外各选拔10位火炬手,一边走出去,一边引进来,进行互动。
金晶幸运入选,以另一种方式弥补了自己的遗憾。
2008年4月7日,她在巴黎进行圣火传递。这里是圣火环球传递的第五站,金晶是这一天的第三棒。
当时,她坐在轮椅上,和陪同的工作人员一起,沿着预定的道路往前走。
火炬被她牢牢握在手里,她觉得这样更踏实。
当天现场警力不多,有几个“藏独”分子看准时间,冲过来试图抢走火炬。
金晶反应很快,躲开了好几次。
现场的情况并没有很快得到控制,不断有人涌上来进行争抢。
她来不及多想,下意识地抱紧火炬,在轮椅上侧过了身。
行动不便的身体成为遮挡,哪怕暴徒撕扯她的头发、掐住她的皮肤,都不能让她放手。
尽管事后留下的照片只有寥寥几张定格,但现场的混乱持续了有半个小时之久。
她身边的护跑手、导游和工作人员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
事后回忆起那天发生的事情,金晶不觉得害怕。
相比于那些涌上来制造混乱、争抢火炬的人,给她留下更深印象的是,勇敢站出来的留学生和友好的市民,他们自发组成了一道保护墙,用不同语言对她喊“加油、加油”。
这让金晶很受鼓舞。
类似的事件在海外火炬传递的过程中屡有发生。
时常有“藏独”分子挥舞着旗帜试图在当地引发骚动。
但无论走在哪里,都有很多人愿意站出来。
有当地的留学生、定居多年的华人华侨,他们自发举起五环旗、举起五星红旗,盖住那些不合时宜的内容,让火炬一路向前。
在更多未被记录的瞬间里,所有人的心紧紧地拧在了一起。
05
回望历史,2008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那一年发生了很多事情,让人悲伤、伤痛、无奈。
年初,中国南方部分地区遭遇严重雪灾,交通线路受阻,很多人被困在火车站或机场过年。
3月,拉萨发生严重犯罪事件,死伤惨重,事态恶劣。
5月,汶川发生8级大地震,受灾严重,遇难人数众多。
曾经有人质疑,为什么在这么艰难的情况下,还要坚持举办奥运会。
这场奥运会本身就是答案。
越是危难的时刻,越是需要一个共同的盛大的目标,让人们群策群力,共同往前走。
当祥云火炬在海外游子的护送下顺利交接时;
当奥运圣火最终在鸟巢被点燃时;
当奥运会开幕式让无数人惊叹时;
当中国品牌保障奥运信息系统零故障运行时;
不仅是我们感受到了强烈的民族自信,中国也得到了来自国际的更高认可。
14年后,奥运以另一种方式重新回到这片熟悉的土地,——2022年北京冬奥会即将开幕。
北京申办冬奥会,一直有个重要的愿景,是希望带动更多人参与冰雪运动,让冰雪运动提到推广、普及,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2017年8月,会见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时,中国掷地有声地表示,
“中国将全面兑现在申办北京冬奥会过程中的每一项承诺,为世界奉献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奥会。”
正因为此,过去数年,无数团队从不同方向施力,共同推进冬奥会筹备工作。
他们都在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
一方面是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
这是奥运会筹备过程中的难点。
与其它场地相比,冰雪场馆对环境要求更高,导致建设和运营成本都较高。
如果只考虑奥运赛事使用,很难让场馆在赛后得到充分利用,无疑是一种资源浪费。
因此,如何同时满足赛事需求与赛后使用,成为亟待攻克的问题。
本次冬奥会的新场馆在设计上做了调整,更强调功能性,还积极使用新材料,降低建筑成本和制冷功耗,尽最大可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另一方面则是技术建设,涉及到的内容更加繁复。
场馆内,联想的先遣团队早在去年9月就已进驻,为会前测试赛打基础、做准备,确保各场馆设备及时准确交付。
有了上一次的经验和最近十几年的技术积累,他们更加游刃有余。
场馆外,富有挑战性的精细气象预测问题也已经得到解决。
2014年,延庆气象台的工作人员开始对海坨山进行“拓荒”。
那时山上几乎是一片荒地,没水没电没路没人,所有设备都要靠人工和骡子往上运。
运的东西太多,连骡子都累得“罢工”了。
他们克服了恶劣的天气和糟糕的地理环境,在海坨山上建起了自动气象站,为后续的气象观测打下了基础。
2017年起,每年10月到次月3月,一批来自全国的气象业务骨干就会聚集到延庆地区,进行驻地训练。
每个地方的气象规律都有细微的差异。
这些工作人员需要通过每一次气候的实际表现与预报的差异,进行调整、磨合和分析,总结出一套更具有本地特色的预报规则。
科技发展也为气象预报带来了诸多助力。
在联想高性能计算团队的协助下,北京气象局在赛场内的多个重要位置布置了监测点,可以实时采集、传输数据,如同一个小型的自动气象站。
在高算力的设备支持下,这些信息可以很快得到梳理,并模拟出未来的气候模式,为气象预报提供精准的数据模型。
数年努力,终有所获。
这才有了文章开头提到的冬奥会历史上最高标准的天气预报服务。
更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在筹办奥运的过程中,围绕其进行的基础建设、技术突破,不仅能在冬奥会上派上用场,在其它领域也可以得到广泛使用,转换出更落地、更实用的内容,创造更多现实价值,推进社会发展与行业变革。
这一点正好契合了“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
从1991年北京第一次申奥,到现在,它成为奥运史上第一个即举办冬奥会又举办夏奥会的城市,已经过去了三十余年。
在与奥运交缠的这些年里,我们经历过很多困难,又一一克服了。
2008年8月24日,北京奥运会的闭幕式上,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曾经说,
“这是一届真正的无与伦比的奥运会”。
如今,在同一座城市里,人们已准备好交上另一份答卷,兑现承诺,
“我们不仅要办好一届冬奥盛会,而且要办出特色、办出精彩、办出独一无二来。”
还有二十余天,我们将要迎来北京冬奥会的开幕,期待这场新鲜的、“无与伦比”的盛会,将为最近两年备受困扰的世界,注入新的能量与活力。
-END-
欢迎关注
【推荐阅读】
管它2022能不能变好,反正也不会更糟
西安疫情和比烂逻辑
说说王思聪怒喷上海日料店的事
回复晚安
可以看到一篇“性瘾者”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