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元旦档有喜有忧。
忧的是新片票房和口碑普遍不及预期,虽然首日大盘达4.7亿,但随之而来的是高开低走,三天累计10.1亿的票房成绩,远不及去年的13.03亿。
喜的是《误杀2》、《爱情神话》等贺岁档影片排片逆袭,稳中有进,观众并没有“喜新厌旧”,而是根据影片口碑决定观影选择,优质影片在元旦档仍然有着很大的市场潜力。
后元旦档,《误杀2》顶住了多部新片的压力,截至1月4日,《误杀2》收获了超9亿票房,继续领跑市场大盘。相较于影片上映后的评分争议,显然影片的市场意义更值得我们思考——为何《误杀2》能保持持续上升的劲头?《误杀2》又给了行业什么启示?
被“误杀”的《误杀2》
现如今观众观影之前习惯看评分,评分对电影票房的影响力也逐渐体现。
但评分有时并不能体现真实的口碑,与口碑有误差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比如《误杀2》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在国内影迷聚集的豆瓣平台,影片的评分仅为5.9,被列入不及格行列,但票房成绩却相当亮眼,高达9亿。在购票平台的评分上,《误杀2》获得了猫眼9.0、淘票票9.3的高分,评分出现两极化的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翻看各大平台的评分与评价,不难发现一些评论是抓住缺点放大,发表极端言论,评价相对片面,而没有看到在《误杀2》这部电影中表达大于类型,它的情感内核更为重要,而纠结改编与悬疑等无伤大雅的内容,并不能抹杀影片的文本意义。
而在猫眼、淘票票等购票平台,观众更关注故事本身,以及影片主题带给人的共鸣。《误杀2》虽然在某些方面确有不足之处,但整体剧情流畅、完成度高、商业性强,影片表现一个父亲为救儿子奋不顾身铤而走险的故事让观众动容,小人物反抗不公强权的诉求表达更是切中了广大观众的共鸣。这也就是影片虽然在豆瓣评分不高,但在购票平台口碑不错的重要原因。
单揪住部分缺点不放而忽视整体质量和商业性,豆瓣评分实属“误杀”了《误杀2》。
事实上,近些年被评分“误杀”的影片不在少数,这导致有些观众看评分之后先入为主,对影片造成误判,从而影响电影票房。这不禁让我们思考,国内电影市场需要怎样的评分评价体系?到底评分机制为谁而评?如何评判评分机制的公正性?什么样的评分机制才能对市场有利?
《误杀2》的真实口碑体现在了票房上,同时也给评分平台提了醒——综合多方考量、客观理性的评价体系才是促进电影市场繁荣的“助推器”,有失偏颇、片面极端的评价并不能遮盖影片的魅力,观众自会用脚投票,为喜欢的电影贡献电影票。
市场需要误杀IP
回到《误杀2》的影片本身,有许多值得称道的地方,其中将误杀IP发扬光大的做法更是值得行业学习。
细究误杀IP,它呈现出了三大特点:一是成功的本土化改编,保证故事的合理性,让观众观看无障碍;二是一致的故事内核,底层小人物反抗强权,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批判色彩;三是真挚的情感表达,父子亲情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
首先是成功的本土化改编。《误杀》第一部改编自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出色的本土化改编使之斩获13亿票房,《误杀2》延续了优秀的改编技巧,将《迫在眉梢》的故事改编得更合理,比如《迫在眉梢》父亲的行为是为了儿子能上移植名单,而《误杀2》是儿子已经上了移植名单,父亲是为了要回本属于儿子的移植心脏,这么一来就合理化了林日朗的劫持行为,更让观众理解林日朗的所作所为。
其次是一致的故事内核。误杀IP保持了系列的故事核心,即以底层小人物为基点,揭开社会上层内部的丑陋面貌,《误杀》是警长掩盖儿子的犯罪行为,《误杀2》是市长夺取普通老百姓的合法权益。同样是安分守己的平凡人,不得不为了保护家人与强权对抗,弱者被“逼上梁山”的社会议题发人深思。
最后是真挚的情感表达。误杀IP里激发主角铤而走险的动能都是父爱,无论是父亲保护受到伤害的女儿,还是父亲一心为儿子心脏被换讨回公道,观众都能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父爱,真挚的情感表达才能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让观众有代入感。
这样具有统一性、宇宙观的电影IP是国内市场稀缺的,也是市场所需求的。在两部电影积累了大量受众后,误杀IP已成气候,IP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打响,对于后续的开发无疑具有利好作用。
误杀IP的开发得益于陈思诚团队的创作思维,此前的唐探IP是国内最成功的电影IP之一,陈思诚团队从《误杀》开始就运用了打造IP宇宙的思路,此次继续培养新人导演,为行业输送新鲜血液,为误杀IP的长远开发打好了人才基础。
而新人导演戴墨的表现一样令人刮目相看,在整个创作的过程中,戴墨及其编剧团队大刀阔斧地修改了原剧本和整个电影的主题立意,更关注于一个父亲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庭所作出的反应,使得影片的情感更贴近人们的生活。
给予新人导演信任,青年导演展现实力,或许也是误杀IP未来值得期待的重要原因。
好口碑胜过好档期
从元旦档几部新片票房口碑不及预期,而《误杀2》、《爱情神话》等佳作排片逆袭的对比来看,《误杀2》也证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好口碑胜过好档期。
受疫情影响,片方手里的项目锐减,因此对项目定档慎之又慎,而片方普遍选择定档大档期这类保守做法,反而忽略了项目质量才是关键,优质项目定档大档期无可厚非,但质量差的烂片也想在档期分一杯羹就纯属“凑热闹”了。
观众的审美在提高,对电影质量和口碑更为看重,观影选择更为苛刻,好口碑的电影无需蹭档期红利,自能通过口碑取得票房逆袭。比如《扬名立万》,影片的档期并不算好,但硬是凭借不断发酵的好口碑一路高歌,取得了9.21亿的票房,成为2021年的黑马之作。
同样《误杀2》没有选择元旦档这类吸金力强的大档期,而是通过踏踏实实讲好故事、以内容引发共鸣赢得观众,反而能比迎合仪式感需求走得更加长远,释放长尾效应。
在当下中国电影题材多元化,娱乐商业大片、纪实生活大片、主旋律影片等层出不穷的市场环境下,行业更需思考如何创造出口碑票房双丰收的影片,而不是本末倒置,将一门心思扑在档期选择上。
《误杀2》给行业以启示,扎推大档期未必是最明智的选择,用心打磨项目、注重影片质量、赢得观众的好口碑远比档期重要,好档期只是加分项,好电影才是观众的必选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