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杜莎的秘密
公众号ID:meidushalove520

关注
如果你敢于直视美杜莎,你就会看到她不是可怕致命的,而是在美丽地微笑。
——Hélene Cixous
大家好,我是Sylvie。
后台有同学给我留言,说自己的男朋友实在太粘人了,问我该怎么办?
她说,自己和男朋友是姐弟恋,男朋友比她小6岁,是一只典型的小奶狗,乖巧可爱,干干净净,但问题就是实在太过于粘人了。
不仅每天都要见面,每天都是亲亲抱抱举高高,甚至每时每刻都要视频电话,哪怕两个人根本没话可说,对方也要求挂着视频,各干各的事。
一开始她还觉得很幸福,觉得小男友这是爱自己的表现,可时间一长就觉得对方太粘人自己有点受不了了。
再加上最近手上工作真的很多,自己也没空老是和男朋友粘在一起,就提出了希望对方可以别把太多精力放自己身上的想法。
结果可想而知,小男友从一开始的抵触情绪,到最后哭唧唧地问她“你是不是要和我分手?”,而她觉得这显然是自己没有处理好的结果。
所以她就想来问问我,像她这样的情况,到底该怎么做才能两全其美,不伤害对方的感情。
说来也巧,这位同学的经历,我也曾遇到过,当时也是没有妥善处理好,惹得对方直接提了分手,害得我当时还要再屁颠屁颠得去把人哄回来,最后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变本加厉。
由此可见,亲密关系中的对双方距离的把控,对私人空间的拿捏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提出过,在人际交往中有一种心理距离效应,叫作“刺猬法则”。
顾名思义,就是人和人相处的过程时最舒服的距离, 是像刺猬一样,虽然可以彼此靠拢相互取暖,但要保持一定的距离,防止互相刺伤。
但问题是,一旦我们想要获得更多的私人空间,比如工作很忙的时候,或者是想和闺蜜“厮混”的时候,又或者是想要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我们向恋人提出希望保持一点“距离”提议时,就很有可能会被对方过度解读,或者心生猜忌。
他们会理所当然的觉得:
你为什么需要私人空间?你心里有什么事是不能告诉我的?你是故意要和我保持距离吗?
所以,如果我们不能掌握正确高级的处理方式,很有可能会给对方造成一些负面的感受以及制造出一些不必要的矛盾。 
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对方之所以会入侵你的私人空间,那都是因为你允许了对方这么做,所以对方才会觉得这是一件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情。
比如文章开头的那个姑娘,她允许了对方一步一步的入侵,同意了对方每天见面的要求,同意了每天都要亲亲抱抱举高高,也同意了哪怕两个人根本没话可说,也要挂着视频的要求,并且长期这么执行了。
所以对对方而言,就是你默认以及同意了这样的做法,可你现在突然提出反对的声音,自然就打破了对方一贯的认知,由此就会产生一系列不着边际的猜疑。
在恋爱中,很多习惯一旦形成,后期再要打破就会变得非常的艰难了。
所以,如果你一直就是一个非常需要自由与空间的人,那么最正确的做法就是在恋爱一开始就先设立住自己的框架,让他养成一种思维习惯:
我的女朋友就是一个很需要自由和私人空间的人,这并不意味着她不爱我。
当然,木已成舟,绝大部分的同学要是早知道也就没有后面那么多事了,但是船大难调头,现在再开始重新建立相处框架就需要一个很长的周期。
心理学上有一套顺从性手法,被称为“登门槛效应”
“登门槛效应”又被称为“得寸进尺效应”。
心理学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愿接受较高较难的要求,因为它费时费力又难以成功,相反,人们却乐于接受较小的、较易完成的要求,在实现了较小的要求后,人们才慢慢地接受较大的要求,这就是“登门槛效应”对人的影响。
简单来说,就是以小任务开始,最终使人答应更大的请求。
我们可以先从小事开始。比如,向男友灌输「我今天要和闺蜜逛街喝下午茶,到时候很可能会忽略你的信息和电话」,整个说辞听起来合情合理,给人的接受度很高。
紧接着,试着去斩断工作期间的亲密联系,减少电话和微信,慢慢让对方接受「女朋友工作的时候不希望被打扰」的状态。
最后,我们可以提出稍微改动一下视频或者是语音的时间,彻底瓦解过去的一些习惯,设置一个我们能够接受的沟通时间,比如睡前半个小时,聊一下今天一天所发生的事情。
长此以往,对方就会习惯你的作息,慢慢地把私人空间留出来给你。
当然,这期间我们还要懂得照顾恋人被忽视的情绪。
虽然他们在“登门槛效应”之下,很可能会表达理解与接受,但是换位思考,即使你明知道男朋友是在忙工作,可你多多少少还是会产生一股不被重视的委屈感受。
所以,我们抓住机会还是要多向男朋友表达感谢,感谢对方的包容与理解,以及给与对方一定的补偿。
这里的补偿可以是情绪价值,也可以是实质性的小礼物,或者是给对方一场曼妙的体验等等,总之要让对方知道,你没有疏远他,没有冷淡他,你还是一如既往地爱他。
最后我想说,我知道很多女孩子往往因为顾及对方的感受而容易委曲求全,可只要是委屈的、是隐忍的就总有爆发的那一天,所以与其自我感动,不如用更加科学的方式去处理来的更好。
EN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