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呀~还记得球长之前说自己出差吗,趁着出差球长公费旅游去了一趟明十三陵
△定陵和郭沫若题字以及球长的好友
又在博物馆看了许多明朝的宝藏
△孝端皇后凤冠
心中对明代升起了十分的兴趣,奈何防控当前,不敢乱跑,寻寻觅觅,发现“明朝竟在我身边”?
藏于山间河谷
600年时光一瞬而过
和大多数游客不同,游客来安顺黄果树看龙宫,人挤人鞋踩鞋。
△透过水帘看见的都是在排队的人群-@罗喃 in SH
大部分贵阳人来安顺,都是为了——比如球长曾经安利过的安顺烤小肠(戳这👉🏻看弹爆全网的烤小肠到底什么样)。
球长,完全是循着明朝的“气”而来,在喧闹的安顺市中有这么一群人——安顺屯堡人——被称为“明朝的活化石”,他们自明朝屯兵入黔起就定居在此,多年来虽未隐居山林,但生活却也未被外人所惊扰。
△马蜂窝用户@carrie non
安顺屯堡的形成,是由明代大力推行的屯田制度而来。明初时,贵州属于战略要地,设立卫所极多,军屯更是发达,在明初就建立有二十四所,由于黔道难行,数十万迁至黔地的大军只能靠“屯种自食”了。
△@黔中文化
安顺设立的军屯,是在洪武十五年开始的,也是明代贵州屯田最早
的卫所之一。贵州是明王朝想要控制云南湖广等地必须要守住的一条线,遂在平定云南后,朱元璋就令汤和等管理屯田,为使卫所官兵军食不乏。

由此而来的军屯,也是安顺屯堡形成的主要源头。民屯在贵州,主要采取“调北填南”、“调湖广填贵州”的“移民就宽乡”的方式,从中原、湖广、江南等省征调了大批的农民、工匠、商人等,还给迁移至黔的农民们发放耕牛、种子、农具等,为安定移民,也实行了三年纳税的优惠政策。
现在安顺一带的民屯甚少,大多都是由军屯转化而来的。贵州的地名中,军屯和民屯是有区别的,《安顺府志·地理志·风俗》中说:“如名屯名堡为军户居住。”
屯堡人”这个专名,最初是见于清代道光年间的《安平县志·风土志·屯堡人》。现在咱们说的屯堡人,主要是指迁入黔地的、内聚力强、与贵州本地少数民族不同、又与后来的汉族不同、仍然保留着移民前的汉文化特征的人群。
△鲍屯-2020年北京大学黄果树屯堡联合工作坊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的安顺屯堡已经渐渐地成了普通的村落
——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冲击、青壮年人口的流失……但天龙屯、九溪屯、鲍屯、云山屯、本寨(根据明命名的习惯,本寨就属于民屯而非军屯)等,仍保存良好。

屯堡的秘密
建筑已有几百年
和青岩一样,因军事而起的屯堡几乎都是由石头构建
起来的——石头的盖板石头的房,石头的街面石头的墙,石头的板凳石头的磨……在屯堡当地流传的顺口溜,生动的诠释了屯堡的建筑特色。

△马蜂窝用户@沉没是金
散落在山谷盆地间,绿树掩映着的一片片银色村落,宛如绿色海洋中的一座座白色的文化孤岛

因驻军而生的屯堡建筑,都具有强烈的军事色彩,村寨内部的巷子互相连接,纵横交错,巷子又直通寨中的街道,形成了“点、线、面”结合的防御体系,这样既可以各自为阵,又可以互相支援友邻,而这样也保证了各宅各户的私密性和安全感,与此同时又维系了各家之间必要的联系。
△马蜂窝用户@318马车夫
屯堡中居民的建筑是四合院,看似粗犷的建筑实际融合了江南四合院的特点,又结合了华东四合院的布局,但这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全封闭的格局。
△马蜂窝用户@扬子鹿
△马蜂窝用户@私享世界
屯堡居民的建筑分朝门、正房、厢房,朝门是雄伟的大“八”字型,门头上多雕有垂花柱或者面具
等用于装饰。

△八字门-木碗村-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安顺屯堡中的云山屯是现今保存最完好的屯堡文化村寨
,在2000年就被世界吉尼斯之最认定为“最大的、最完整的明初屯堡文化村群落”,2005年,云山屯成为了贵州省唯一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的村寨。

△马蜂窝用户@三六度张
屯堡中的建筑大多有着上百年的历史,有的甚至是从建寨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对于见惯了新楼高起的现代人来说,70年不仅意味着产权到期,似乎也意味着“旧楼”需拆,像屯堡里这种动辄上百年的建筑,不仅没有全部封锁保存,甚至仍能住人,对球长来说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
△@黔中文化
球长在屯堡耍了几天实在是好奇,和寨中老人闲聊时忍不住提出了疑问,直至见到石板的缝隙处,才明白了原因。
△马官屯外文昌阁-第三次全国文物考察
和现代修建房屋用水泥不同,屯堡修建房屋或城墙,用的是一种米黄色的浆,这种浆是用桐油、石灰、糯米调和而成的粘合剂,这种粘合剂的出现并不是因为古时没有发明水泥而不得已用之,实际是因为这种工艺的制作成本更高,且耗时更长,而这种粘合剂也更适用于石板房,现在的钢筋混凝土反而更适合用水泥了。
球长之后查阅了资料,在明代《天工开物》中就有关于这种粘合剂的详细记载: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修筑和州城的时候就采用了这种粘合剂,建于明代的南京城,砖石城垣的灌浆材料也是这种粘合剂

凤阳汉装

屯堡人穿在身上的史诗
屯堡人除了深远的历史和不同于周边少数民族的建筑,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他们身上穿着的“凤阳汉装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1993年发掘的明荒王墓中,出土的随葬衣服就和现在安顺云山屯一带的屯堡女性的衣服几乎一样——宽袖镶边大襟衣、绣花丹凤鞋。
凤阳汉装原成型于江淮一带,明初时朱元璋称帝,因为朱元璋的故土是凤阳,所以凤阳汉服的社会地位也空前提升,“调北填南”后被调兵至黔的凤阳人,也就延续了自己的着装并演变成了屯堡人的日常服饰。
△@牧羊少年环游记
《安顺府志》中记载:“妇女以银所绾髻,分三绺,长簪大环,皆凤阳装也。”屯堡的男人们现在已经不再穿传统服装了,只有妇女们依然穿着凤阳汉装
,且无冬夏装之分,只是在内部增减衣物。

凤阳汉装最主要的标志是长袖大衫,形制是低立领,领子处会镶窄细的花边和黑色布边,领口是以黑布镶边,多是青布长裤和青布围腰,在裤口处会缠绑腿,围腰可作为装饰也便于屯堡妇女日常生活劳作。
大部分文献和古籍里,会把屯堡人称为“凤头鸡”或者“苗头凤”。“凤头鸡”是“凤头笈”的讹称,而“苗头凤”是因为安顺屯堡较偏远,在某一历史时期会被主流汉族群体遗忘甚至误解以为是苗族的一个支脉。
△马蜂窝用户@qingniaobaby
三绺头”是屯堡妇女发式和头饰的俗称,头发分三绺,两小绺绾于双耳,一大绺绾于脑后,戴上发网形成所谓的“粑粑篡”,再在发网上插十字型的长簪或者梅花绾髻,不仅美观还能固定头发。
△马蜂窝用户@qingniaobaby
而绾在双耳的两小绺头发,会盘在脑后,用长方形的头帕裹上,头帕一般有青色和白色,年轻一些的妇女会选择用白色,因为“看着俏一些”,但当地也有丧事包白帕,喜事包青帕的习俗。
△马蜂窝用户@私享世界
屯堡妇女穿的鞋子也十分特色,称为翘头绣花鞋
。一种是高筒翘头绣花鞋,多是蓝绿布做鞋身,双层白布做鞋筒,保暖柔软,更便于活动和劳作,多是秋冬所穿;另一种是多孔翘头绣花鞋,多是白、蓝布鞋身,鞋面敞开,两侧有镂空的孔,十分像现在的凉鞋,多是春夏穿着。

△马蜂窝用户@Axinxins

坊间有传言,屯堡妇女多为军人家属,性格刚烈,古时候的屯堡女人们会将刀片藏于尖头位置,也就是绣花鞋的“翘头”,用于紧急时防身。
“脸子”
梦回六百年金戈铁马
和球长曾经介绍过的德江傩戏(戳这👉🏻看“跳神”到底是怎么回事)不同,傩戏分为傩堂戏、地戏和阳戏三种。
屯堡的地戏是由明初的“调北征南”留守在安顺屯田的将士后裔,为了祭祀祖先而演出的一种傩戏,屯堡地戏里没有民间生活戏和才子佳人戏,演的都是反映历史故事的武打戏。
△马蜂窝用户@qingniaobaby
地戏最早是被记载在《徽州府志》中
,里面记载的“假面之戏”和安顺一带的地戏是一脉相承的,地戏最显著的特点是演出时“跳神者首蒙青巾,腰围战裙,戴假面于额前,手执戈矛刀戟之属,随口而唱,应声而舞”。

地戏一年一般只演出两次,一次是在农历七月的稻米杨花之时,寓意祈祷丰收,另一次则是春节期间的第十五天左右,这时候的地戏演出是作为岁末的活动,有逐疫、纳吉等仪式。
演出时通常不会单独设戏台,屯堡人会寻一块空旷之地即可,观众们在四周层层围坐,演员们就在中央演出。

虽然地戏演出的场所简朴,但在祭祀传统的影响下,地戏的正式演出前都有着严格复杂的“开箱”仪式
:择吉日“开箱”,供奉面具,三日后才能正式演出。演出后还要将面具随香蜡纸张一起送入箱中,严禁任何人随便开箱舞弄。

△马蜂窝用户@qingniaobaby
安顺的地戏通常所演的有三十来部大书,都是就地屯军的屯堡人们所喜爱的金戈铁马的征战故事和人物
,“鸣锣收兵,击鼓前进”是地戏主要的两种伴奏乐器,再配上戈阳老腔,用七言和十言韵文说唱,再结合唱者的肢体动作来表现征战格斗的场面。

△屯堡文化博物馆外的地戏面具-晓阳Chosen
“脸子”,是最能代表地戏的一件物品
,屯堡人把地戏所用的面具和脸谱叫做“脸子”,源于古时人们闲时流传的聊天唱书,因都露着脸,大家面对着熟识的人总容易“出戏”,于是就有人建议,不如把前人的形象雕刻出来,由此就有了“脸子”,带上脸子唱戏的传统也就流传了下来。

地戏面具是木制的木雕彩绘艺术品,主要雕刻手法是镂雕和浮雕,其中最具艺术性的是“将”面具,“将”的主要结构是盔头、耳翅和面翅三个部分。
△马蜂窝用户@私享世界
根据书中的描述或者民间传说,地戏的人物多是降世临凡的神灵,匠人在雕刻面具的时候会把人物的星宿也体现在盔头上,比如吕布、薛仁贵等是白虎星,盔头上就会雕刻一只全虎或者虎头,而岳飞是大鹏降世,盔头上就会雕刻一只大鹏……
地戏里也有“正派”和“反派
”之分,正面人物的开相技法沉稳,而反面人物的开相技法就十分夸张。文将的面具是平和中蕴含着刚劲,武将的面具多眉似火焰,各种面具都非常注重角色的性格特征。

△静谧的屯堡生活-马蜂窝用户@三六度张
球长在学历史时总是会有“踩不到地”的感觉,无法触摸或者感受,对历史的无限向往就好像幻想,所以球长爱去博物馆,爱到有“遗迹”的地方走走看看,也许这样会让自己更真实的感受到中华上下五千年是多么的深厚而美妙
如果你也是“明历史爱好者”,不如在这个元旦来趟安顺屯堡,隐于喧杂的城市中,去寻找厚重的历史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