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本硕,工科女小土,家有蛋定两兄弟,点击蓝字关注,一起理性育儿,少走弯路。
小土叨叨:
大家好,好几天不见,2022已经开年了。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觉,2022的开年,好像跟往年的开年很不相同,我记得去年,自己好像还是那种疫情终于熬过来,劫后余生要重新振作,整装待发的心气。

到了2022,却经常脱口而出2020, 这两年仿佛被悄无声息地偷走,没有写年终总结,也没有写新年计划,只想安安静静躺平。外面寒风凛冽,沉浸在自己内心的小世界里,尚得一丝温暖。愿寒冬早日过去,终有一日春暖花开。
言归正传,今天这篇来自小伙伴西西,她是之前那篇《家有慢热又害羞的小孩,我是这样想的》的作者,她家闺女会经常说“我不敢”、“我害怕”之类的话,所以她练就了十八般武艺,鼓励女儿。接下来我们就把话筒交给她,聊聊“胆小幼崽的饲养说明”
养娃就像抽盲盒,
抽中了“怂”娃,能咋办?
正文共:3927字 15图
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by西西
 01 
一个大写的怂
女儿点点去年上小班,真不是贴标签,她确实是个非常慢热的小孩儿,之前也专门写文章,聊过她的社恐。但是她的慢热远不止表现在社交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她都有着超乎寻常的谨慎和胆小,简而言之,就是一个大写的怂。
比如小时候带她去三亚,面对蔚蓝的天空、洁白的沙滩和广袤的大海,她瞬间就吓哭了,挂在我身上不肯下来...
再比如去水乐园,朋友家和她差不多大的小姑娘,已经在水里开心地呛了好几口水了,她还站在池子旁边不敢进去;还有去农场,旁边小男孩儿恨不得骑到羊背上去,而她连兔子都害怕。
即使在家也不是绝对安全的,前段时间我趁双十一换了个电热马桶圈,只要人坐上去,就会有机器启动的嗡嗡声,而女儿却因为害怕这几秒钟的响声,憋着不肯上厕所。本来是要消费升级的,没想到却苦了她的膀胱。
这些奇葩故事我能写出万字血书,至于平常那些,什么快三岁了还不敢自己滑小滑梯、不敢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蹦蹦床之类的,甚至都不值得进入我的素材库。

总之,当年怀孕的时候,我一直希望能生个cool girl,没想到愿望只实现了后面一半,girl是不假,离cool却差了十万八千里。
 02 
不是谁的错
女儿小时候,我带她上早教,有个老师很不喜欢她慢热内向的性格,还问我说,这孩子是不是比较缺乏安全感啊,怎么这么胆小呢?
我笑了笑没答话,一下课就立马给女儿换了班

自从升级当了妈,我就成了一个万能背锅侠,小时候长不胖是因为我哺乳期吃太少,长大了不爱出门是因为我把家里弄得太有意思,好像娃的所有不好,都是因为我这个当妈的太不负责。
生活已经如此辛苦了,不该我们背的锅,就要坚决甩出去。因为很多事情,真的不是谁的错,只是孩子天性如此

BBC纪录片《北鼻的异想世界》里,有一个关于宝宝基本气质的实验。
实验者邀请了一群6个月大的宝宝,让他们坐到椅子上,并依次给他们看会弹出玩偶的盒子、在桌上会忽然跳起的小狗玩具,还有戴着奇怪面具的大人。
面对这样的小“意外”,每个宝宝的反应都是不一样的。第一个叫鲁本的宝宝,每一轮都会手舞足蹈,是激动型宝宝 ▼
还有三个宝宝,一直都表现的很平静,全程冷漠脸看完了大人的表演 ▼
最后,这个叫利维亚的小姑娘,一直有些忐忑,在第二轮跳跳狗忽然跳起时,直接被吓哭了。
这个惊恐的小表情,和我的女儿真是一模一样 ▼
根据宝宝们的不同反应,科学家把他们的气质划分成了三种:激动型、平静型和谨慎型。
这和成人的气质类型大致相同,而这些宝宝只有六个月大,可见这些气质是与生俱来、非常稳定的。
很明显,我的女儿,就是一个谨慎型宝宝。而且这和她先思考再行动的内向型性格,也算是一脉相承。所以,在面对不熟悉的场景和活动时,她可能就是比别的孩子适应得慢一些,需要更多的鼓励和耐心。
 03 
害怕是一种正常的情绪
为人父母的困难在于,
即使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会因为小事而焦虑

像女儿这样胆小的小孩儿,真的是天生来考验爸妈的耐心的,很多时候真的是很想吼她,“你到底在怕什么啊,快去啊!”
而且我无法控制自己过于旺盛的想象力,当她在小滑梯上磨磨叽叽不敢滑下来时,我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她以后可能缺乏自信,长成一个畏畏缩缩一事无成的大人,进而脑补出她被嫌弃的一生……
直到有一天,我们一起去游乐场玩,当我坐在一个非常高的滑梯顶端,打算以身作则鼓励她要勇敢的时候,看着那个又长又陡的滑道,忽然觉得有点害怕,也瞬间就理解了她。
害怕是一种多么自然的情绪,我们这些大人,比孩子多了二十几年的阅历,漫长的时间,把那些曾经让我们害怕的东西,都磨成了平松的日常。但当我们面对更高的滑梯,或者更大的挑战时,紧张、恐惧、害怕,都是再平常不过的情绪反应。
《加斯东,问个不停的小孩》里,也讲到过害怕:

1. 害怕是正常现象,很多人都会有这种感受。
2. 过于害怕可能会影响我们正常的生活,让我们错失很多感受和体验的机会。
3. 害怕不是一无是处的,正因为有害怕,有时候我们可以远离危险。
4. 当意识到情绪、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情绪时,能帮我们走出情绪困境。
5. 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看法,能力增长以及他人的帮助鼓励,是可以克服害怕的困扰的。
总之,害怕是一种正常的情绪,谨慎也是一种非常中性的特质。有次和朋友吐槽小孩儿太怂,朋友安慰我说,也好,至少没那么容易受伤。
所有的硬币都有反面,全看我们选择什么角度去看;所有的性格也都有好有坏,关键看我们怎么引导。
 04 
一点小经验
养娃就像抽盲盒,不管摸到什么牌,都是要无条件接纳。把老母亲滤镜开到最大,坚信娃就是最独一无二的她,是颜色最灿烂的烟火。
但接纳也不意味着躺平,撒了种子之后,如果不浇水施肥,大概率是静待不出来花开的。那这朵怂怂的小花要怎么种呢?
斗争了三年多之后,终于总结了一些不成熟的小经验。
1)成为娃的参照系
孩子天生会模仿父母的行为,而父母对某件事的态度,也会极大的影响孩子的态度,对于女儿这类喜欢先观察再行动的娃来说,尤为如此。
比如,有一次和队友一起带女儿去商场,远远看到了一个北极熊人偶,立马切换成了惊恐脸,拼命往我怀里钻。我抱着她,轻轻在她耳边讲,不要怕,那是人扮的,不仅不会有危险,还可以和他玩,你看爸爸就要去了。
队友立马很配合地装出兴高采烈的样子,喊着“我要去找北极熊玩咯”,跑过去跟熊握手,还轻轻摸了摸熊脑袋。

女儿看到爸爸平安无事,戒备心也放下不少。这时候我又跟她说,妈妈抱你过去好吗?你如果害怕,可以看妈妈摸一摸它。
她点点头同意了,我俩过去之后,她先是静静地看我跟熊互动,然后像是下了很大决心一般,又轻又快地伸手摸了一下,确认没问题之后,才完全放心下来,围着北极熊看了大半天,东摸摸西摸摸,新奇又开心。

还有去牧场也是,她不敢和小动物互动,那就爸爸妈妈先上,等她看了很久觉得心痒了,也就大着胆子自己上前了。
2)加入一点游戏力
科恩博士在《游戏力》中写过,游戏是孩子克服恐惧的重要方式。所以,当娃怎么鼓励都没用的时候,不妨换一种方式。
前些天和队友,一起带女儿去楼下公园玩。公园里有个很大的攀爬架,女儿一直围着它跑,明显是又想尝试,又有点害怕。我问了她好几次,要不要试一下,爸爸妈妈可以在旁边保护你。但女儿并不买账,一直说不要。
队友灵机一动,假装被卡在了攀爬架上,然后打电话给“119”,请求“消防员”来救他。女儿一下子就来了兴致,风风火火地“出警”了。
3)多了解世界
归根结底,害怕是对未知的恐惧。女儿有那么多莫名其妙的害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见识太浅”。有次周末我们打算带她去看天鹅,她死活不去,后来跟她反复确认,天鹅是不咬人的之后,她才欣然前往。
这几天忽然又开始害怕蝙蝠,于是又给她科普了很多关于蝙蝠习性的小知识,她才渐渐放了心。

所以,既要多读书,也要多体验,老人喜欢说“长大了就好了”,其实也是孩子的知识阅历增加了的缘故。

去年夏天我又带女儿去了次海边,也许是上次看海的记忆还在,也许是这几年在绘本上看惯了大海,总之,这次她不再害怕,玩得非常尽兴。
4)步子不要迈太大
多年前我学游泳的时候,有个朋友说,学游泳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把人扔水里,扑腾着就会了。
现在看,这话只对了一半,对于天生勇字当头的人来说,也许确实是这样,但是对女儿这种谨慎型的小孩儿来说,她大概率从此认为,游泳是恐怖而危险的,从此再也不肯下水。
据我不成熟的小观察,很多男孩儿的爸爸特别爱犯这个毛病,孩子越是害怕什么,就越要逼他今天就上梁山,结果就是孩子吓得嗷嗷叫,爸爸气得直瞪眼。孩子的成长还长着呢,每天进步一点点,就够了。
 05 
写在最后
最后的最后,想说一点我自己的故事。
女儿的性格一度让全家都很头大,唯独我妈很淡定,她总是跟我说,你小时候也这样,胆小,慢热,总喜欢粘着大人。
她还说:“没想到,后来你竟然长成了这么个有主意的人……”,话里有感慨,还有一点失落。
回想起来,还真是这样,但我也说不清转折点在哪里,无非就是,一点点长大,发现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掌控感也越来越强,自然而然就自信起来了
每一个人,其实都是在成长中,学着和自己的天性相处,一点一点,努力变得越来越好。只不过我们已经走出了太远,有时会忘记来时的路。而我也知道,妈妈没说出口的后半句是,当我越来越独立勇敢,也就越来越不需要她。
所以她总是劝我,好好珍惜、享受孩子还抱在怀里的这些年,所有当下的问题最终都会解决,孩子也总会,勇敢地开启自己的人生。
拓展阅读

你家娃啥情况?欢迎评论里交流呀!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