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家长焦虑的三组矛盾
家长们感到的焦虑如此普遍,我觉得是有理由的。心理学的很多研究说焦虑来源于不确定性,而我一直觉得这种不确定性是源于三组矛盾冲突。
第一,应试成绩和身心健康之间的矛盾。
小学阶段每天保证10小时睡眠和2小时户外活动,这对身体健康(包括视力健康)是很必要的;避免让孩子长期处在很大的压力下,这对心理健康是很重要的。但对很多学生,这些都很难保证。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我国青少年的平均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检出率为17.2%,重度抑郁为7.4%。小学阶段的抑郁检出率也在10%左右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抑郁检出率 /

可能很少有家长会觉得身心健康对自己的孩子不重要,但实际中很多家长带着侥幸心理,行动中其实选择了先追求眼下的应试成绩。对身心健康的影响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才会显现,又是先天和后天综合作用的结果,但等孩子真出了问题,多数家长还是会感到后悔,后果也往往让人难以承担。要不要为了1/4的抑郁率而减少对当下成绩的追求?这是第一个纠结。
第二,当下考试和未来考试之间的矛盾。
中考和高考考题已经越来越灵活。例如北京2021年中考作文题是“有学者说:‘读史使人明智。’了解过去,可以让我们增长智慧,对现实生活产生新的思考。假如有一部可以跨越时间的电话,可以打给过去的任何人,你会打给谁?想了解什么?打完之后会发生什么事情?请你以‘我挂断了跨越时间的电话’为开头,发挥想象,写一篇故事。题目自拟。”
/ 北京2021年中考作文题 /
如果研究2017年出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其中对高考改革的命题方向有详细的指导,主要方向之一就是提高考题的综合性、开放性和思辨性,弱化对知识的记忆和背诵
问题是,中高考改革的速度到底有多快?孩子们当下的小学考试还在考察字词句的基本训练,各地中学的普通考试也按部就班,是让学生刷题和多上补习班,来提高当下学期的考试成绩?还是更重视对学生底层能力的培养,来赌5到10年后的高考会让底层能力强的学生占尽优势?这是第二个纠结。
第三,学历带来的安全感和未来社会的挑战之间的矛盾。
学历对现代社会无疑是很重要的,高学历的人享尽赞誉,企业招聘往往也以学历为主要考虑因素之一,调查数据也显示高学历的人工资会更高。
但反对的声音也越来越多:信息时代和技术进步,让学生在十年、二十年后面临的挑战会和工业时代很不同,知识会以更快的速度被淘汰;日益激烈的竞争会让国企这样的铁饭碗越来越少(就像我们的父辈没想到90年代工人下岗潮),而能否真正创造价值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才是人们能否应对社会挑战的关键
问题是,社会的变化到底有多快?学历就算不能保证孩子的未来,是否依然是最保险的方式?是不是只有少数天才才可能有很强的底层能力,而普通孩子是不是应该追求学历带来的稳妥?这是第三个纠结。
/ GettyImages /

这些矛盾的关键,都在于是更注重眼下(的应试)还是未来,在于对未来社会会做出怎样的判断,那是10-50年后的社会。
到底该怎么面对这些矛盾?
每个时代,能够预判未来,提前筹备的人总是少数。他们是在80年代下海的人,在90年代买房的人,在00年代在互联网领域深耕的人……多数人是随着大众选择,和大众一起焦虑,等出了问题再说,很多情况下问题会一直存在,然后一些人说,“生不逢时,没有办法”
我的观点很简单:家长应该把眼光稍微放远一些,起码有1-2年的耐心,把对当下应试的关注,转一部分为重视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判断力)和自主性这才是让孩子应对10-50年后社会的关键
为什么是1-2年?因为思维能力和自主性的提高都需要一些时间,每个孩子的情况又不同。只要尊重教育的规律,用好的教育方法,两三个月能看到一些变化,但需要更多时间看到彻底的变化。如果被眼前的焦虑所迫,只考虑当下,我觉得也就放弃了让孩子主动掌握自己未来的钥匙。
那些走在时代前面的人并不都是靠运气,分析“信号”很重要:中高考和公立教育体系内的会议日益强调考察学生的思考和判断;现在教育培养出的人才没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仅仅是手机就让10年来社会生活方式发生根本的变化,科技发展只会让变化越来越快;35岁以上的人越来越难找工作,这个年龄线只会越降越低;终身学习是罕见的品质,很多人不到30岁就学不动了;大学两极分化严重,少数学生的综合能力让人叹服,更多学生则抑郁或早早选择躺平;公务员和国企体系越来越庞大,社会整体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境,改革必会发生,很难有真正的“铁饭碗”;……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思维能力(判断力)决定了孩子在不同社会、不同环境中做出决策的能力,这些决策包括如何在泥沙俱下的信息中去伪存真,如何管理自己的身体、管理时间,如何与人沟通、解决冲突,如何选专业、选职业、选伴侣、选孩子的教育方式,如何管理项目、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创造社会价值……
/ NYT /
思维决定选择,选择决定人生——思维能力,是最关键的底层能力,是21世纪人才最核心的素养。
思维能力该如何被培养?
(1)高质量的思考是基于理性的,是需要学习和训练的
思考是有方法可循的。理性的、全面的、深入的、审慎的思考,比基于直觉的、盲从大众的思考要好得多
比如该如何看待电子产品?
追随直觉的孩子可能被喜好和感受操纵,让电子产品影响到自己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即使想改变也很难做到——父母要通过强制要求来限定孩子使用电子产品,一旦孩子成年不再受控制,可能会陷入其中难以自拔;
/ NYT /
有一定思维基础的孩子能考虑到电子产品有利有弊,知道要有节制地使用它——父母可以通过协商和要求来约束孩子
思维能力更进一步的孩子能从现象中归纳特征,能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能预判可能的后果,能根据自己的情况想出解决方案,制定目标,采取行动,复盘优化——这些孩子能主动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能做出不从众的更优选择
思维能力再进一步的孩子能主动获取高质量的信息,能看到个体现象背后的大问题,对现象的本质有深入的理解,能设计项目来推动更大范围的改变,满足更多人的需要——这些孩子会成为创变者、领导者,他们在更大范围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价值,他们在任何社会环境中都是难以被别人替代的。
这种基于理性的、高质量的思考方法被称为批判性思维(Critial Thinking),是指通过分析推理,来独立判断相信什么做什么,以此来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点击这里,了解儿童批判性思维科普)。谷歌和微软这样大型的企业都把它作为选拔人才最核心的标准之一。
而这种思考方法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像数学和识字一样,需要通过学习和训练来习得。美国共同核心课程标准(Common Core),对各年龄段孩子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都提出具体的要求,对应的训练也被融入各个学科,是学习的主要部分。

我曾经在哈佛听了很多研究生课程,各学科在核心训练的也是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 点击头像关注视频号👆 /

这些训练,就是教学生高质量和低质量思考的区别,教学生在不同场景、面对不同问题的时候,应该用什么样的“套路”来做出高质量的思考。这其中的思考方法,可教学、可训练、可评估。
(2)大量阅读是思考的基础
高质量的思考方法,要经过反复应用,才能从知道、到理解、到应用、到内化,最终变成核心的思维方式,本能地运用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但一个问题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少,思考没有内容做支撑,即使了解思考的方法,也容易让思考陷入虚空。大量阅读经典书,就给孩子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例如阅读文学作品,能让孩子体验更丰富的生命,反思角色的性格、选择,反思作品中的大问题,关于友谊、爱、道德、成长、权力这样一些经典主题——这都将加深孩子对自我的认知,对社会的洞察,对人生的思考
阅读非虚构书籍,例如历史书,能让学生更了解真实的社会,思考真实社会中现象之间的关系,事物背后的规律,形成自己的历史观
看似简单的书籍,围绕批判性思维展开的思辨讨论可以非常深入。例如绘本《顽皮公主不出嫁》,讲一个公主击退了前来求亲的王子,最后幸福的独自生活的故事。孩子自己读会觉得有趣,但具有批判性思维特点的阅读和讨论,会讨论:
  • 顽皮公主和传统的白雪公主有什么相似性和差异?——训练学生归纳和对比的能力
  • 孩子更喜欢哪个公主,为什么?——训练学生做价值判断的能力
  • 公主一定该嫁人吗?为什么?——训练学生综合利弊分析的能力
  • 传统观念对我们造成了什么影响?传统一定是好的吗?——训练学生质疑的意识
  • 如果让孩子改编一个传统的童话故事,会怎么改编?——训练学生创新的能力
/《顽皮公主不出嫁》/
(3)口语表达和写作是提炼和表达自由思想的重要方式
表达很重要。
因为表达时,要反复思考,提炼自己的观点,把观点说清楚,能有说服力,这就需要反复推敲,往往能让孩子对问题的理解更深一步;别人听到孩子的表达,看到孩子写的文章,也能更理解孩子的想法,尤其在信息时代,这些表达能传递给更多的人,最终形成更大的影响力。很多创变者、领导者都是很厉害的演讲者、写作者,他们的语言和文字往往具有很大的力量。
但孩子们大多不喜欢写作,应试中的写作常常充满虚情假意、编纂的故事、对其的词藻,缺少的是真实的情感、平实的语言和发自内心的表达愿望。
有大量阅读作为思考的基础,能让表达言之有物;通过学习批判性思维掌握高质量的思考方法,能让表达有理有据;最终表达是为了交流、为了传递思想、为了了解自我和社会。当表达是思想的自由表达,我们会从中看到独立的、成长着的、真实的孩子
这是我们在做的事:训练孩子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结合阅读和写作,教孩子切实的思考方法,培养孩子质疑、多元和理性的思维品质,最终致力于成就理性、多元和良善的社会
五年前,蓝方、明欣和我一起创立了C计划,从一开始就是为了推广批判性思维教育。创业前我做教育创新研究,了解国内的教育改革,深感思维教育的重要和缺乏;蓝方在做记者,了解中国社会的现状,深感理性的重要;明欣是资深律师,深感逻辑和论证推理的价值。
创始团队
创始人
郭兆凡
毕业于清华大学和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曾接受美国批判性思维协会培训。曾任职于21世纪教育研究院、高盛集团等。
蓝方
创始人
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和法国巴黎政治大学。原《财经》杂志,财新传媒公共政策资深记者。
创始人
叶明欣
毕业于北京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资深律师。
从培训几万成人和教师,到教育数千儿童,我想有一些是我们最核心无法被替代的。
第一,是我们在批判性思维方面的专业性。我们研究过上百本书,形成一套系统的方法论,涵盖80多个思维能力点。这些能力点和书籍、写作结合起来,变成课程设计,不是容易的事。每一节课,都需要超过200小时的研发,需要搜集大量信息,需要十几轮的打磨。
/ C计划系列在线课程训练学生的这些能力 /
第二,是我们对儿童为本的执着追求。不指责、不体罚、重视儿童的感受和兴趣、平等和儿童交流,激发儿童潜能,帮助儿童建立自尊、自信,这是我们相信的价值,也是我们选择老师和同事时的必要条件。在这里,很多孩子觉得安全,觉得自在,找到了思考的乐趣和沟通的欲望,这至关重要
第三,是我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从校园垃圾和欺凌,到动物保护和弱势群体权益,我们带孩子讨论很多大问题,这些讨论会塑造孩子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会让孩子在充满变化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相信的,这也会支撑孩子做选择、做自己,探索人生意义,让生命有更多可能。
/ NYT /
我们面向儿童的产品是系统的在线直播课程,逐步进阶,目前已经推出5个级别,可覆盖1-8年级
课程有这样几个特点:
(1)思辨性深挖经典绘本背后的大问题,培养学生复杂思考的能力
/ L1级:学习评价书籍中人物的做法和想法/
/ L5级:学习分析问题背后的复杂原因/
(2)专业性:导师海内外名校毕业,专业批判性思维教学团队,多年儿童教育经验
/ 主创蓝方TEDx演讲/
(3)实用性:话题和学生紧密联系,思维工具易于学习掌握
/ L1级:学习时间管理制定计划 /
(4)互动性:游戏化教学,导师一对一反馈,家长讲座与社群交流
/ 课堂趣味互动/
一对一作业反馈/
(5)系统性:课程训练点紧密联系,形成进阶,反复刻意训练关于理性决策

/ L1级:初学决策思维,分析绘本故事 /
/ L4级:学习权衡论证,分析简单问题 /
/ L5级:学习权衡论证中运用框架思维 /
导师团队和助教团队也很强大。
课程形成闭环。
学生和家长一直给予我们很高的评价。
/ 左右滑动查看 /

在这个内卷的时代,我们希望每个孩子都能身心健康,能在未来社会中找到自己舒服的位置,能内心富足,能挑战自我,能不断激发自己的潜能,最终解决自己的问题、社会的问题,让自己的生活和更大的世界都变得更好。
这是很奢侈的目标,但因为了解教育的规律,因为看到思维的价值,因为对人的信念,我们相信,我们每一步努力,都让我们离目标更近一些
愿更多父母与我们同行。
/ 现在报名暑期课抢占最后少量名额👆 /
更多信息,请扫右下方二维码,添加客服小阅微信咨询。老学员可向客服小思咨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