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想在几百年以后,当我们的后代,从新回望我们这个年代的时候,多半看到的也是大历史叙事的痕迹:十几天时间里就在荒野中拔地而起的雷神山、火神山,张文宏、钟南山坐镇的抗疫战、中美贸易战、特朗普感染新冠等等。
或许同样会有某位史学家,根本不知道我们这个年代的小人物是如何生活的,直到他翻阅到这两年的疫情流调,就像掀开帘子的一角,得以窥见成千上万普通人生活的常态。
"
0 1
没想到,这两年记录了中国人最真实生活的,是一份份的疫情流调。
上千份的流调报告里,几乎所有人都过着大同小异的生活。去着固定的几个地方,面对着固定的一些人。家,工作地点,快餐店,菜市场,几个简单的场景,构成了很多人生活的全部画面。
那些雷同的细节,那些枯燥的生活轨迹,无情地揭穿了一个个普通中国人无比真实的日常,比起那些滚动播报的疫情大数据,显得更加的动人心魄。
绍兴的“49号病例”,今年52岁,是一位出租车司机,住在一处城中村里。
他的生活轨迹,非常好概括。每天清晨的6点,他开始坐到出租车的驾驶座,不断接单,跑车。持续工作20个小时后,到次日的凌晨2点收工。接着他回家小睡一会,到早上8点,去往菜市场买菜。此后不再出门,直到下一轮的开工。
绍兴“49号病例”疫情流调报告
除了出车、回家、买菜,他没有过多的活动。谁也不知道这样如机械一样枯燥循环的日子,他过了多久。
尽管流调的记录里,只是寥寥几行字概括了他的生活,平淡得就像一杯保温杯里的温开水。可是,我却在那些字里行间感受到难以掩饰的悲凉。
透过他的日常轨迹,我仿佛看到一个如陀螺不停转动的中年人,为了维持自己的小家庭,日夜不停地坐在方向盘前,苦苦对撼着一场庞大的疫情,对撼着一张张逼近生活的账单。我没有见过他,但我想他大概和我生活中遇到的所有中年出租车司机那样,右手边放着一只老旧的保温杯,眼里充满着疲惫的神色。
其实,我们每个人身边都有无数这样的人,甚至我们自己就是其中的一份子。每个人都活得那么疲惫,可又都在那么拼命地生活。在日复一日的平静中,想尽一切办法对抗无力的命运,咬紧牙关扛着自己的责任。
都说众生百态,可说穿了,不过都是一种模样。
希腊神话讲过一个故事,说有位国王西西弗斯,生前触犯了神明,诸神于是惩罚他,每天要把一块沉重巨大的圆石推到山顶。每次即将成功,巨石就又滚落山脚,于是他只能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做这件事。
他命运唯一的选择,就是那块石头与那座高山。
受这两年疫情的影响,世界震荡,每个人都处于危机的漩涡之中。勤勤恳恳失业的人不算少,有手有脚,能对抗命运的人也不算多。
压榨自己,拿命换钱的底层,无不有着各自的石头与高山,也许谁拥有的选择权都没有更多。
希腊神话里的西西弗斯
0 2
2022年的第一天,宁波发布了一位31岁病例的流调报告。
在近两周的时间里,他有10天的行程轨迹近乎一致,都是早上7点骑着电瓶车去单位上班,直到晚上9点才下班,回家后再无外出。期间他只休息了一天,还是去医院看病。
报告出来后,很多网友评价说,“这有什么稀奇的,不就是普通大众的生活吗?”是啊,真的不稀奇。但恰恰是这样的不稀奇,让人如鲠在喉。
17世纪,白莲教起义,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在一棵歪脖子树上上吊自杀。
70年代,美国的历史学者史景迁,当翻阅17世纪中国历史的时候,他发现历史都是为大事件、大人物而写,根本不去写小人物是如何生活的。不仅史官不去写,连百姓自己也几乎不去记录,大概也是觉得“这有什么稀奇的?”
直到有一次,史景迁在图书馆里,意外读到一位清朝知县的笔记。在笔记夹缝的寥寥几笔里,他才窥探到当时普通人真实的生活,感到震撼不已。
那时中国东北部的一个小角落,正遭受着连年的战乱和饥荒。镇上所有的人都过得无比贫穷,唯独有位木匠,因为制造木棺而发了一笔小财。几乎每个村落都被盗匪所洗劫,当一个士大夫除了几本残书、几支秃笔再无法被洗劫时,他就被迫娶了土匪的女儿。还有某对家徒四壁的夫妻,在儿子即将饿死时,在油灯下慎重地商量,天亮后是丈夫去做强盗,还是妻子去做娼妓。
最可怕的,是饥荒当中,人皆相食。某家有老父身亡,都不敢声张,因为害怕尸体被邻居掠夺。县志上写道:在乡下,连最亲近的朋友也不敢再一起走进田野。
很多年后,当我们在历史的夹缝里,回看这些普通人的真实生活,不禁感到无比的惊心动魄。但在当时当事人的眼里,也不过是“这有什么稀奇的?”因为那就是他们的日常,他们每分每秒都在历经的生活。
我想在几百年以后,当我们的后代,从新回望我们这个年代的时候,多半看到的也是大历史叙事的痕迹:十几天时间里就在荒野中拔地而起的雷神山、火神山,张文宏、钟南山坐镇的抗疫战、中美贸易战、特朗普感染新冠等等。
或许同样会有某位史学家,根本不知道我们这个年代的小人物是如何生活的,直到他翻阅到这两年的疫情流调,就像掀开帘子的一角,得以窥见成千上万普通人生活的常态。
一份流调,就是一个普通人的 14 天,一个又一个 14 天,像是拼图一般,成为中国普通百姓最真实生活的“小图谱”。
我说这些是“小图谱”,是就整个历史记录的脉络而言。但对实际牵扯在内的人来说,这些谱图中的一个小小的碎片很可能就是他们整个的人生。
我想,如果靠近了看,每一个身处日常生活其中的人,在一片看似“不稀奇”的背后,一定也都有着各自惊心动魄的故事吧。
史景迁
0 3
2021年的年末,东北的疫情反复,一段哈尔滨烧烤店内的监控录像火了。
晚上7点,本来是这家烧烤店生意最繁忙的时刻,这时却空无一人。餐馆老板夫妻两人,面对空荡荡的餐厅,相互望了一眼,突然相拥在一起抱头痛哭。
那一刻,他们让人感觉到这个冬天,有着异于任何冬天的寒冷。他们大概除了感受到彼此眼泪的温度和体温外,也只有彻骨的寒冷。这让我毫不费力地想起蒲松林四十岁写成《聊斋》但无力刊印时,在序言末尾写到的那八个字:惊霜寒雀,抱树无温。 
平静之中的抑郁难平,最让人不胜唏嘘。
2021年的跨年之夜里,在城市火树银花的灯光下,我看到很多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我再次想起北国的那对夫妻。我的注意点,也从他们的眼泪,转到了他们的拥抱。此前我觉得这两年,很多人都生活在一个黑暗的无底洞里,但是那对夫妻默契的拥抱改变了我的想法,因为那里有患难与共的爱情。
那对小烧烤店里的夫妻,他们可能已经濒临破产,如果是这样,他们应该会在昏黄的灯光下,重新商量来年的规划。可能他们新的规划,并不会比现在更好,或者实现起来无比艰难。可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还有患难与共的爱情。
两年了。
这两年如一张薄薄对折的纸,沿着疫情的折痕重叠。好像什么都没有变过,但又什么都变了。时间终究改变了每一个人的日常,世界再也回不到从前。
回头看,究竟是什么坚持我们走过了疫情的阴霾?我想,一定是人和人之间彼此温暖的守望吧。若非人间温情的庇护,很多坚固的东西早就崩裂了,所有的梦想,一些远大的人生规划此刻都烟消云散。
1936年8月,病逝前一个月,鲁迅先生写下这样一段话:
街灯的光穿窗而入,屋子里显出微明,我大略一看,熟识的墙壁,壁端的棱线,熟识的书堆,堆边的未订的画集,外面的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在这个凛冽的寒冬里,每每想起先生这句“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我的心里就突然升起一股暖意。尽管过去鲁迅曾冷冷地写道“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终究还是乐观地相信,每个人从来都不是一座孤岛,而是彼此气息相连的共同体。
连冷峻的他都如此坚信生活,我们还有什么理由绝望呢。
想想看,这疫情两年,我们见证了彼此的脆弱,也互相搀扶走过泥泞。不正是这些经历,让我们学会彼此依赖、信任,也更加懂得了什么是爱、责任和坚韧。
最后我想说,这个冬天依然很冷,请给我们的同胞多一些温暖吧。这些温暖势必如生命的火花,噼啪作响、生机勃勃。你可知,有无数的同胞,要靠此一点一点地照亮回家的道路,一点一点地融化心中的冰雪。
最后愿疫情早日转好。也希望这是疫情笼罩的最后一个寒冬。
直接点击↑↑播放视频关注给你更多好看
明晚读书盛会欢迎预约观看
热文推荐:
       欢迎各位加入本号主编、知名青年学者、文史作家的涛哥读书会,将带大家精读《万历十五年》《鼠疫》《白雪乌鸦》及方方著作等一百多本好书,详情请点击文章《读书和不读书的人生,究竟有多不同?》,可直接扫以下二维码入会。更多好文猛文请见本号知识星球,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入圈,详情见文章《如何看到别处看不到的文章》。
涛滔步觉有思想、有态度、有品位
观文化万象、听时代涛声
观察当今时代
了解当下中国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