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庄柳实
跨年晚会看了吗?今年娱乐圈频频翻车,明星斗艳逐渐失效,老套路愈显疲态。最值得一看的,可能要数B站的《最美的夜》,连续三年以黑马姿态破圈。
其中有一档节目,没有明星,没有大牌,没有台词,甚至没有情节,却成为很多人心中的“封神之作”、“中国人的审美巅峰”。
年度爆款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三个月来已经在全国18个城市巡演50多场,首轮演出就一票难求,豆瓣高达8.9分。
创作者是被誉为“舞坛双子星”的周莉亚和韩真,这次她们为B站跨年晚会特别定制了一个版本。
节目的内容很简单:用舞蹈表现旷世杰作《千里江山图》的绘制过程。
但是,《千里江山图》只有山水、亭台、楼阁,没有人,更没有故事,怎么表现?
如何把一幅画变成舞蹈?它受到那么多年轻人的追捧,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
感官之美
《千里江山图》全长11.9米,比大名鼎鼎的《清明上河图》还长一倍多。
两幅画同是北宋时期的鸿篇巨制,有人说,一个代表现实,一个代表理想。
如果说《清明上河图》展现了古代繁华都城的真实生活写照,那么《千里江山图》则描绘了中国文人的理想世界。
《千里江山图》所用的石青石绿是矿物原料,一旦展开,容易剥落。
这幅真迹一直深藏于故宫博物院,即使是内部研究人员也难得一睹真容。
2017年,《千里江山图》在故宫博物院展出,周莉亚前往参观,闪过一个念头:把它搬上舞台。
这幅传世千年的古画,在她看来却有一种奇特的“少年感”。
少年天才王希孟,十八岁就创作了这幅震惊于世的画作。
对于他的生平,历史上几无记载,连姓氏都是后人考究而来。
唯独当时的宰相蔡京在画中所写的题跋,让人简略窥见画的来历:希孟曾在官办的画院做学徒,后来被分配到文书库,他多次向宋徽宗献画,宋徽宗认为他是可造之材,亲自指点他,他半年后画出了这幅《千里江山图》,徽宗大为赞赏,赐给了蔡京。
这是希孟唯一传世的作品。
至于他之后的下落,野史说他积劳病故,甚至有传他隐于画中,总之成了历史的谜团。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青绿山水的巅峰之作,山峦江河跌宕起伏,富有强烈的韵律感。
当时的人称赞:
“一点一画均无败笔,远山近水,山村野市,渔艇客舟,桥梁水车,乃至飞鸟翔空,细若小点,无不出以精心,运以细毫”。
但是,要想把画卷的恢弘之美转化成舞蹈的形体之美,实在是个难题。
周莉亚和韩真看了上百本书,实在记载甚少,她们又力求尊重史实,不愿意虚构情节。
直到担任文博顾问的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研究馆员王中旭说到,有一次他给《千里江山图》拍照,发现青绿颜料在幽暗的光线下,会发出宝石的光芒。
周莉亚和韩真听完,忽然意识到:青绿,就是这幅画的灵魂。
于是,在她们设计的舞蹈里,青绿变成了人。
青年演员孟庆旸饰演的青绿,刚柔并济,隐去了人的情绪,兼具山水的苍劲与温柔。其他舞蹈演员化成更多青绿,与背景的画卷相映成趣。
很少有人知道宋舞该怎么跳,文献里的视觉参考极少。
舞蹈演员们要去除平时跳舞的惯性,把气往下泻,从宋画里寻找体态的参考。舞蹈设计得不像唐舞那么张扬,更小、更软、更含蓄,力图达到宋代的古典韵味。
没有情节,干脆就抛开戏剧的矛盾冲突,走大写意路线。
西画写实,东方写意。
在舞蹈中,文物研究员展开画卷,望见相隔千年的希孟,舞台一幕幕以作画的顺序徐徐展开。
毫不夸张地说,文字难以形容这个绝美的舞台。
去看!
现代艺术最大的问题是难以理解。一位受人敬仰的英国美术馆掌门人说,他每次见到一个新的艺术品,都会有点害怕,“常常不知道该怎么想”。
哪怕再功成名就的艺术人士,只要够坦白,都会承认自己对艺术一无所知。中国传统文化也曾同样束之高阁,让人感觉相距甚远。
看完《只此青绿》,会让人意识到,艺术的初衷应该是撼动人的感官。
随着青绿们精灵般跃然纸上,无需费劲的知识和理论,谁都能感受到这种直接的美感。
我们当然希望传统文化受到年轻人的喜爱,但这不能仅停留于抽象的概念。当他们真正享受了其中的美感,才会产生情感深处的连接,让传统的生命力更加绵延。
不安时代,寄托传统
2021年是一切仍没有好起来的一年。
疫情没有如预想中那样结束,全球新冠肺炎死亡人数多达350多万,郑州暴雨带走了很多人的生命,天灾频频发生,人间充满对立和纷争。
动荡年代里,年轻人动不动“emo”,正是意义感和安全感稀缺的表现。
除了对内自省,遥远的星空和古老的历史里可能反而藏有答案。
前者,2021年,中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天文一号”成功着陆火星;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将三名宇航员送上太空;中国航天全年发射次数首次突破50次,再创新高,居世界第一。
后者,传统文化正在年轻人当中悄然流行。
几年前,《我在故宫修文物》在B站意外爆红,让人第一次看到,印象中沉迷于二次元和流行文化的年轻一代,其实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意想不到的热情。
故宫里的文物修复师,日复一日地埋首工作,忽然成了大受追捧的明星。
B站逐渐成为国风爱好者的聚集地。根据B站公布的报告,2021年,B站的传统文化爱好者总数多达1.36亿。
截止10月,国风类视频投稿量超过了200万。
再比如,河南卫视默默无闻地做了多年传统节目,今年几台晚会中的《唐宫夜宴》《洛神水赋》《中秋奇妙游》相继走红。节目既保持了古风古韵,同时诙谐幽默,贴近现代人的情绪。
国潮商品也相应走俏,百度发布的报告显示,近十年“国潮”相关内容的搜索热度上涨了52倍。
21世纪第一个十年是全球化红利时期,来自国外的流行产品曾占据文化主流。受到年轻人热捧的,一度是动漫、韩流等日韩文化,或者摇滚、嘻哈等欧美街头文化。
每一代年轻人的文化都是对上一代的反叛,他们总是认为父辈老土、庸俗,渴望用新兴的文化去占领新世界的话语权。
本质上,他们只是在寻找自己的精神寄托。流行文化就像时尚一样轮回,如今来到了向复归传统的年代。
历史上,思想转向的时期往往会从传统中寻找依归。
14世纪欧洲,人们渴望挣脱中世纪教会的桎梏,复兴古希腊与罗马的文化,找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一个巨匠辈出、艺术繁荣的时代就此诞生。
豆瓣一位网友说,看完《只此青绿》,他下单了讲述《千里江山图》和宋画的历史书籍。
古物面前,人生短暂。
人终究活不过时间,就像希孟一样,最终都会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如同诗词所叹,“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但他留下的艺术品流芳百世,每一代途径的过客,都借此建筑了自己那个时代的精神价值。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