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时刻关注疫情的在风
 1 
最近不用我多说,大家都能感受到国内防疫有多紧张。好比我现在人在杭州,虽然杭州没有新增,但政府也呼吁大家不要出市,一下子把大家的表情收敛严肃,把出行搞得特别沉重了。
而在这些大大小小的城市中,只有成都给我的感觉是“轻松”的。
这种“轻松”不是对防疫放松,而是在这个全民紧张、人心惶惶的时刻,成都似乎总能找到“一个不一样的关注点”,分散了全国人民对疫情恐慌的注意力。

比如今天刷屏全网的“时空伴随者”,再次让成都出圈,让人在紧张的防疫生活中似乎找到了“乐子”。
首先,在风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叫“时空伴随者”?
简单地说,就是你的电话号码与确诊患者的号码在同一时空网格(范围是800M*800M)共同停留超过10分钟,且最近14天任一方号码累计停留时长超过30小时以上的话,那查出的号码为时空伴随号码,而拥有这个号码的人,就是时空伴随者。
它也可以理解为“次密接者”。如果你成为了时空伴随者,那么你的绿码就会变成黄码,并被系统标记为“时空伴随者”。
总之,只要感染者14天内到过某地,而你这14天的轨迹与他有过交集,无论是身体上擦肩而过,还是通讯信号上的漂移,都可能被认定为“时空伴随者”。
再说说,如果你成了“时空伴随者”应该怎么做?
健康码黄码人员和收到成都市公安局、市疾控中心短信提醒的时空伴随风险人员应立即向社区报备,并在3天内进行2次核酸检测,2次核酸检测间隔应在24小时以上,获得核酸阴性结果前请居家,不要外出。
而成都目前有8.2万“时空伴随者”,看起来很严重的样子——但由于这个说法过于科幻,本来是一件很糟心的疫情传播,如今搞得有点诗意了。
一众想象力丰富的网友惊叹,甚至成都人自己也在自我调侃:

“成都果然把浪漫发挥到了极致!”
还瞬间把抖音神曲都带火了:
“我吹过你吹过的晚风,这算不算相拥……”
其实,“时空伴随”这个概念不算成都原创,因为对于从事数据库开发的专业人士,这只是一个业务用语,除了时空伴随,还有同住同行同飞分析、时空碰撞等等……

只是这一次成都把它用出圈了,有种科幻又魔幻的感觉。
一方面,让人们感受到新冠病毒无处不在,警惕所有人都要做好防控措施;
另一方面,让人们在这种紧张的防疫之下,打开了新的话题和关注点。
而成都,总是能够在这种不太乐观的时刻,给我一种自带乐观的“喜感”,让人在提一口气的同时,也有了新的视角去看待眼下的生活。
我想,这就是成都总是讨人喜欢的原因吧。
 2 
其实,成都经常因为“奇奇怪怪的画风”上热搜。
比如前段时间一段“防疫Rap”,让人忍俊不禁。
视频中,某小区大喇叭高喊抗疫口号:
“宁愿把脑壳睡扁,也不要出去冒险;宁愿把沙发坐破,也不要出去惹祸…”
句句押韵,像极了rap。
于是,成都就此在“疫情啥时候结束啊”“怎么又要隔离了”“好烦啊”这种比较压抑的评论氛围里,杀出了一条“让人暂时忘记烦恼”的路子。
还被全网网友夸赞,“成都郫都区人民都是说唱歌手”。
还有今年8月,一名成都小伙将隔离生活写成了一首歌。
一曲《天府二街走九遍》就此传唱在成都的大街小巷里,瞬间让人觉得“隔离好像也不是啥坏事”
的感觉……

以致于网友们都说:“别人都是把爱情写成诗,成都人却能把隔离写成歌?”
一下子,大家对疫情有了新的视角,对别人家的隔离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还有这次成都疫情,一名男子被隔离在了装修房。
起因是这名男子正在给家里装修,原本准备第二天早起给装修工人开门。
结果他没想到第二天起床后,工人没等到,医护人员来了,于是他只能滞留在了装修房内。
而他的心态也是一绝,觉得自己虽然被困,但只要有wifi就很满足。
本来这种倒霉事情,会引得网友同情才对,结果全网因为男子的“乐观”,一边给他支招,一边出段子:
“你要自己悄悄把房子装好,然后惊艳所有人。”
“要不自己装修试试?咱们网上给您打气。”
“你直播装修,网上工人给你指挥。”
……
本来今年疫情反反复复,着实让人挺烦躁的,但每次看到成都疫情下的新闻,总是让人“哭笑不得”。
觉得疫情虽难,但没难到过不下去;生活虽苦,却也可以笑着应对。
 3 
亲自去过成都的人,会对这种感觉更加的感同身受。
我就在成都生活过两年,最开始去的时候,看到墙壁上写着“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时,我还心想“这也太自恋了吧”;结果住了几个月之后,我被打脸了,真的就是呆久了不想走了。
一方面,成都人太可爱了。
听他们说方言,总觉得他们像个软绵绵的娃娃。比如说:你瓜兮兮,坐飞机。哈搓搓,骑摩托。
因为成都话总是生动运用象形文字和拟声文字:鱼要叫鱼摆摆,鸡要叫鸡咯咯。一言不合就用叠词,“老板,面里头多放点葱葱。”“敞开肚儿吃嘎嘎(肉)、莽莽(饭)。”
自带笑点,吵架都觉得他们好可爱啊。
另一方面,成都太好吃了。
作为土生土长的广东人,我都不得不承认成都好吃的太多了。
串串、火锅、锅盔、肥肠粉、兔兔、糍粑、各种面各种粉……街边到处都是,不管你是上班还是下班,还是凌晨,你都能找到好吃的。可以说,成都的市井生活,和广东一样在美食上放大到了极致。
还有一方面,成都人真的很会玩。
我爸老说我待在成都那两年是我工作以来最开心的时光。没错,毕竟下班后,娱乐活动也太多了。
“苍蝇馆子”、购物中心、晚间健身房、歌舞剧院、曲艺演出场馆……并且我也是到了成都才知道:
这里不仅有国宝大熊猫,还有水中麻将这玩意儿。
而这种“可爱感”,在我看来,都是源自于成都人的“知足常乐”。
“哪怕工资低些,对于我这种成都人来说,只要还在喘气,舒服才是最重要的,工作可以钱少,但是要干得舒服,生活上钱够用就行,但是生活要舒心。”

 4 
不过,成都人的乐观不代表无所作为。
他们看似爱好休闲,但很有奉献精神,遇到生死存亡时刻,那是会非常拼命的。
历史上的“川军”,在抗日期间战绩卓著,是除了中央军外的第一大地方武装,几乎参加了抗战中的所有大型战役,把日本鬼子打得落花流水,被称为“铁血之师”。
抗疫也一样虽然成都不是超一线,但是成都压力并不输北上广深。
但是其中心城区超1500万人口,今年上半年的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客运吞吐量2376.4万人次,位居全国第一,超过了广州白云机场。并且,成都社区多达3000多个,而人口密度越大,病毒传染风险就越高,所以成都的防疫压力,其实也非常大。
而疫情以来,成都每次都交出了优秀答卷。
比如2020年初武汉封城,四川各地严防死守,加大防控力度,重点对疫区返回人员登记、筛查,一个也不放过;
比如2020年底郫都疫情,当晚成都市卫健委就抽调了19个兄弟区(市)县1000余名医务人员,紧急前往郫都支援核酸采样。24小时,郫都核酸检测78万人,也就是说一分钟要检测约1474人;
并且在15天内,成都做到了没有新增确诊,没有社区传播,没有外溢,成功把这场疫情压下来了。
再比如这两天疫情发生后,成都多个小区紧急进行隔离管控,医护人员连夜开展核酸检测工作。
之前,成都还第一次实施了三区管控方案:封闭区、封控区、风险区,周边区域一层一层,分级分类管理,井井有条。
除了自救,还不忘其他兄弟省份。
武汉缺口罩,四川紧急送口罩。
湖北缺物资。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开始疯狂捐物资,10000瓶84消毒液,50桶共1000公斤次氯酸钠消毒剂,500只口罩,300件水果蔬菜,一箱一箱运过去。
此外,捐完物资后,还担心大家不懂怎么上手。
于是线上叫你洗菜、起锅、烧油……
可以说,面对疫情,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总能让人觉得“踏实”,而不是“焦虑”。
这或许来自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曾经经历过更大的自然灾难,共同抵御过一次又一次的难关,练就了这般苦中作乐的人生态度。

所以说,成都人是非常有分寸感的,他们知道要如何守护自己的城市。
 5 
最后,再回到“时空伴随者”这里。
随着“时空伴随者”的概念走红和普及,可以想象其他城市或许也将会运用起来,进行更精准的疫情防控。
听起来浪漫,实则底子是悲凉的。
因为这意味着将会有更多人的绿码变成黄码,更多人的正常生活被打乱,为了防疫不得不待在家里,哪也不能去。
这样一说,成都能率先将自家门前的8.2万人查出来,并进行防控措施,也算是一种“自我牺牲”了。
希望大家都不会成为那个“时空伴随者”吧。

公号主笔:在风,一个95后大叔,写文时有三个偏好:偏好写快稿,偏好写民生时事,偏好为普通人发声。很累的时候,关注我,你会得到一些释放!
文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侵删。商务合作联系后台。
关注我的公众号,看看最近我们身边都发生了什么
这是我的备用号,防止走丢
这是我的个人微信
依旧是为了防止走丢
上篇原创推荐:
最近微信改了规则,可能以后你看不到我的文章啦
希望你把我设为“星标”,不错过每一次的最新推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