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YU校友故事
NYU
上海校友会的一档访谈栏目

邀请杰出校友们分享其职业经历和人生感悟
NYU校友故事荣获NYU Alumni Association年度创新奖
华盛顿CASE 2019年卓越项目金奖

全文约3200字,阅读需5分钟
元旦
HAPPY
 NEW YEAR
祝词
2022年元旦来临之际,我衷心感谢NYU上海校友会为我们校友提供的帮助和带来的欢乐。祝福各行各业的NYU校友们在新的一年身体健康,万事顺心!盼望大家以校友会为平台,有更多的交流和相聚,记忆青春,品味当下,憧憬未来。愿流年似水,惟紫色永存
——顾蓓蕾
本期校友
毕业于Steinhardt学院语言教学专业的顾蓓蕾女士,先后在美国Baruch College 和Northwestern University任教,2014年她加入了上海纽约大学的教师队伍,一直致力于教授国际生的中文语言课程。
顾老师出生在上海愚园路的百年老洋房里,红砖,梧桐,夹竹桃和亭子间下的烟火气填满了她的记忆,也见证了她的童年与少年,虽说尔后多年求学生活于大洋彼岸,但都没有改变她与生俱来的上海情怀。
2020年,顾老师在研究上海愚园路老建筑历史的过程中,无意间发掘出了一段母校纽约大学在上海的百年历史,这个发现让她兴奋不已,多少个日夜,她埋头追寻在一张张模糊的泛黄纸页中……
01
 纽大与上海,
一所大学和一座城市的百年渊源
顾老师平时喜欢利用可查询到的中外历史资料和各大上海图书馆、藏书楼的电子数据库,通过索引去找寻上海老档案,老报纸和老照片中的人物和故事。2020年初,她在研究愚园路和武康路的几处历史建筑时,透过一则四十年代老报纸上的新闻,意外发现纽约大学校友会曾在里面举行过大型的校友联谊活动。
对于纽约大学在那么早之前就已经有了一个如此庞大的上海校友会组织,顾老师感到十分震惊。她顺着这条线索查下去,想试图找到最初的那个时间点,一个接着一个,在上海的一栋栋老建筑里纽约大学校友会的历史活动不断地涌现出来,终于1923年的第一次找到了
顾老师通过老报纸旧档案追寻NYU上海校友会的历史
“当时此类大型活动的名单都会上报纸的公告,上海是纽约大学在华东地区首个校友活动的举办地,随后南京和杭州等地纷纷响应,” 顾老师说道。
顺着旧报刊上罗列的地址,顾老师按图索骥地去找那些举办过校友会的老建筑。她发现,虽然很多老宅已经随着市政建设消逝了,凡是还存留着的,无一例外挂着上海市优秀建筑、文物保护单位的铭牌。
她选取了十栋举办过纽大校友活动并保留下来的老建筑,写下了《纽大与上海,一所大学和一座城市的百年渊源》,发布在了个人公众号“宅昔”上,随后又被转载到“NYU校友会”的公众号上。
点击图片,阅读《纽大与上海,一所大学和一座城市的百年渊源
“文章发布后,有很多华人校友从世界各地联系上来,并加入到纽大校友会中”,顾老师说。“上海校友会近百年来曾中断过,现在又蓬勃发展了起来,在上海这个魔幻般的城市,纽大校友会的前生今世就像一场过去和现在的时代对话。”
与此同时,顾老师还开展了一项更长期的研究项目:钻研、梳理纽约大学与上海的百年渊源。她制作了一张自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开始的大事年表,将每一届校友会的举办活动的场所、组织参与成员的名单都列了出来,还标上了资料信息的来源。
顾老师仍不断在补充百年前校友会名单
一晃,一个世纪,现在每年五月底的那个周末,东方明珠总会在傍晚时分亮起紫色的灯光。这一抹紫色属于上海纽约大学的毕业生们,祝福他们前途似锦。这一抹紫色不仅象征着美好的祝福,也象征着纽约大学和这座城市渊源流长的历史。
纽约大学早在百年前就与上海这座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
上下滑动,浏览NYU与上海的百年之缘
1923年
11月22日
纽大校友会第一次正式会议
在南京路P60号劝工银行大楼(现南京东路328 - 334号)举行。
1924年
2月18日
晚上7点,纽大远东地区校友在上海静安寺路50号(50 bubbling Well Street,现南京西路216号)的新卡尔顿饭店(The Carlton Café,现大光明电影院地块)聚餐。
1927年

1月30日
纽约大学校友会及家属委员会在爱文义路95号大华饭店(the Majestic Hotel of Shanghai,现美琪大戏院和梅龙镇广场西侧地块)举行了年度会议和联谊晚聚。
1934年
1月17日 
光明饭店(咖啡馆)开业 (Rose Marie Cafe 226-30 Bubbling Well Street 现南京西路226号店铺的位置),这家上海滩红极一时的饭店之后成为了校友会聚会的常选之地。
19世纪三十年代,纽大上海校友会在亨白花园(Del Monte Cafe 452 Avenue Haig 现华山路630号上海戏剧学院“熊佛西楼”部分)几次接待了纽约大学中国学生会主席Jack T. Yang。
1938年
6月26日 
纽约大学校友会在吕西纳路19号(曾译名:罗蒲恩路,19 Lucerne Road, 现延安西路949弄底最后一长栋)郭家花园举行。
1938年
11月30日
纽大校友们轮流站在年初新开张的冬季花园(The Winter Garden,现中山公园对面)的大门口合影留念。
1934年光明饭店NYU上海校友会聚会照片登报
老上海永安公司老板长子郭宝树、交通大学校长黎照寰、
银行家教育家朱博泉、万宝源行大股东Alfred S. Lee等
是NYU上海校友会三四十年代的主要成员
“从一张张挂着纽大标志的校友老照开始,我一路寻寻觅觅,走走停停。一栋栋昔日充满校友们欢声笑语的建筑,保存下来的无一例外都被市政府贴上了‘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文物保护单位’等标志。走近它们,探索它们,讲述它们,从陌生到真实,我看见了这座城市过去和现在不可缺少的色彩。”
“1927年农历新年后,那面细白边框深紫底色,印有“NEW YORK UNIVERSITY”的长方形标志出现在之后所有的校友会活动中,正是这个醒目的标志在封尘近百年之后,神奇地引领着我走进一栋又一栋老上海的建筑,跨越了时空,我认识了一批又一批世界各地的纽大人”,顾老师感慨道。
02
 CityWalk 路游上海,追忆往昔
平时顾老师除了备课教书,还养育着四个儿女,慢慢地讲述上海这座城市的故事一直是她忙碌生活中的热爱。
 “纽约大学是一个承载了我很多记忆的地方,我在那里经历了人生几个重要的阶段。
顾老师在Steinhardt学院攻读硕士的时候,她的第一和第二个孩子先后出生。她提到了学校在当时给予了她很大的精神上的支持,鼓励她在作为妻子和母亲的同时,也不放弃探索热爱的事物。毕业后,她在兼顾着家庭的同时,马不停蹄地在美国展开了中文教学的事业。
进入上海纽约大学教学后,秉承着“课堂走进城市”这一教学理念,顾老师常还常组织上纽大的学生们实地探访上海的老街旧巷,将中文课堂和上海的人文、地理、历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纽约大学在全球有多个校区,国际学生们选择了上海,必然也是因为对这座城市有兴趣,”顾老师说到。“我恰好又从小长在上海,热衷于透过建筑人文来讲述上海的故事,让学生们一边学习一边更多的了解这座城市。
顾老师(右三)和她的学生实地探访上海老建筑合影
“我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为了让他们能够理解中国文化,我需要利用很多课本之外贴合他们学习的内容,”顾老师说到。“我会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一些对他们来说十分易懂的中文小文,慢慢地,学生们以上海为题材的写作实践也开始了,甚至还有学生在人民日报的作文征集比赛中获奖并发表,我由衷的为他们的努力而骄傲。”
顾老师和学生在儿时居住的愚园路和邨里面录制的这个短视频还获得了2020年上海市民文化节魔都老建筑短视频大赛十佳人气奖。那首30年代意大利小提琴家的上海“野玫瑰”多年以后在和邨再一次“绽放”,悠扬的音乐声感动了很多人……
今年10月,顾老师还与NYU上海校友会联合组织了一次路游活动,受到了校友们的热烈响应。
点击图片,阅读《活动回顾 | CityWalks一条武康路浓缩百年上海》
目前NYU上海校友会也在策划“四季上海 - 城市可阅读”系列活动(后续活动安排请读者们留意本公众号的宣传推送)。
03
 沧海桑田,千年银杏
顾老师寓教于学的理念不仅只局限于建筑。为了让国际生们理解、感知什么叫做“沧海桑田”,她还带领学生来到泾南公园参观一棵一千年的银杏。
“通过去现场感受千年银杏树的历史,通过古木学生们渐渐理解到这个词更广义的概念,它可以形容一块土地所经历的变迁,也可以描述人生的起起伏伏”,顾老师说道。
今年三月,顾老师代表学校认养了前滩新校区旁的0369号古树。她说她想通过这棵树慢慢地去讲述前滩的变迁历史,以此不但为上海的古树名木保护做点实事,而且也丰富了她语言课堂的讨论内容。
谈及落实“课堂走进城市”这一教学理念的驱动力,顾老师说:“我做的这些事情,既是工作,也是爱好,希望能继续为上海人文地理历史的传承而努力。”
顾老师(右三)和古树办公室、浦东新区绿化局的老师以及古树保养专员的合影
- 全文完 -
采访记者:
吴佩悦 IFA'17-Institute of Fine Arts,现就职于上海澎湃新闻第六声(Sixth Tone)
从事科技、商业、社会类新闻报道
本文编辑:

- 倪雨嘉 NYUSH'18,现就职于安永咨询

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NYU成立于1831年,是美国私立名校之一,其提倡Global Network University理念,拥有纽约、上海、阿布扎比三大校区和十多个学习中心分布全球各地。
纽约大学校友会(NYU Alumni Club)旨在服务纽约大学毕业校友,会定期组织社交活动和主题讲座,努力促进校友之间的联系与合作。

纽约大学校训——
坚持不懈,超越群伦

(拉丁语原文为Perstare et Praestare)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