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创 | 吉娘娘
        小 编 | 蓝妃
作者吉娘娘:
北京大学本科毕业,在美国取得生化博士学位,现在美国著名药厂担任科学家
最近微信群和朋友圈有这样一个截图疯传
文字的关键字:疫苗,心肌炎,正好戳中了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而开篇提到的Nature Medicine,是一个很好的专业期刊,在上面发表的论文是相当具有可信度的。
乍看之下,很科学很权威。
但是期刊之后作者给的却是一个社交媒体链接(youtube),对科学文献的解读却采用社媒作为引用链接,这就比较令人起疑了。所以我决定去读一下原始论文,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解读一下。
这年头,谁还不是个博士呢。
解读Nature Medicine论文
1
数据收集
这篇论文对全球接种疫苗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数据主要来源于美国,欧洲和以色列。由于使用的数据量非常大(到九月三十日为止全球接种至少一针疫苗的有63亿人口。),所以这篇的结论应该是目前为止相当准确的。
先看看所有接种疫苗后心肌炎病例数目: 
_
欧洲(到7/9/2021为止):
1.77亿辉瑞疫苗接种者,有283例心肌炎报告
两千万莫得纳接种者; 有28例心肌炎报告
_
以色列(12/20/2020-5/2021)
5百万辉瑞接种者,有275例心肌炎报告
_
美国(到11/4/2021为止)
在12-29岁接种疫苗的人群中,一共有1783例心肌炎和心包炎病例报告,其中主要都是接种mRNA疫苗的人。
因为欧洲和以色列接种莫得纳的远远少于辉瑞,所以关于莫得纳的数据主要来自于美国。
2
数据分析
首先,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疫苗之后心肌炎到底有多普遍?这些数据显示心肌炎发生的数量级基本就是百万分之几到几十
接下来,就要分析打完疫苗发生心肌炎的几率跟基准线比起来到底有没有明显的升高。
所谓接种疫苗人群的基准线,就是正常人群里不接种的话发生心肌炎的几率。
跟基准线比对的结果用两个参数表达:

_
IRR(Incident Rate Ratio):是用基准线做分母比对升高的比例
_
超额案例(excess events):是减去基准线数目之后看看额外发生的案例数目。超额案例的数目会给出发生案例的绝对数目的数量级,比如是百万分之几还是十万分之几之类。
他们把所有心肌炎案例汇总之后,主要进行了这两种比对: 
(1)比较几种不同疫苗引发心肌炎的几率高低(主要是英国的阿斯康利疫苗以及辉瑞和莫得纳三种疫苗); 
(2)比较疫苗引发心肌炎几率和新冠阳性引发心肌炎的几率。
比较之后他们发现,如果不进行年龄细分,只看总人口,在引发心肌炎几率上,跟基准线比,阿斯康利疫苗没有显著提高,辉瑞和莫得纳只打一针也没有提高。辉瑞和莫得纳的第二针的确有显著提高,其中莫得纳第二针几率最高。但是如果跟新冠阳性人群比较心肌炎发生率,那么打疫苗以后总人口的超额案例是百万分之一到十,显著低于新冠阳性人群的百万分之四十。
结论:单统计总人口,疫苗导致罹患心肌炎的几率和新冠阳性引发心肌炎的几率比对,还是疫苗的风险要低得多
以上说的是没有年龄细分的情况。这篇文章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把年龄性别细分之后发现,低于四十岁男性接种第二针莫得纳疫苗后心肌炎发生率明显偏高
在这个亚人口群里,接种了第二针莫得纳之后得心肌炎的超额案例是百万分之十五,而新冠阳性得心肌炎的超额数目的数目是百万分之十。这是唯一一个显示疫苗引发心肌炎几率高于新冠阳性引发心肌炎的亚人口群。并且也仅仅限于第二针莫得纳,其他疫苗都没有这么明显的副作用
接种不同疫苗或者新冠阳性(不同颜色代表)引起心肌炎,心包炎和心律不齐的超额案例数(每百万人口)。第二张图显示了四十岁以下男子群组。其他三张都是总人口
对于这个数据的解读,作者是比较谨慎的:
首先,他们说用来作为新冠阳性的基准线和打疫苗人群所用的基准线是不一样的。所以比对的分母或者被减数可能不准确。至于是会高估还是低估,作者没有说。
其次,作者也强调,对于新冠阳性引发心肌炎的案例,他们使用的临床代码,其实包含不止心肌炎,还包含了一些更为严重的心肌疾病。疫苗引发的心肌炎则绝大多数是轻微的很快可以自愈的,而新冠阳性引发的心肌疾病要严重得多,很多都会造成永久伤害。他们的数据无法反应出这个差异。
从科学论文的角度来说,对比双方要同类,必需是apple to apple的比对。所以这篇论文使用新冠阳性引发心肌炎几率这个指标用来跟疫苗引发心肌炎几率来比对。但是真实生活里,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更在意的是总体风险。得新冠会引发很多疾病和健康问题,如果严重到住院的程度,有相当高比例还会留下永久后遗症。新冠引发的心肌炎在这些健康问题中只代表很小的一部分,而且是相对来说最不严重的问题之一。
对于普通人来说,与疫苗副作用对应的应该是新冠引发的住院率。在17-40岁的年轻男子中,新冠住院率的数量级是十万分之两百,比起这个年龄组里打疫苗引起的百万分之十五的心肌炎罹患率,是高了两个数量级的。由于疫苗在防重症方面,有效率可以达到90%。从这点来说,如果需要衡量接种疫苗的风险和好处,哪怕是罹患心肌炎风险最高的年轻男子群也是显而易见好处远远大于风险的。
最后,这篇论文也得出很确切的结论,心包炎以及心律不齐等被报导过的疫苗"副作用"其实跟疫苗接种完全没有相关性。对所有疫苗,这两种疾病的IRR都没有升高。
读完整篇原始论文,问题来了。我完全没有找到截图作者引用的数据!
这时候我才意识到那个截图依据的参考文献其实并不是这篇Nature Medicine的论文!虽然她一开始就提了这篇可信度很高的论文,让人以为她在引用这篇!
她真正所陈述的"事实"完全不是这篇论文的结论,而是摘抄式引用了另一篇论文!
解读medRxive论文
于是,我在别人都在放假玩耍的时候又打开了第二篇论文。
这是一篇并没有正式发表的preprint,于12月25日上传到medRxiv网站。众所周知,新冠之后这种preprint论文网站简直遍地开花,无数的谣言从中诞生。medRxiv属于完全没有门槛,谁想放什么就放什么的地方,没有经过任何同行审核,所以在正式发表之前,那里的文章一般是不能用来作为参考文献的。
但是,由于这篇preprint是上一篇Nature Medicine论文的同一作者写的,所以可能也还是具有一定程度的可信度。那么我就本着科学精神再仔细研读一下这篇preprint究竟有什么新意。
1
引入booster数据
首先,作者试图把booster相关的数据包括进去。其次,新论文所分析的数据仅仅是来自于英国,这比上一篇论文的数据量小了很多。所以可信度也会随之下降。最后,由于booster相关的数据太少,有很多亚人口群无法得出有意义结论。
真正有意义的跟booster相关的结论就是,辉瑞第三针在四十岁以下男子的亚群里观察到了心肌炎罹患率IRR微弱的升高。而莫得纳的第三针数据完全不够,所以没有结论。这大概是关于booster的全部数据。
我的解读只能是,数据量太小。还不能得出任何可靠的结论。
2
基准线的修改
真正的重头戏在这里:在这篇论文里,不知为什么他们改变了基准线的计算方法。导致用来比对的新冠阳性罹患心肌炎的基准线有比较大的变化,于是作为分母和被减数,使IRR和超额案例都有所改变(跟Nature Medicine 论文比起来)。
这篇preprint论文的基准线计算方法,因为不是我专业,我没有明白为什么改,以及如何改的。这些都是需要同行专家认真审核的。我自认这方面只能算外行,不可以随便解读
3
数据解读
总的来说,得出的结论其实跟之前的论文是差不多的:
在总人口里,除了莫得纳第二针,各种疫苗引起心肌炎的几率依旧低于新冠阳性引起的心肌炎几率。
而在低于四十岁男子里,这个数据有所变化。
如果只看IRR,其实变化没有那么显著。但是看超额案例的话,辉瑞和莫得纳从第一针开始就超过了由新冠阳性引起的超额案例数。这个超过,就是因为上面提到的调整了基准线计算方法!调整之后,新冠阳性那一组的超额案例数降低,变为百万分之十左右。如果沿用之前apple to apple的类比,打疫苗的苹果并没有变大,但是新冠阳性那个苹果被缩小了,愣是把疫苗苹果从小瓜子脸衬托成了大饼脸!
如果看绝对数值的话,除了莫得纳第二针之外,其他都依然是百万分之十到二十,数量级并没有变化,也并不真的比新冠阳性的百万分之十相差显著。
唯一的例外是,莫得纳第二针的超额案例数在年轻男子这个亚人口群里上涨为百万分之一百多,数量级已经有所变化。可以说这个数据在衡量疫苗的安全性的时候确实已经足矣引起警觉。不过,依旧还得不出打疫苗风险超过得新冠的风险这个结论。毕竟,就像前面所说,得新冠真正的风险在于很多更加严重的并发症,论文里用来比对的心肌炎只是特别小的一部分。超额案例虽然增加了一个数量级,但是如果比对新冠阳性的住院率的话,依然还是差很远。而且,这也只是莫得纳第二针。其他疫苗都没有问题。
假设这篇preprint能够通过同行审核并且发表在有足够信誉的科学期刊上,它带给我们的警示就是,如果打第三针,对于四十岁以下青年男子最好不要选择莫得纳。而至于其他疫苗的第三针是不是足够安全,目前数据还不够,不能够下结论。
图中左侧显示IRR,右侧显示超额案例。不同疫苗和新冠阳性组用不同颜色表示。最上面的大图是总人口,下面的小图显示经过年龄性别细分之后的亚人口群
警惕骗子话术
最后再啰嗦几句,分析一下本文开始那个截图的话术: 
一开始提Nature Medicine的文章,因为这个期刊非常有信誉,读者会自然而然地相信她所引用的应该是这篇让人信任的论文。接下来她所陈述的"事实",其实完全不是这篇论文的结论。而是相同作者的一篇preprint论文。
尽管作者相同,因为论文还没有经过同行审核并且发表,其实是不能作为参考文献来引用的。她用春秋笔法把两者堆砌在一起,是在暗戳戳误导读者把一篇preprint论文的内容当作来自于更让人信任的Nature Medicine已发表论文。
另外,她使用大量文字暗示她的数据都是未经发表的甚至是被FDA刻意隐藏的,满满的阴谋论腔调。关于疫苗的研究,全世界科学家都在同步进行,不是区区美国FDA就可以一手遮天隐瞒什么的。科学的世界里并没有那么多阴谋。
另外,两篇论文的主旨和重点都在强调如果看总人口,无论如何比对,心肌炎罹患率也是疫苗组低于新冠阳性组。而且绝大多数疫苗是没有显著升高IRR的。这些截图作者都只字不提,只把其中唯一一个亚人口群的数据拿出来大写特写无限放大。这是典型的"摘樱桃式"数据解读,是一种披着专业外衣的数据曲解。
偷梁换柱,浑水摸鱼,趁火打劫,三十六计里起码看到了三计。这两年有关新冠以及疫苗的各种小道消息满天飞,希望大家擦亮眼睛,明辨是非。
共勉!
THE
END
本文解读论文的原文链接如下: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1-01630-0
https://doi.org/10.1101/2021.12.23.21268276
往期回顾
【无事生妃】MuchAdo_USA 原创文章
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公众号及其他媒体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转载合作请写邮件至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