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家长和孩子们来说,2021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们共同经历、见证了教育领域的重大事件、变局,不断调整,适应变化,只为给孩子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和陪伴。年末,让我们共同梳理、回顾下2021年教育领域的十大关键词,希望大家在新一年能够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 双减政策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2021年10月,全国人大表示:双减拟明确入法,避免加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
双减政策引发了教育行业大震荡,开启了一系列新变局。学校提供课后托管服务,可以解放双职工家庭。更重要的是,双减的出台,有效减轻了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让孩子有时间锻炼身体、好好阅读、早点儿睡觉。与此同时,双减还减去了家庭过重的校外培训支出,让教育回归初心,让家长把教育重心调整到素质类培训上,重新平衡学业分数和兴趣爱好之间的关系。
但是双减带来的震荡引发了整个教培行业的变局,家长和孩子们也要重新适应新的变化。双减不是躺平,也不是佛系养娃,而是对家长、孩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驱力,合理规划时间,在学科和素质类培训中有重点、有针对性的选择,这些都是家长和孩子需要共同直面的挑战。
《“双减”落地100天,家长和娃真的放心躺平了吗?》一文中,我们看到来自北京、上海、深圳的家长们是如何应对双减的,双减又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改变。
2. 教培机构转型  
双减之下,教培行业跌入寒冬。新东方、学而思、猿辅导等教培机构纷纷关停K9学科类培训,努力谋求跨界转型。还有很多中小教培机构难逃厄运,要么跑路破产,要么断臂求生。
曾经热衷囤课的家长们面临退费难,有些家长甚至不得不诉诸法律来维权。还有很多家长、孩子对这些陪伴多年的教培机构表达了深深的眷恋和不舍。
教培行业从鼎盛时期跌落神坛,连新东方教父俞敏洪都要直播带货。超过半数教培人离职待业或被裁员。教培人从曾经的“金领”变为待业青年,走上考研、考公之路,或是回到家乡结婚、再就业。数百万教培人的命运改变,风雨飘摇。还有不少人转型在抖音、快手上卖课、教学,可是大势之下,直播平台可能也难有他们的容身之地。他们要面对的困难、迷茫,不是一朝一夕间就能解决的。
在《猿辅导卖羽绒服、学而思卖打印机,新东方做网游,他们都会有光明的未来?》一文中,我们看到了积极跨界的教培机构和积极转型的教培人,希望他们都能有光明的未来。
3. 美育进中考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表示,美育不仅仅是吹拉弹唱等技能,而是对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而且一定是面向人人的。美育教学的改革,就是要围绕着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立足于教会学生艺术基础知识、艺术基本素养和专项艺术特长。义务教育阶段要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艺术特长,将美育课程纳入中考进行考核,2022年力争全面覆盖。
所谓美育教育,就是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能够培养人的眼光,通过学习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去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它包括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孩子不仅要学好学科类课程,而且还要在乐器、舞蹈、美术、书法、戏曲等领域有所涉猎和专长。
蒋勋说过:“一个人审美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他的竞争力水平。因为审美不仅代表着整体思维,也代表着细节思维。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培养他的审美力。”审美直接体现了一个人的格局和修养。
美育进中考,将会有更多家长不遗余力地让孩子在素质教育的赛道上奔跑。希望家长真正重视起美育教育,不仅是因为考试需要,更是为了培养全面完整的人。通过给孩子提供音乐、文学、电影,带孩子去博物馆看展、去欣赏话剧芭蕾等,让他享受一切美好的事物......
4. 中考体育改革   
近日,北京市发布了新的中考体育改革措施,将中考体育成绩由过去的30分提高到70分,同时增加了乒乓球、武术、游泳等14门自选考试项目。教育部积极推进中考体育改革,分阶段计分、提高分值、向主科目靠拢,极大地提高了体育的重要性。
在中考体育改革下,家长和孩子肯定会一改往日只重视文化课而忽略体育课的问题,努力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毕竟,拥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在这个背景下,体育类培训的热度飙升,家长在体育类培训上又开始卷了——高尔夫、马术、网球、台球等等。 
《刘国梁11岁女儿拿冠军被狂夸,她的成功普通中产家庭真的能复制吗?》一文中,我们介绍了体育类兴趣爱好的鄙视链,以及明星名人斥巨资培养“星二代”获得成功,但是这种成功可能无法被普通中产家庭复制的故事,因为背后是巨大的金钱、时间、资源的投入。
5. 家庭教育促进法   
今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公布,这是我国首次针对家庭教育立法。这部法律不仅明确了家庭教育的定义,还从家庭责任、国家支持、社会协同、法律责任等方面,详细说明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该扮演的角色。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将会伴随孩子一生,而家庭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子不教,父之过。父母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孩子都能耳濡目染。家长就是孩子的榜样和朋友,父母共同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孩子的兴趣,用心引导孩子,宽严并济,及时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且毫不吝啬地给予表扬和赞美。亲密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我们在《王力宏大瓜的背后:究竟什么样的原生家庭,造就了今天的宏式巨婴?》一文中探讨了原生家庭对一个人性格的影响。
6. 职业教育
因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行业高技能人员的稀缺,职业教育的发展目前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
人社部、工信部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显示:中国制造业10大重点领域的人才缺口在2025年将接近3000万人,缺口率高达48%。而且,随着企业自动化程度不断提升,对技能人才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因此,加速培养技能人才是国家刻不容缓的目标。
自1990年来,虽然中国的普高录取率一直在50%-60%左右,但文凭导致的收入和职业成长落差,使得全国家长拼了命也要把孩子送进普高。
但双减落地后的一系列政策表明,中考分流,发展职业教育,成为了国家必须要做的事情。对于分流的探讨,我们在《被吵翻天的上海家长举报信:分班教学到底「动了谁的蛋糕」?》这一文章中就德国和新加坡的教育分流系统进行过分析,也对国家《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行了解读。
通过完善职业培训体系、提升职高教育水平、学生实战经验、加强人才保障等一系列政策,未来20年,技能型人才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将会逐步提高,缓解整体升学压力,鼓励不同人才的发展。
7. 留学热情不退
由于2020年疫情的影响,很多家庭对留学的意愿开始动摇,海外留学的安危更成为了重新计划出国道路的首要因素之一,留学的降温仿佛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因此,今年美国RD放榜的数据,反转了所有人对留学市场的预期。
无论是八大藤校、加州系各学校,还是纽约大学等TOP50高校,纷纷打破了各自的记录,让2021年成为了历史上申请人数最多的一年。而录取则走入了相反方向,层层跌破历史数据。
申请人数上涨的主流解读有三:
1. 坚决要出国的人群并没有动摇
2. 大众普遍认定申请人数会减少,因此部分人“反向操作”,意图“捡漏”
3. Test optional政策给予了学生更多信心冲刺头部学校
明年的RD是否会延续今年的情况不好说,但今年12月ED阶段申请的人较前两年都有增加,详情见文章《藤校+TOP10大学放榜:哈佛全军覆没,Offer减少1/4,早申“冷了”!》
8. 双轨制
对于规划孩子走国际教育道路的家庭来说,是否应该就读双轨制国际学校一直都是大大的问号。
从前,高度的补习压力和刷题刚需劝退了很多想要“两条腿走路”的家庭,但双减后,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鼓励美体人文的发展,体制内教育的补习担子马上就拿下来了,孩子的多元化发展也看到了希望。
中国教育的改革外加变幻莫测的国际关系局势,让不少家庭在应该选择高考,还是应该选择出国这个问题上犯了难。对此,我们今年采访的协和总校长卢慧文曾表示,不建议在高中阶段走双轨制,两手都抓的效果,可能不如锚定一条道路冲刺要好。
同时,结合录取数据我们看到,公立学校国际部在Offer低洼的2021年,发挥非常稳定,因此,也有部分父母从民办国际学校转战公立学校国际部。
9. 天价机票,往返困难
今年9月,就读网课,“在家留学”的留学生们,终于能够踏入空中,落地校园。这条路并非一帆风顺,但无论是学签之路的坎坷、高价机票难抢,还是机场被海关关小黑屋,我们的留学生都挺过来了。
静心学习之余,美国每日五位数、六位数的新冠确诊数量,牵动着每个父母的心弦。但更令人难过的事实是,在未来的三年,他们可能没有太多机会回国看望家人。高价机票、出入隔离、双阴证明,无一不费心费时,短暂的假期根本不够用。
《疫情肆虐、学历贬值,留学溢价变低的今天,还有必要出国读书吗?》一文中,我们就留学的现状、海归就业等问题展开了探讨。即便困难重重,国际交流的脚步也不会停止。
10. 鸡娃与自鸡
鸡娃,荣获《咬文嚼字》编辑部2021年度十大流行语一席之位,鸡这个名词也摇身一变成为了全民皆知的新类动词。
然而,全民鸡娃的热潮背后,同时出现了一批认为鸡娃不如自鸡的家长。
娃要学艺术,自己先画到一定水平;
娃要搞体育,各类运动自己先玩转;
娃努力升学,考研考证爹妈一起搞。
...
对于自鸡的家长来说,成长和学习是终身运动。《“人类高质量父母”:40岁了还在“鸡”自己》一文中,爹妈秉持着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通过榜样的力量,影响的孩子的成长。
2021是教育界的动荡之年。
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在重新定义和思考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但可以预见的是,刷题式学习已成为过去式,未来一定会以人为本,以专业为导向。
前进的道路,一定会握在孩子自己的手里。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