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早就神往印度这个神奇的国度了。虽然在美国,有时候给人的印象是中印竞争厉害,但我个人的印象并非如此:指导我5年博士最重要的两位博士后,都是印度人,一位是师兄,温文儒雅极度喜欢深思;一位是师姐,和蔼可亲而且有一颗善良的心。毕业后第一位招我进了工业界的,也是一位印度裔的前辈,对我极度提携。虽然职业历程中,也遇到过不善的印度裔,可是哪一个国家或者人种的背景的人里,不是既有善良慷慨的君子,又有刻薄猥琐的小人呢?再反思自己,谁敢保证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不是毁誉参半呢?所以我还是常常提醒自己,要开明的思想,不要有评判心。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她的人民,第一态度,应该是爱和好奇,而不是自以为是的妄加评判。

所以,当终于有了第一次旅行印度的机会,我就迫不及待了!有朋友担心,说不害怕新冠吗?我说,美国每天动辄几十万例,印度那么大才几千例,新德里每天才几十例,所以似乎印度还更安全呢!何况,我的美国欧洲好多同事,最近也都是不停的在往印度去出差,病毒虽然值得尊重,但人还是不能停止生活呀!

1. 抵达
于是就在夜色中抵达首都新德里了!在出租车里还没进酒店的时候,就看到酒店花园里全是人,婚礼的乐队从花园溢出到街上。前台工作人员说,今天晚上酒店里同时有三个婚礼。这样的烟火气,久违了。这大概就是东方的魅力。难怪一位荷兰同事说,”我不喜欢寒冷的荷兰,我觉得我心灵深处会更喜欢做个印度人。”
办完入住,我觉得有点蒙蒙的。主要是想不清楚时间。印度的时区,比格林威治早5个半小时,不取整数,让我有点想不清到底中国,美国,印度分别是几点。本来心里抱怨,后来搜索了一下,发现尼泊尔更奇葩,比格林威治早5小时45分钟,心想新德里也就不算过分了。
我并不熟悉新德里,酒店是本地同事帮助订的,加上是天黑后才抵达入住,因此也不知东西南北。第二天早晨起床往窗外看,倒是一片森林郁郁葱葱让人爽心。远处有几个圆顶的大型建筑,该是一处清真寺了。我通常倒时差方法,就是尽量像本地人一样的生活。于是起床后出去跑步。一路道路宽敞,行人也不多,但很少有红绿灯,都是英国式的转盘设计,当年在马来西亚旅行时也很常见。路上除了常见的四轮汽车,也有三轮的突突车,和柬埔寨暹粒越南河内的感觉类似。有时候道路交汇处不是转盘而是红绿灯,看到各类车辆,对红灯的态度有几种:要不红灯停;要不对红灯视而不见;要不就红灯也停,但是在红灯还剩下最后四五秒时就冲出去了。
跑步路上不停的出现各国使领馆,大概十几分钟后,是两个巨型的:道路一边是中国大使馆,而对面就是美国大使馆。你们到底是情人呢,还是敌人,为什么都要这么大规模圈地,为什么还一定要面对面?后来又看到一家政府机关,名字让人眼睛一亮,看起来和“外交部””国防部”是同级别的机关,但是是”地球科学部”,可能是地球上唯一的吧!

本来想跑一段就去个咖啡厅坐一会看人群,但是竟然两边店面稀少,一处咖啡厅都没看到。就回到酒店房间。房间里已经送到了今日的周日版印度斯坦时报。内容形式都与西方差不多:时事,经济,娱乐,体育,天气,等等。唯一让我有文化震惊的是征婚广告,竟然还是有按种姓划分的,直截了当。男性很多自夸学位职位,女性颇多主动介绍肤色白皙。征婚广告收费,有十个档次,价格最低只负责配婚,价格最高则负责寻找”灵魂伴侣”。
Bourdain 说过,不要做游客,要做旅行者。我想,像本地人一样吃饭跑步,看本地报纸,在本地工作几天,大概可以算个旅行者吧?
2. 泰姬陵
之后的几天,白天工作,晚上与同事们吃饭,一切平静。每天晚上,酒店里依然是盛大的婚宴。这大概是最喜欢婚礼的国度了!不论颜色还是音乐还是人数,都是极度张扬。从印度本地同事学习到,印度南北风俗差异巨大:北方的婚礼,高头大马,豪华马车,制造的是王子王妃大婚的氛围;而南方的婚礼,不论是一天三天还是五天的婚礼长度,都是不停的各种鲜花从空中飞降在新郎新娘头上,制造的是天上神仙和仙女大婚的氛围。可能美食和婚礼,就是这个国家最张扬的两个文化元素了。
一周之后,又到了周末了!我
本来没打算去泰姬陵,因为距离新德里四小时车程有点太远。但是同行的一位美国同事说她以前去过,非常震撼,强烈推荐。于是就去了,的确是太强烈的视觉冲击了。第一是颜色:简单,就是一种颜色,白。第二是规模:太大了。比想象中的大很多。2万工匠,一千头大象,花了21年才建成。第三是材料:不论是墙体,还是地面,全是来自邻省最坚硬的大理石。行走时,很多人在抚摸洁白的大理石墙面,我也如此,感觉神圣而神秘。第四是对比:先进了一道门,已经很大了,是工匠们曾经居住的地方;再进第二道们,已经是巨大的宫殿一样了,红色和白色相间;但是进去之后,突然看到远远的尽头,是纯白的泰姬陵,如此简单而宏伟,那种冲击力,让人想起九寨沟大巴上突然看到树丛背后的白色的云映入清澈蓝色的水,或者张家界百龙电梯从黑暗中突然进入光明后跃入眼中的犹如水墨画的悬浮的群山,又或者像青藏铁路从山洞中钻出来以后突然看到祁连山下一望无际的金黄的油菜田。那是一种就算有期待,但仍然措手不及的猝不及防。
泰姬陵来回的路上,看到新德里郊外农村,是漫天遍野的油菜花。时而见到一座村落,田间的荒地上有时可以看到十来个小孩子们在打板球。牛不慌不忙的穿过街道,甚至高速。猴子在高速收费站的招牌上攀爬戏耍。狗稳稳的坐在那里,观察穿过的车流和人群。拖拉机顶端坐着四五个乘客。一个中年模样的女人头上顶着篮子缓缓走过。路边摊上成群的人在吃着早餐。一位小婴儿被父亲放在车前盖上拍照。不论世界哪个角落,最打动人心的,还是这几千年源源不断的烟火气。
3. 不回家的奶牛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真是有道理。现在终于知道了为什么印度神牛总在街上晃悠不着家,为什么包办婚姻长盛不衰,为什么印度人摇头/晃头表示同意,种姓制度的历史和现状,印度历史上的移民宗教和泰姬陵,印度教的众神 Brahman Vishnu 和 shiva,象头人身的 Ganesha为什么那么受欢迎, 为什么很多人头顶点一个红痣,乔达摩的顿悟和菩提树,sanskrit 的文学经典和Diwali 的来历,瑜伽甘地恒河莫迪塔塔宝莱坞,现代IT和医疗科技,各式咖喱和小吃…


比如说为什么街上总是游荡的奶牛?原来农民养牛为了牛奶,老了没有奶以后,贫苦农民就养不起了。他们又不吃肉,又崇拜牛不能宰杀,所以就让它在街上自己晃悠,然后总有好心人喂它吃的,不会伤害它。所以有句俗语,“until the cow comes home”(等到奶牛回家),意思就是永远不可能。
额头的红点点,是因为印度教毁灭之神 shiva 的第三只眼看到世界上很多坏事很愤怒,决定要毁了世界。所以老百姓为了自己不愤怒,就把第三只眼遮起来,这样就看不见让人愤怒的事了。

至于最体现文化差异的地方 … 也许就是印度是少数几个用摇头表示同意的国家吧… 微笑的摇头,那就是最真诚的同意,最希望得到赞许,和最希望帮助到你的表情了。而很多国家那种表情就是完全相反的意思了!于是想起以前一次在美国餐厅与欧洲人吃饭的文化震惊。那家餐厅点菜,上菜,.. 都非常慢。然后欧洲同事非常开心,说这家餐厅好棒,和欧洲的餐厅一样有优秀的服务,非常的不催促和打搅客人,让客人可以好好的享受一起聊天的美好时光;不像大部分美国餐厅,点菜上菜都太快了,就是催着你赶快吃完走人。然后又说:

”欧洲的餐厅,一般只要你订了,人家就假设整个晚上那三四个小时,那张餐桌都是属于你的,让你可以从容的享受家人朋友一起的愉快时光…”

我听了惊呆了,心想自己以前在欧洲,老是觉得人家服务不好,点菜上菜都是慢吞吞,比起美国餐厅的服务差了好多…

4. 贫穷但悠闲的国度

奶牛在街上游荡着不回家,人群里很多人额头点上红点追求平静,这可能就是印度这个国家给我的终极印象了!平均而言,我似乎发现这里虽然贫穷,但是没有那么浮躁;就算是普通工薪阶层,也似乎有更大比例,有潜意识或有意识的对精神层面的思考。当然,人不是神,人人都有喜怒哀乐,印度的民众也不例外,但我还是隐隐约约感到,这个国家的文化里有一种让人觉得受到吸引但又难以描述的成分。是乐观?是平静?是佛教印度教的起源?是流行全球的瑜伽和冥想?是泰戈尔和他美丽的诗篇?是拄着拐杖的甘地和他的”我对真理的实验“?是虽然没有答案但是很多人至少在思考着一些哲学层面的问题?我很难描述,但是同时我感觉很多西方人在年轻的时候来这里追寻一些东西是有道理的。

比如来自这里的佛祖的故事。他本是来自婆罗门的王子,但是从小就没有受到家里奢华的吸引。他坐在菩提树下打坐沉思,不吃不喝,然而当一位最低种姓(“不可触摸者”)的老妇给他递一碗水时,他却喝了。就为这件事,他的五位跟随的仆人吓坏了,一下子离他而去。
佛祖没有歧视和评判低种姓的人。就像耶稣对要用石头砸死妓女的众人说:”你们哪个自己没有罪的,就可以砸她“。耶稣也是选择爱所有的罪人,而不是评判。普通印度人额头的红点,也是如此:人人都有缺点,那为什么一定要睁大第三只眼去专门盯着世界的黑暗面呢?
放眼看这个世界,有极度富裕的社会,也有极度贫穷的社会,人民的悲喜并不相通,但共同的挑战都是,很多人还是不知道怎样才能过好这一生。阶层也许永远也不可能消除,丑恶与黑暗也会永远存在于这个世界。但是,这个国家的文化里,似乎有一些成分,是可以帮助人抵抗一些人间的艰难,可以让人在苦难中也可以有一些悠闲。除了佛祖,甘地,和泰戈尔的魅力,我更加被感动的,是千千万万的人额头的那个红点 - 因为它的意思,不是祈求老天保佑自己升官发财,也不是祈求人生的一帆风顺,甚至都不是祈求健康,而只是祈求内心的平静。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