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走失,电梯直达
安全岛报人刘亚东A 

撰文 七君
大家还记得童年回忆里的这只狼吗?
它叫威利狼,是卡通《乐一通》里很受欢迎的喜剧角色。但是,你可能对它的原型了解不多了。
它的原型动物是北美最受迫害的动物,美国政府曾拨款1千万美金研发屠杀它们的方法。然而在最近的200年里,它们却从北美洲的小角落扩散到了整个北美洲,连美国的大城市也都被它们占据了。
它们在被人类无情打压的情况下是如何获得成功的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越挫越勇的郊狼的故事。
郊狼(Canis latrans)。图片来源:wikipedia
郊狼Canis latrans是犬科动物,体型和哈士奇差不多,和胡狼是近亲,但和狗子和狼也可以“通婚”生下奇奇怪怪的后代。
黑毛郊狼都是杂交的,它们的黑款毛色来自狗或狼携带的基因突变。图片来源:wikipedia
不过对于美国人来说,郊狼并不是入侵物种。实际上郊狼在北美洲存在了数百万年。在北美原住民的神话里就有郊狼形态的神明,这个神是个搞怪的角色,类似于北欧神话里的洛基。
墨西哥古代文明特奥蒂瓦坎的壁画中出现了郊狼战士。图片来源:wikipedia
但是郊狼在科学文献中的出现时间就和北美殖民史对齐了。关于郊狼的记录最早可以追溯到1804年。当时,在美国国内首次横越大陆的考察活动——刘易斯与克拉克远征中,人们在美西地区发现了郊狼。
他们一开始以为郊狼是一种狐狸,后来又觉得它们像狼,一时半会儿没搞清楚这是什么物种。不过,西方人从一开始对郊狼就没有什么好感。文豪马克·吐温曾经在出版于1872年的《苦行记》一书中对郊狼进行了嘲讽,把它们描绘成了胆小卑鄙的动物。
郊狼有点像小型的狼。图片来源:wikipedia
基于类似狼的外貌,当时的人们想当然地以为郊狼也吃牛羊鹿等大型食草动物,会危害牲畜的安全。
可是事实上,郊狼的食谱上主要是小动物(比如老鼠兔子、昆虫),再不济也能吃点腐肉和果子。
此外,郊狼一家通常由爸爸妈妈以及当年出生的幼崽构成。一年后幼崽们往往离家,因此郊狼的家族往往不如世代迭代的狼群庞大。所以,郊狼没法像狼群一样打团战,基本没可能猎杀体型比它们大得多的鹿或牛。
柯南秀上的郊狼幼崽。
但人类对郊狼的无知并不妨碍对它们开启长达两百年的迫害。
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政府成立了生物调查司(Bureau of Biological Survey)试图把威胁牲畜的狼赶尽杀绝。狼被杀到差不多濒危了以后,他们又开始屠杀郊狼。
美国政府还成立了一个叫做郊狼清除办法实验室(Eradication Methods Laboratory)的科研单位,专门研发毒杀郊狼的药物。1931年,美国国会批准了一项法案,为该实验室拨款1千万美金。
用于毒杀哺乳动物和昆虫的剧毒农药1080,即氟乙酸化钠就是这个实验室在获得了政府资金支持后研发的。而在1947-1956年间,美国联邦政府仅在美国西部就杀死了650万只郊狼。
作用于有氧呼吸的生物的剧毒农药1080(氟乙酸化钠)就是依托消灭郊狼的科研经费诞生的。图片来源:pixabay
美国蒙大拿大学的荣誉教授 Dan Louie Flores 表示,这也让郊狼称为北美历史上最受迫害的动物。
美国政府对待郊狼的态度在20世纪60年代末有所缓和。当时,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签署了一项总统公告,要求禁止在美国西部的公共土地上用毒药毒杀郊狼。
在内华达州,美国鱼类及野生动物管理局铺设的陷阱杀死了一只郊狼。图片来源:earthfirstjournal.org
但是,对郊狼的迫害仍未停止。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鱼类及野生动物管理局(Wildlife Services Agency)开始驾驶飞机在空中击毙郊狼,每年大约射杀8万只。现在每年,美国约有50万只郊狼被毒死、打死或被陷阱抓住。人类甚至尝试了悄默默给郊狼吃避孕药的方法。比如,美国东海岸为了限制郊狼和红狼产生杂种,曾经试图给郊狼喂药。
但奇怪的是,郊狼的数量并没有因为人类两百年的迫害而下降。20世纪50年代以来,郊狼的数量一直在增加。美国鱼类及野生动物管理局对郊狼施加的各种控制手段均告失败。
实际上一开始,郊狼只存在北美西部的草原和沙漠里。现在,郊狼却分布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和中美洲的平原、森林甚至城市里。20世纪50年代以来,郊狼在北美的栖息地面积增长了40%,是北美食肉动物之最。现在除了夏威夷,美国每个州都有郊狼。
1900年来郊狼的栖息地的分布和扩大。图片来源:wikipedia
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动物学家 Roland Kays 表示,郊狼在美国东部呈现指数级增长模式。而因为郊狼的数量太难控制了,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鱼类和野生动物管理局(New Hampshire Fish and Game Department)甚至允许猎人在全年任何时候在不用汇报的情况下猎杀郊狼。
郊狼最南的栖息地已经压到了南美洲的北部。2013年,人们首次发现郊狼扩散到了南美洲的巴拿马。现在限制郊狼继续南迁的是哥伦比亚和巴拿马之间的达连隘口(Darién Gap)。一旦突破这个地方,郊狼的地盘就会向南美洲辐射开去。
2002年被拍到在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搭乘轻轨的郊狼,这只目测逃票了。图片来源:Dennis Maxwell/AP
看起来郊狼很快适应了人类的恶意,并且随着人类领土的扩张而欣欣向荣。郊狼是少数在人类迁入后,种群数量还能扩大的大中型动物之一,有亿点点像干脆面君(浣熊)。
这是怎么回事呢?
受伤的郊狼幼崽。图片来源:Apple Valley Animal Hospital
要知道在人类到来之前,郊狼过得也不安生。那时狼群霸占着北美食物链的上游,它们也经常干掉郊狼的幼崽,随时教郊狼重新做狼。
在这种演化压力下,郊狼和它们的近亲胡狼出现了一种名为裂变-聚变(fission-fusion adaptation)的生存策略。简而言之,在没有威胁的情况下,郊狼会组队行动。但是一旦遭到迫害,它们就会分散独自活动,逃离高风险地区。
郊狼也具有灵活的狩猎策略,它们有时还会和獾组队打地鼠,因为郊狼挖洞能力不如獾,但是跑得比獾快。这是2020年Peninsula Open Space Trust拍摄到的画面。图片来源:Peninsula Open Space Trust
这种策略在人类世也很有用。一旦有郊狼被人类杀死,它的家人就会各奔东西,漂泊到低风险地区。也就是说,人类的迫害反而帮助郊狼扩张了领地。
而让郊狼能够顽强抵抗人类杀戮的最强生存技能,当属它们的繁殖策略。
实际上,郊狼可以“计划生育”:根据家庭狼口数量调整要生的崽崽的数量。一旦有家人遇害,它们下一窝产下的崽崽数量就会增加。这就是郊狼著名的补偿性繁殖(compensatory reproduction)
一些研究发现,如果被陷阱抓住的家人数量增多,郊狼的怀孕率和每窝崽子的数量就会增加。比如一般来说,郊狼一窝有5-6个崽崽。但是家人大量“掉线”的话,郊狼一窝可以下12-16个崽。
被人类放上了追踪器进行研究的郊狼幼崽。图片来源:Forest Preserve of Cook County
因此,即使在某一年人类杀死了70%的郊狼,它们在下一年又可以迅速补齐队友,生出整整齐齐的一家人。换言之,猎杀郊狼相当于鼓励人家生N胎。
而在估算要生几胞胎的时候,郊狼还有特别的技巧。上文提到的 Flores 指出,郊狼是用叫声进行“狼口普查”的。要是狼妈“广播找人”时没有得到回应,狼妈就会造更多的娃。
当然,如果爹妈都被人类杀了也不怕。在健在的时候,郊狼爹妈会限制崽子们繁殖,控制家族的狼口数量。但是当父母都被杀死,崽子们就会开始繁衍。而当老一辈的郊狼死亡率上升时,郊狼崽子们就会更快地发育,新一代的母郊狼也会下更多的崽。
郊狼有别于其他大中型动物的另一个终极优势在于对人类社会的适应性。20世纪,郊狼也逐渐城市化,进驻了纽约和芝加哥一类的巨型摩登城市,现在美国首府华盛顿也出现了郊狼。
已经学会“坐”公交的郊狼。
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生态学者 Stan Gehrt 表示:“我们一直以来低估了郊狼的适应力。现在哪儿都有郊狼,不管是郊区还是市中心。唯一没有出现郊狼的就只有机场了。”
从下面这个策略中,你可以看到郊狼对城市生活的异乎寻常的顺应。
一般来说,动物都需要一片足够大的领地才能获取足够多的食物。因此领地的大小往往限制了动物种群的数量。但是郊狼偏不遵从这个原则。
在繁忙的美国大城市的市中心,如果郊狼崽子找不到自己的地盘,郊狼爸妈会出让自己的一块地盘给崽子“啃老”,这种策略也被研究者称为“budding”(出芽)。
洛杉矶的一只郊狼。图片来源:wikipedia
在上述种种神奇的打野策略的辅助下,城里的郊狼过得比乡下的滋润多了。在野外,郊狼的寿命通常只有2-3年。但是进入城市后,郊狼可以活到12-13岁。
不过呢,和同样适应了人类社会的老鼠不同,郊狼对人类其实没有什么不利影响,因为郊狼很害羞也很“懂事”,不太会主动攻击人类,人类也很难在大白天看到它们的踪迹。
实际上,被郊狼攻击的风险远小于被蜜蜂蛰或被汽车撞。在1977-2015年的38年间,北美只有367起郊狼袭击人类的事件。Gehrt 指出,郊狼在胆大和心细之间找到了平衡点,因此获取了足够的食物,也不会被人类发现。
除了夹着尾巴做隐身“狼”,郊狼对人类的生存环境还有好处,因为郊狼喜欢吃老鼠。
捉了一只老鼠的郊狼。图片来源:水印
而埃默里大学等科研机构创建的大西洋郊狼研究计划(the Atlantic Coyote Project)介绍,郊狼的便便没有什么臭味。
拉屎不臭,有较强的自我管理意识,还能抓老鼠的野生“狼狗子”,真的有必要赶尽杀绝吗?现在很多美国人也开始思考,学会和郊狼共处会不会对大家都好呢?
坐公交的狼的叫郊狼,那坐火箭的人是不是叫箭人。
本文经授权转自微信公众号:把科学带回家,作者万物
把科学带回家
ID:steamforkids
原创文章版权归微信公众号
“把科学带回家”所有
转载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