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走失,电梯直达
安全岛报人刘亚东A 

现在,欧盟特别是德国想改变对中国的态度。按照包瑞翰的说法,欧盟应该找到并使用更为清晰且一致的话语。德国总理府和法国爱丽舍宫应该直截了当的表明态度,欧洲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依赖中国。欧洲汽车特别是德国汽车,不能再拥有和默克尔时期同等比重的话语权。
日前,被中国列入制裁名单的包瑞翰(Reinhard Butikofer),再次发声。这位欧洲议会外交政策协调员、欧洲议会中国代表团主席,为欧盟、德国、德国汽车和中国市场的关系算了一笔账。
在贸易的体量上,欧盟对中国的出口量是中国对欧盟出口量的两倍。仅以德国计算,2020年德国对中国的出口量接近1000亿欧元(确数为:958.7亿欧元),占德国出口总量的8%。与之相应,德国对波兰、捷克、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的出口总量为1450亿欧元。事实证明,中国更依赖欧盟、德国市场,而不是相反。欧洲和德国应该更清楚的向中国表达这一事实。
在德国汽车的出口中,对华出口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自1960年至2020年,德国乘用车对中国的年出口量,从来没有超过30万辆。2020年,德国乘用车出口总量为264.7万辆,只有25.4万辆卖给了中国。
德国与德国汽车不能陷入到对中国的恐惧中,这不能改变中国是欧盟和德国制度性竞争对手的事实。
在默克尔时期,德国对中国的态度,一直被德国汽车所左右。由于德国汽车制造商在中国生产了大量的汽车,这让它们只能看到当下的商业利益,很容易忽视了其他,从而使得德国和欧盟的对华策略适得其反。
如果汽车公司试图将他们的营业业绩,作为德国和欧洲政策的衡量标尺,那他们就会成为中国对我们的杠杆,我们将被这样的贸易改变。
中国台湾的经济研究机构认为,既然戴姆勒、宝马、大众等德国汽车制造商中国建立了工厂,且销量占全球比重沿着30%往上走,那么它们就应该承担其应有的责任。更容易被忽视的是,德国汽车在中国生产的汽车,中方也是获益的一方,依赖是相互的。德国汽车在很长时间内,因为利益而丧失了原则,他们要敢于对中国说不。
本文经授权转自微信公众号:后视镜里de未来(ID: automotive-car),后视镜里的未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