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是由蒙古人建立的多民族国家。元世祖忽必烈灭宋统一中国后,蒙元统治者在政治上实行高压控制,对汉族知识分子严酷打压,使科举制度中断了长达七十八年之久。
知识分子的社会等级,也被降到比娼妓还要低的地位。同时,蒙元统治者还借助儒学、理学禁锢人们的思想,以巩固其统治。中国文化发展至此时,进入到了大衰退时期。
如此背景下,文人们得不到尊重,苦闷思想普遍存在,这一切使他们的生命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裂变。「学而优则仕」的道路走不通,便追求耳目声色口腹之乐。
△ 《秋林野兴图》·元·倪瓒
文人们或成为「书会才人」,与优伶为伍;或遁入林泉,纵情山水,过着似隐非隐的生活。这形成了元朝文人从愤世、叹世、隐世到玩世的特殊文化心态。
此外,元朝城市经济特别发达,市民化的通俗「曲艺」也随之兴盛。文人们的玩世心态,和市民文化土壤相结合,造成前朝典雅的「词」无法满足大众对于市井直白艺术的需求。
再者,元朝社会各民族交融,语音、词汇与唐宋时期相比,已有许多变化。加之北方各民族音乐传入中原,也使与音乐结合的「词」,在创作格律上有所改变。
△ 《呈马图》·元·佚名·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人物身着民族特色服饰
文人们根据自身和时代的需要,对「词」进行改造,并结合兴盛的「曲艺」艺术,形成了「元曲」这种完全独立、自成一体的文学样式。与此同时,「词」逐渐走向衰落。
「元曲」的繁荣,不但直接导致「词」的没落,而且对「歌谣」也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元朝称得上是「歌谣」独立发展的谷底时期,这是因为「元曲」除了吸收「词」和「曲艺」的精髓之外,也大量借鉴前朝南北方的「歌谣」,使得「歌谣」被加工成「元曲」的一部分。
此外,「元曲」的产生,使文人们都为创造了这种新的体裁而感到欢欣鼓舞,对它充满了热情,市民也乐于接受这种博杂、诙谐、市俗化程度高的形式。
元朝社会各个阶层都对「元曲」趋之若鹜,文人不再作「歌谣」,民众也鲜少创作新的「歌谣」。「歌谣」失去了吸引力,和「词」一样渐渐走向没落。
在元朝,「歌谣」抒情表意的功能虽然被「元曲」稀释,但另一种特质,却依旧发挥着其最原本的作用即反映社会现实。
△ 《宦迹图》·元·佚名·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

元朝「歌谣」最大的特点,便是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主题和分布的规律与元朝历史三个分期自然吻合。
元朝早期,从建国到忽必烈去世,各族人民的反元斗争从未间断,起义此起彼伏,这个时期「歌谣」成为引导舆论的工具。
元朝中期,是执政集团内部矛盾最为尖锐和集中的时期,「歌谣」的内容也主要表现在权力争夺上。此外,元朝中期「歌谣」的主题,也有对「行省」改革的讽刺。
△ 元代帝后像·元·佚名
行政区域划分改革完全是基于分区宰割之私意,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造成经济发展、行政管理上的诸多不便。
元朝末期的「歌谣」,基本都为时政怨谣和起义歌谣,这是人民对于蒙元统治的怨恨情绪长期压抑而终于得以爆发的鲜明写照。
元朝「歌谣」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分布极其不均。多数「歌谣」诞生于江南地区,因为元朝江南百姓社会地位最低,受到的经济压迫最重,由此造成民怨沸腾,起义兵乱迭起。
再加上元末主要反元势力方国珍、张士诚、朱元璋都位于南方,「歌谣」充当起了宣传起义和领袖的作用,因而元朝「歌谣」分布较为集中。总体来说,「歌谣」在元朝的发展很低迷,反之「元曲」是极其兴盛的。
但物极必反,盛极必衰。「元曲」成形的规范和固定的曲谱、宫调、句式,始终无法完全代替自由、没有限制的民间「歌谣」,而且身为主要创作者的文人阶层,也没有办法代表底层百姓的心声。
在社会历经大的变革和动荡之后,「歌谣」又悄悄地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元曲」发展到后期,暴露出「卖弄文采」的弊端。文人们竭力雕琢词句的窠臼,追求典雅工整,又向「诗」「词」的写法靠拢。
失去了原先鲜活灵动的特色,「元曲」逐渐变得曲高和寡,和群众审美情趣脱节,随之很快也走向衰微。
知中ZHICHINA重点书上市
《太喜欢诗词了!》
📚已在天猫、当当、京东正式发售📚
点击下图👇即可入手
撰文|罗兆良
节选自知中ZHICHINA

特集004《民谣啊民谣》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C O N T A C T 
商务合作及投简历请发邮件
☞ 推荐阅读 ☜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
最全诗词入门!我们用一套书打通古今中外诗歌脉络
我们花了两年,为世界众神画像!
世界变局下,我们应该给孩子读什么?

点击👇阅读原文 👇
获取《太喜欢诗词了!给孩子的中外诗歌全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