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中央人民政府以三里河为中心兴建了各大部委的办公地。
由于很多同志是拖家带口入京的,为了解决大家的住房问题,三里河一带修建了若干个机关大院。
这些机关大院后来成为北京“大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三里河的众多大院中,有一个大院历经坎坷却人才辈出,先后走出了多位领导人、21位副总理或国务委员、200多位副部级以上干部。
它便是大名鼎鼎的国家计委大院。
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红塔礼堂又叫计委礼堂,位于北京月坛北街的国家计委大院,梅兰芳等著名艺术家曾在此演出
1949年新政府初创之时,在各部委之上设置了三个“委员会”,分别是政治法律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和文化教育委员会。
其中陈云同志任副总理兼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全面主持国民经济建设工作。
1952年底,中央政府机构迎来了一次巨大的变革。
“五马进京”后,原东北局书记高岗负责组建国家计划委员会,并以中央政府副主席的身份兼任国家计委主席。
国家计委这个概念最初诞生于苏联,之后被许多社会主义国家效仿。
在实施计划经济的国家中,它是制定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行政机构,被视为心脏部门。
像“一五计划”等重要工作,便是由国家计委来主导编制实施的。
苏共,1953》的开篇处介绍了1952年苏共十九大的9人主席团执行局。
其中有一位是萨布罗夫同志,他的职位是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国家计委主席。
老大哥那边常委挂帅的机构,分量可想而知。
毛泽东和陈云在北戴河,1954年。
1952~1954年间,国家计划委员会是一个和政务院平行的机构,有“经济内阁”之称。
当时的国家计委下辖重工业部、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二机械工业部、燃料工业部、建筑工程部、地质部、轻工业部、纺织工业部等多个部委。
实际上掏空了政务院经济管理的职能。
国家计委的一把手是高,二把手是先前主持中南局工作的邓子恢(计委副主席)。
计委委员共有15人,大都是兼任的。
其中既有大家熟悉的陈云、彭德怀、林彪、邓小平等,也有大家不太熟悉的张玺、安子文(少奇同志工委时期的秘书长,时任中组部常务副部长)、马洪(高东北局时期的副秘书长,时任计委秘书长)、薛暮桥(著名经济学家、时任国家统计局局长)等同志。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国人大通过《国务院组织法》。
该法正式把国家计委列为国务院下属机构,由副总理李富春兼任国家计委主任(不再称国家计委主席)。
短暂的“双峰时代”就此结束。
介绍完计委的大背景后,下面开始讲述具体人物的沉沉浮浮。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