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暮凉水
12月15日,赵伟国实控的北京健坤投资集团发表声明:
紫光集团破产重组方案将直接造成734.19亿元(未来价值数千亿元)的国有资产流失,已向中纪委等多部门实名举报!
关于紫光的这场资本博弈,又将再次扑朔迷离。
提到紫光集团,大部分人的印象里可能会浮现,清华校企、紫光华宇输入法、紫光U盘、紫光MP4这些名词。
这些都是紫光早期发展时留下的烙印,但后来的紫光集团在经历了一系列资本运作之后,早已成为了“中国最大综合性集成电路企业”、“全球第三大手机芯片企业”。
当赵伟国带领紫光集团走上“买买买”的扩张之路时,恐怕也想不到,自己费尽心思撬动杠杆,到最后会面临这样的境况。
7月8日,徽商银行以紫光集团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为理由,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申请对紫光集团破产重组。
从背靠清华,到直接破产,紫光集团是如何一步步沦落到现在地步?
1.
故事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说起,彼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很多大学都动起办校企的念头,清华也不落后。
1988年,清华大学成立清华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随后五年,在此基础上,紫光集团应运而生。
紫光这个名字起的时候,也是有深意的。紫,是清华校色,紫光紫光,那就是“清华之光”。
不得不说,背靠清华这颗大树,一开始确实“好乘凉”。
清华的金字招牌,成为其在资本市场游刃有余的重要砝码。
随着清华的校办产业越发红火,紫光也在多个IT细分领域成为头部公司,包括不限于输入法、扫描仪、U盘等。
也是在这个时候,赵伟国和紫光的第一次交集产生了。
1993年,赵伟国其实已经从清华本科电子工程系毕业多年,但因为创业不成功,又回来学校读研。
读研期间,赵伟国进入紫光实习,缘分就此展开。
研究生毕业,赵伟国被分配到紫光集团一个部门当副总。
他在紫光并没有久待,仅仅一年之后,他就跳去刚上市的同方股份,担任通信研究所所长。
赵伟国当时一定想不到,多年以后他会再次回到紫光,并成为紫光的掌舵人。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紫光集团也没有闲着。
1999年,紫光打包旗下扫描仪销售业务、软件业务、环境工程等庞杂业务上市,取名紫光股份。
2001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国务院体改办等部门《关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规范校办企业管理体制试点指导意见》,要求两校积极推进校企改制工作,完成全资企业的公司制改建工作,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高校校办企业改制正式拉开帷幕。
2003年12月,清华紫光迎来了第一次重组。因为清华大学校办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于是成立了清华控股,把清华大学所有的企业都整合了进去。
由此,中国最大的校办企业清华控股诞生了。
与此同时,校企改制,也是私有化演进中试探性的一步。
2004年,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和清华大学同意清华控股进行改制重组,其中就包括赵伟国待着的清华同方。
赵伟国选择了离开,带着100万,去了新疆燃气集团当总经理。
一年后,赵伟国带着赚到的45亿回来了,入主紫光集团之路,自此开启。
2.
2005年,赵伟国成立北京健坤投资集团。同一年,紫光股份又一次发起重组。
首次引入外部投资人首旅集团以及北京旺达网,分别持股18.2%和0.9%。
紫光集团其实是想通过这次改制,在接下来几年的运作下,解除一些对外担保和涉及到的诉讼案件。
此时的紫光集团处境已是江河日下,那些明星产品一一面临被市场淘汰的情况。
因为主要业绩都是靠持股的紫光古汉支撑,而紫光古汉又是一家靠着号称从马王堆汉墓发现的秘方活了几十年的中药饮品企业。
所以一家原本著名的IT公司,竟然混成了主卖保健品的企业。
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了2009年,清华大学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清华控股再次为紫光股份引进新股东。
2009 年 6 月,清华控股宣布引入健坤投资取代首旅集团和旺达集团成为战略股东,同时委任赵伟国担任紫光集团 CEO。
小股东旺达网法人代表当场提出反对,声称清华贱卖国有资产。
旺达网的质疑也不是没有理由。2010年3月,《紫光集团拟增资扩股项目资产评估报告书》显示,紫光集团的净资产账面价值为3541.79万元,净资产评估价值为2.81亿元。
而2008年紫光集团净资产的账面价值为2.24亿元,当年净利润2470.38万元。加上其旗下上市公司股票,紫光集团的总资产在10亿以上,除去4亿多负债,也应该还有6亿。
健坤投资花了1.53 亿人民币的代价就获得了紫光集团 35.29%的股份,成为第二大股东。再加上对紫光集团的借款和其他支出,总共花费在 2.8 亿左右。
对于赵伟国来说,旺达网的反对并不能改变什么,早就生米煮成熟饭的事。
相比于这个,最让赵伟国头疼的可能还是,紫光集团该往哪发展?
这时的紫光集团虽然手里有上市公司紫光股份和紫光古汉以及其他20多家子公司,但经济效益不佳,资产规模约13亿元,净资产只有2亿元,收入只有3亿元。
头三年,外部根本见不到赵伟国的动作。彼时的他一边在忙着梳理紫光当前的既有资产,解决跟紫光古汉其他股东的资金纠纷,一方面也要寻找未来的发展方向。
缓过劲来后,赵伟国开始像中年网瘾大叔一样,看财经网站找项目,用他的话说,“像女人逛街一样”。
逛着逛着,灵感来了。
2012年年秋天的一个晚上,大概12点的时候,赵伟国看到了展讯通信。
那一瞬间,他明白,机会来了。
3.
赵伟国选择了并购这条路。
坦白说,并购这个条路并没有什么新意,无非是找到好项目,以及拉到足够多的钱。
和那些同样是清华电子工程系毕业的同学,前中芯国际董事长江上舟、中芯国际联席 CEO 赵海军、韦尔股份创始人虞仁荣、卓胜微创始人许志翰等人不一样,赵伟国这两样都很擅长。
对于前者,用巴菲特的话来说,是找到一条足够长的雪坡。
彼时的展讯通信在手机基带芯片出货量上已经排到全球第三,而赵伟国认为,“人一生有两件东西是离开不了的,那就是手机和内裤。”
这次收购得益于清华校友的牵线搭桥,赵伟国很快就取得展讯管理层的信任,合作有条不紊地达成。
而对于后者,锐迪科收购案例则更是彰显赵伟国的钞能力。
2013年双十一,国内三大芯片设计制造商之一锐迪科发布公告,紫光集团将以18.5美元/股,总价约9.1亿美元收购锐迪科。
而就在6天前,另一个想要收购锐迪科的浦东科投,报价15.5美元/股。
这次收购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插曲。
彼时收购美股上市公司是需要拿到一个国家发改委的批复,叫《境外收购或竞标项目报告确认函》,坊间也叫“小路条”。
浦东科投是拿到了,但紫光并没有拿到,还直接跟锐迪科签了收购协议。
2013年11月22日,国家发改委直接就这个行为发函清华大学,称其违规,并点名其融资渠道。函件还抄送,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市发改委、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
在所有人都觉得紫光集团要骑虎难下的时候,2013年12月2日,国务院发布《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13年本)》。
里面指出,以后无论国企还是民企,只要不涉及敏感领域和地区,10亿美元以下的境外投资不需要送发改委各级部门核准。
也就是说,紫光收购锐迪科,不再需要国家发改委审核。
巧合,绝对是巧合。
反正,这两笔交易,给赵伟国和紫光集团带来了极大的声誉,不管是清华大学高层,还是投资市场各机构,甚至是政府层面,都乐见其在半导体行业做大做强。
赵伟国也不负众望,很快就整合了展讯和锐迪科,取名北京展锐。荣耀平价机,就是用的展锐的芯片。
2014年9月26日,英特尔花90亿人民币,拿下北京展锐20%的股权。不到一年时间,展讯、锐迪科整体估值达到75亿美元,与赵伟国收购时相比,溢价279%。
次年,国家大基金向北京展锐投资100亿,国家开发银行业宣布提供200亿授信。
赵伟国还放下豪言:“展讯可以不赚钱,联发科能不赚钱吗?因为我的资本比他强大,我每年可以赔钱,我可以一直赔,联发科会赔掉更多钱,他慢慢就受不了。”
4.
2015年的冬天,中国台湾半导体界的领军人物聚餐,讨论怎样应对大陆“红色产业链”入侵,而其中的焦点人物正是赵伟国。
也难怪台湾地区半导体界会紧张,赵伟国此前曾扬言要入股芯片代工巨头台积电,还要买下手机芯片厂商联发科。
而且不止是动动嘴皮子,2015年下半年,赵伟国屡屡出手,拿下台湾地区第二、第三、第四大芯片封测厂。
台湾地区半导体界的风云动荡,只是紫光这一年并购路上的冰山一角。
在这短短一年时间里。赵伟国坐镇北京,西进美国,南入台湾省,接二连三地并购、入股,稳准狠,出人意料。
2015年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上,赵伟国宣布,截至2015年年底,紫光集团的资产规模约为1000亿元,合并净资产约为350亿元,收入约为500亿元,税后总利润约为40亿元;2016年预计紫光集团资产规模达到2000亿元,收入800亿-1000亿元,税后总利润达到100亿元,旗下四家上市公司总市值将达到4000亿-5000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这一年紫光参与的资本运作不下十起:
2015 年 2 月,10 亿人民币参与 TCL 集团定增,成为第三大股东;
2015 年 5 月,25 亿美元从惠普手中收购华三通信 51%的股份;
2015 年 7 月,1 亿美元投资移动操作系统的创业公司 Acadine;
2015 年 7 月,230 亿美元收购美国存储巨头美光(失败);
2015 年 9 月,参与世纪互联私有化(失败),与世纪互联成立合资公司;
2015 年 9 月,38 亿美元收购美国西部数据;
2015 年 10 月,6 亿美元收购台湾力成约 25%的股份;
2015 年 10 月,111.33 亿元收购台湾矽品 25%股份;
2015 年 11 月,参与同方国芯 800 亿元(终止);
2015 年 12 月,23.94 亿元收购台湾南茂科技 25%的股权。
其中在美国收购是因为当局阻挠,未能成行。
而赵伟国对台积电和联发科的言论也惹怒了时任台积电的董事长张忠谋。
张忠谋回应:“不是你今天用钱就可以买的。”
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则喷赵伟国“是个炒股的投机者”。
赵伟国给业界带来的冲击,由此可见一斑。
但“买买买”是很爽,还是那个问题,钱从哪来?
5.
芯片行业是个长周期、高投入、高风险行业,不管是自研还是并购。
尽管赵伟国把各种并购行为解释为渡河,“兵法上说,半渡而击之,对手直接在河里就能把你打下去”。
只有直接把河对岸的桥头堡买下来,“渡河之后再加大研发投入”才是取胜之道。
这依然掩盖不了紫光集团捉襟见肘的现金流,债券市场违约不断,光2020年一年内短期债务就超过800亿元。
而总负债一样逐年高涨,从2017年末的1292亿元,增至2019年末的2187亿元。
赵伟国也不是没有想办法。
2017年,紫光发起设立中青人寿保险,希望用一保险公司的现金流来撑过去,但保监会并没有通过。
随后紫光又在次年参与诚泰财险的定向增发,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同时,诚泰财险以1亿元投资紫光债券“18紫光04”(现在已经违约)。
2020年,诚泰财险花了44.12亿元买下幸福人寿30%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随后,幸福人寿宣布出资15亿认购“大家资产-琼琚系列专项产品(第五期)”,这个产品就是用来买紫光股份5.46%的股权。
纵使如此,紫光依旧无力回天。一是,随着“保险姓保”的高压监管,企图利用财险机构套取企业发展资本的“浑水摸鱼时代”已然过去;二是,“短钱长投”注定就要不断找新填旧,而最大的背书都开始变化,又上哪去找新钱。
2017年,中央巡视组对清华大学党委进行专项巡视,指出清华大学对校属企业的领导、规范和监管有所忽视和放松。
随后清华大学开始新一轮校企改革,对校属企业全面清查,清华控股开始筹划转让紫光的股权。
赵伟国希望有国资接手,但先后谈判的苏州国资和海南联资都相继终止。其后深圳国资在进行到尽职调查阶段,也退出合作。
到2020年紫光引入重庆两江产业集团,但还没开始尽职调查,紫光的债券就宣布违约。
其实,在17年之后,紫光股权整改一直悬而未决,就已经让市场对紫光的多只债券失去信心,多次经历大跌。
随着2020年2月,北大校企方正宣布进入破产重组,更是给紫光送上一计重击,市场彻底对紫光失去信心。
没钱只能发债,发债又还不上钱,由此陷入死循环。
赵伟国一直觉得,如果没有高校产业改革、没有北大方正出事、没有疫情这三件事情,或者说上述任何一件事情少发生一件,可能紫光就挺过来了。
6.
其实在紫光债券违约之前,中央工作组就已经进驻集团。
是赵伟国主动“预警”的,他知道撑不下去了,但他并不觉得紫光会破产重组,只觉得出让一些紫光控股权,危机应该就能化解。
但显然事情的发展并没有按照赵伟国预期进行下去,工作组人士觉得紫光危机最先要处理的,就是赵伟国的去留以及提升公司治理水平,“不仅仅是钱的问题。”
到2021年2月,花旗银行起诉紫光债券违约,要求执行拖欠的2亿美元及相关利息。
自此,对于紫光破产重组,只能走市场化、法治化道路来化解债务,各方开始达成共识。
好在紫光虽然债务缠身,但旗下那些当年买来的企业却还是很值钱的,用赵伟国自己的话来形容就是“下属企业经营都很正常,等于我借了一屁股债买了一些企业,然后儿子们过得很好,爹欠了一屁股债。”
各方资本还是愿意出钱接盘那些下属企业的,像美的集团、碧桂园创投、海康威视都提出了报价和方案。
一番角逐,决赛圈剩下七家:代表广东国资委的广东恒健、代表了北京国资的北京电控、代表无锡国资的无锡产业发展集团、阿里和浙江国资组成的联合体、国资背景的智路建广联合体以及中途插队的上海国资,和央企中国电子。
12月10日,紫光集团发布公告,确定智路建广联合体为战略投资人,并给出三只债务清偿方案,表示“如果一切顺利,有望实现95%到100%的高质量清偿”。
至于智路建广是谁,这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赵伟国在消息公布之后,反手又搞了个大新闻。
他直接实名举报,紫光集团重整涉嫌国资流失。
举报信很长,但大概意思就是说这次重组就卖了600亿,卖便宜了,会造成734.19亿(未来价值数千亿元)的国有资产流失,这些钱都将流进智路大股东李滨的口袋里。
在举报当天下午,赵伟国就接受了媒体的独家采访,在那个采访里,赵伟国表示:
最大感觉像是,“请了一个帮忙来屋里打扫卫生的,结果后来改成打劫了。这就是个赤裸裸的打劫方案。”
也难怪赵伟国心里有气,“目前我董事长的权利被剥夺,日常的经营管理也不让参与了,只能变成地下工作者。”
对于资产评估里,提到紫光集团资不抵债,赵伟国也不认同。他觉得价值2000多亿的资产,对应1300亿的债务,凭什么叫资不抵债。
但其中纠葛,外人是很难理清了。或许12月29日上午,法院召开的第二次债权人会议暨出资人会议上,一切会有个定论。
但赵伟国有句话说得挺在理的:“做企业成功了怎么说都是对的,出了问题怎么做都是错的,任何东西都要辩证来看。”
参考资料:
《赵伟国的炼金术》  财新周刊
《独家 | 赵伟国怒斥紫光重整:赤裸裸的打劫,一开始就有阴谋》 AI财经社
《重整紫光》财新周刊
《千亿紫光国微的前世今生》 财经无忌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