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 JQ & 小湖

  前     言  
作为教育者,我们在倡导身心完整的全人教育,我们希望从一出走出去的学生都是身心完整,创造价值的个体。
那么作为老师我们也在努力活成我们期待的样子。不仅是课堂,组织协作中也充满身心完整的挑战,当我追求“身心完整”的时候影响到团队其他伙伴的时候,我们要怎么选择?
当我还无法确认团队的信任度是否足够的时候,我是否要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当我觉得自己的工作压力很大得不到支持的时候,我该如何传递出这个信息?
当我不认同其他同事的想法的时候,我要如何进行身心完整地表达?
这些日常的协作,时刻在拷问我们,为什么选择青色,我们到底如何实现理想的协作和理想的教育?
上篇中,JQ来了一次即兴罢工。我们已经从JQ和小湖各自的视角了解到了这次罢工的来龙去脉。
那么,这次罢工,给JQ、小湖,乃至整个团队,带来了什么余波?

 情绪上的波澜——小湖视角>>  

在和JQ沟通结束后,我参加了团队中午临时召开的一个张力解决会
张力解决会是团队中遇到一些现实情况和期待不符的情况时,大家通过开诚布公地对话来尝试看见彼此,推进下一步行动的会议。
因为招生工作组的伙伴感受到平时工作中没有来自其他伙伴的支持,心理上感受到非常孤单,压抑,而这种情绪一直伴随着招生工作。
大家在会议上的诚实表达,直接坦露自己的情绪,也让我产生了很多情绪上的波澜。这个时候理性让位,我可以真的从情绪层面和我的伙伴们在一起,感受那些人人都会有的真实的孤独失望沮丧。
会议中大家并没有迅速进入方案和下一步行动,而是让这种情绪在场域中流淌。而这种情绪一直蔓延到会议结束后很长时间,我在内心感慨真的很难再遇到这样一个团队了,大家可以主动表达真实的情绪,不只用脑工作,更带着心去投入。
之前待的团队大部分都是绩效为王,其实只要把工作做完,没有人会关心你怎么完成的,高不高兴,过的好不好,你更不可能带着情绪去工作,那会被认为是不专业。
大家用社会化的礼貌维系着关系,少了摩擦,多了背后的议论;
少了张力,多了工作中的倦怠。
最后的选择就是要么待着,要么离开。
但在一出我们这些表达背后其实都是在找第三条路,看看有没有更加好的方式,让自己好,大家也好。对我来说一出不只是工作的地方,更是人心安放的地方。
而当JQ罢工后,伙伴们陆续给他发来的关心让我作为一个旁观者心中涌出一阵阵暖意,我不禁想到只要我们可以更多地把视角转换到人,更关注人本身,而不是生硬的规则,既定的流程,虚无的目标,那么很多事情都可以解决!
就像最近看到的很喜欢的一段话:
“其实我们的基本需求从来不会变化——被看见的需求,被欣赏的需求,对归属感的需求,对附近性和关怀的需求,对一点点爱的需求,这些需求,只能通过人类关系中的慢才能获得”。
人本身都很复杂,更何况我们在做的就是完整的人的工作,首先面对的就是自己和身边的伙伴,内在的张力,和身边的人的张力。
我们每天都在面对新的问题,新的情绪,没有不变的流程和规则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些问题,反而对人本身的关注,对教育最根本的信念和爱,会成为我们的最有力的支撑。
今天JQ说了一句,在一出工作的人,未来婚姻一定很幸福,因为我们每天都在锻炼自己处理关系和差异的能力,这是重要却又被忽视的能力。

 情绪上的波澜——JQ视角>>  

看到张力过后,同事给我的回应,觉得心里暖流涌动,我们做的事真的很难很难,我们可能会让自己伤心,也可能不小心伤到别人。
❖来自J同事的关心
但我们团队很了不起,当看到S同事给我的信息,突然眼眶有点湿润,内心想到:这个人会“戳”你多痛就会给你多暖的拥抱(大概意思如此,在此只想表达S对我们每一个人的爱都是特别真挚,我特别感谢S这种爱,他没给我什么痛,但每一次给到我的爱又是那么戳中我)
而我们需要的好像就是这样一次次的看见,帮一把和同在。
同理,孩子们需要的是什么?正如我们思考,在彼此的协作中我们需要的是什么呢?
要的不过是爱和关心,是归属和身份认同感,人都是这样的。这就是我们热爱的事业或者说我们一心想要做和正在做的事情。
最后,想感谢团队,以及向团队表达我的爱:
“一次自我罢工,也是为了更好的回归!这学季我的工作内容没那么满,有需要随时找我,我希望自己可以是团队强大的后盾,前盾,中盾~就像大家平时在团队中一样!爱你们😁 对了,如果对我有什么不满也告诉我,帮我看见自己。其实想说,想打我就向我开炮吧!”

 写给读者: 

重新梳理这个故事时,我又翻阅了《重塑组织》,因为我想试着在故事中提炼一个魂,更好地向大家介绍这个正朝着青色组织方向进军的组织。
过程中我有一个发现,对于青色,我们虽然共读了《重塑组织》,但仍旧有一些朦胧的疑问在胸口堵塞,在脑海中盘旋:我们还要历经多少劫难才能取到《重塑组织》这真经?
我曾有一个想法,虽然我们这些人在一出奋力向青色奔去,可我们有些人好像在自己的生活圈子中又回归到红橙绿的状态,实践和想法有时候会错位,而这些都是我们在探索中面临的现状。
青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理想的教育也没有成功的先例,未来在远处,探索的先锋们不断攀登现实的高峰,在一次次血泪和跌倒中反思,再重整旗鼓。
偶尔的停顿,偶尔的迷茫,偶尔的怀疑,偶尔的失望,就是每一个真实的人生,也是一出这个真实的朝着青色迈进的组织的常态。
但我们是否允许这样的状态存在?
是否允许不一定有结果的追寻,是否允许不一定优秀的人生,是否允许不一定成功的孩子,是否允许不论成败不问高下的人生。
而当我们有了自己坚定的答案,我们就已经走在了实践青色的路上。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