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纸化学习,也许是新世纪教育领域的最热趋势。
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声音转文字的录音笔,信息科技在教育领域刮起一阵旋风,鼓足火力推赶着加速行军的现代人。
很难想象,有人会在幽深的书院里,一笔一划地描摹,认真把每个方块字书写得漂亮。
中国基金会资助全国各地的乡村教育志愿者,扎根中国乡村近10年在农村义务资助兴办公益书院。孩子们在这里学书法、打太极、练古琴,传承并实践着最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
创始人的名字并不陌生——已经告别演艺圈的前演员李亚鹏。
10年前,李亚鹏有了个念头,要做传统文化的挑水入户者;
10年后,从他创办的书院走出的孩子有的已经上了大学。
那个凭空产生的念头一步步从想象变成现实,他也见证了书院中国项目开花结果。
网易文创·如是生活最新纪录片《村里的书院》,这一次,我们讲述乡村的公益书院里,正发生的故事。
1
老祖宗的书院,过时了吗?
李亚鹏告诉我们,2000年拍完《笑傲江湖》后,他感受到一阵作为演员的茫然。有一回参加活动,他听着台下观众的欢呼声,却发现自己很难享受这种成就感。
从那时起,李亚鹏决定半退圈,每年只接一部戏,最多耗时3个月。剩下的时间里,他要静下来,悉心寻找人生的方向。
于是在2012年,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成立了。
这个想法的由头,李亚鹏说不清,它就像一个灵感一样,迸发于一瞬间。
但有一些联系他是可以说清的——比如,受家庭氛围熏陶,他是个40年的老围棋爱好者。
比如,年轻时他参观过岳麓书院、太湖书院,心生向往,成名后还特意拜访过多位文化大家求教。
再比如,他不管多忙,每年也要按时回家乡来一趟祭祖之旅,途中再三诘问内心,人生如何变得有价值。
也许这个念头,已经在心中埋藏很久了。
他办民间公益书院的初心很简单——书院文化延续上千年,遍布中国,担当着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职责。
早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私学就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五代十国战乱时期,官方办学遭到破坏,民间兴起了私人讲学机构。
在唐朝书院正式出现,之后宋代大儒将其推动成为一种教育制度,真正造福于民。
作为一个村民们文化生活平台,乡村书院是为普及大众教育而生的。遗憾的是,在光绪变法时被废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退出了人们的生活。
普及乡村公益教育项目,传统书院是最好的原子单位。
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毕晓倩解释,乡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时至今日,很多老祖宗的文化习惯依然保留在乡村之中。
而在高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教育条件依然远不及城市。
让书院在广阔的中国农村大地上复兴,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恰能填补乡村人们对教育的精神需求。
抱持着这样的原初动力,李亚鹏在昌平村的普通农家小院子,试验性地建立了第一所农村公益书院——白虎涧乡村公益书院。
“什么是书院?一个公益图书馆?”这是这个名词带给当地人最直观的感受。
兴建初期,质疑声不绝于耳。但如今回看他的选择,这条路并没有走错。
7年来,白虎涧乡村公益书院共举办公益课程近2000课时,共有1万3千多孩童接受了兴趣启蒙,辐射到周边10多个村庄。
有位已经上了北京某高校设计专业的同学说,在书院所受到的传统文化教育及熏陶,让她的设计风格更有底蕴和灵气;有孩子因为在书院第一次听到古琴的声音就深深着迷,从此爱上习琴;还有老人不再跳广场舞而改练太极——书院的存在无声无息地改变着村里人们的生活。
2
书院的内涵,不止是学校
李长城是陪伴白虎涧书院最久的一位老师,他教书法,从隶书拓展到楷书。
白虎涧书院的7年时间里,每周都会有20多个孩子会光顾他的书法课,小到4岁,大到上初中,他会要求孩子们每天至少学习半小时以上的书法。
严格来说,李长城也是一位“半路出家”的书法老师。
过去,他最爱喝酒、打牌,但在他开始自学篆刻和书法后,随即放弃了那些玩闹的旧习。
在他看来,学习书法对人最大的意义在于培养心性——静下心来,专注地完成一件事。
在书院里教课,李长城却并不自称“老师”。他始终觉得,作为老师自己还不够资格,更不够严格。在孩子们眼里,他更像一个亲切的辅导书法的老先生。
书院的教学时间总在孩子们放学后的闲暇时光,教学内容包罗万象,书法、太极、古琴……这里就像免费的传统技艺兴趣课堂,但它的内核却和多数补习班大相径庭。“乡村公益书院的教育内容主要围绕素质教育和美育教育展开,这也是与传统书院所提倡的“为己之学”是一致的。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毕晓倩这样介绍。
乡村书院不求速成,不为教给孩子们更多值得炫耀的技能——它更像一个心灵庇护所,在教书前,先育人。
学生常浩楠说,书院带给他的感触和学校不同,书院的教学安排没那么严格,但会引导他们在乐趣中学习。
常浩楠从小就是顽皮的孩子,爱动、爱交头接耳,课堂上最不好管。但学习书法后,自己没那么急躁了,书院带给他最直观的变化是心性上的沉淀。
这也是李长城最希望看到的,比起让孩子们把汉字写得多完美,他在乎的是学习书法的过程,能让他们把心安静下来,磨炼毅力。
改变一点点渗透进了乡村孩子们的生活中。见识到这一切,家长们也乐于把孩子送到书院度过闲暇时光。比起让他们自己玩手机,书院显然更让人有安全感。
成长期的孩子们需要一个正确的引导者,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精神上的正向改变是自然发生的。
更让人欣喜的是,这四四方方的小书院在传播文化教育的同时,也在凝聚人心。
一段时间后,李亚鹏发现,即使规定的课程内容已经上完,孩子们也时常愿意来书院里共同学习,自行“加课”。
如果在市里办一个书院,来自北京各地的孩子们每周末才能见一次面。但乡村书院是真正长在村子里的,它和村民的距离更近,这也使得书院和乡村家庭间的粘性更大。 
这种影响呈水波式扩散到了整个村落。
现在,书院每年举办的围棋比赛开始有家长们参加,几位妈妈在孩子的引导下培养出了读书的兴趣,家长和孩子之间形成了融合与共学的氛围。
这让李亚鹏看到,书院不仅仅是承担了教学功能的机构,它成了一个集体生活和学习的文化体验场。
乡村公益书院的创办,有着超乎他想象的价值。
在书院7周年活动时,一个孩子身穿汉服来了现场,虽然课程中并没有这种要求。
第一眼看去,李亚鹏觉得心里“咯噔”一下,有些小诧异。
但在书院的氛围中,他细细打量了一下,又觉得这孩子的精神状态,和汉服的韵味达成了一种奇妙的和谐。
“书院不是追求形,而是取其精神。”李亚鹏说。不管是服装,亦或琴棋书画这类技能,都是外在的“形”。
只有内心真正接纳并理解传统文化,做到“形神合一”,才能百分百展现出服装所传达的风骨意气。
传统文化教育并不是刻板地把形式授给下一代,而是从这些外化的技艺中汲取传统文化精神,包括和谐、礼法、仁义礼智信等等。
乡村中的一间间书院,正在渐渐从下一代身上找回那些传统文化中的亮光。
3
在乡村,让书院精神遍地开花
国内很少有专门从事传统文化传播与传承的公益基金会。很多人会疑惑:
21世纪,复兴传统书院教育到底有什么意义?
这个问题的答案,基金会项目的参与者都能达成共识——书院中国基金会推广的传统文化教育可概括成素质教育和美育。
书院教育是“传统不复古”的,它是一个先进价值观的传播平台。再者,比起技艺,书院更加重视传统文化中的品德和心性教育。
精打细算、分秒必争,追求高效率、高产出的当下,人们对每一份时间和精力都必须精心安排,唯恐落于人后。焦虑紧张的年轻人仿佛生活在夹层中,找不到精神寄托。
其实,他们就站在宝藏堆上而不自知。
在李亚鹏看来,这种迷失感的解药,也许就植根于流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
东方古典文化的符号是包容和谐、淡泊明志,优雅闲适的生活状态。这种心灵的力量,在民族传统中从来不稀缺。
推广传统文化的意义也正在于此,这项公益事业不是唯目的论、唯结果导向的,它解决的问题关乎人心、人性、人情。
目前,书院中国基金会明确了对资助项目的评选标准——关注民间,相信青年,推动创新和回归生活。
也在探索更多模式,在百度百科上查询“书院中国”,会发现基金会近十年来陆续开展了校园书院、社区书院, 非遗传承人资助等项目,也举办了书院论坛、中国生活艺术展、民艺生活展等大型文化推广活动,用不同方式延续着传统文化的火种。
河北易县的听松书院就是受资助的书院之一。创办人梅静曾是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的高材生从小,她就希望家乡有一座公共图书馆,十多年后,她在家乡搭建了一处新的和谐自洽的公共文化空间
李亚鹏说,白虎涧书院是他种下的第一颗种子,在7年的时间里,它已经生根发芽,长成了参天大树。从初步接触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寻根溯源。
这条路还有很长,但相信,同行者会越来越多。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
小妹也有自己的视频号啦!
每天两分钟
和你分享那些打动人心的人和故事
👇👇👇
记得点击上方视频头像
❤️ 进入主页关注我的视频号哦❤️ 
网易文创签约中国冰雪,成为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中国冰雪文创合作伙伴,更多项目欢迎咨询。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