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打破人才在城乡之间、体制内外的身份限制,支持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离退休干部保留身份待遇,到农村创业或从事专业技术、公共管理、社会服务等工作,并为“土专家”“田秀才”等乡村本土人才提供成长空间和上升通道。
2021年第21期《中国发展观察》杂志,刊发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马建堂的署名文章《在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文章表示,在新征程中,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一是努力拓展乡村产业发展边界。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尤其要提高乡村产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乡村的传统功能是为全社会提供农产品,未来无论社会如何发展进步,乡村的这一功能都无可替代,但需要以新路径、新形态发挥好这一功能。
二是兼顾当前和长远有效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是改变乡村整体面貌的重大部署,等不得但也急不得。等不得,因为乡村各项建设明显滞后于城市,需要加快建设步伐;急不得,因为各地农村情况千差万别,无论是农民达成共识还是筹集建设资金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乡村演变本身也需要较长过程。关键是要兼顾好当前和长远。
从当前看,应根据现有的村落布局和村庄人口,抓好厕所改造、垃圾和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整治,以及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完善, 让农民当下就有获得感。
从长远看,应准确把握乡村演变规律,提高乡村建设的前瞻性。应该看到,村庄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落脚点,是乡村振兴的载体,但随着乡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以前为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而形成的村庄布局,会逐步面临新的问题,如农村人口空心化,一些村庄常住人口大幅减少,留下的多是老年人;农村土地利用空心化,一些村庄中大量房屋无人居住,有些年久失修就垮塌成废墟;农村公共资源闲置化,越来越多的学生到县城上学,农村学校在校学生越来越少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逐步调整优化现有村落布局。
应科学编制县域内城、镇、村体系规划,强化县城综合服务中心和乡镇区域服务中心的功能作用,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居环境吸引乡村人口和产业向中心村、集镇和县城周边集聚。
村落布局优化调整应因村制宜,对人口净流出较多、但又需要长期保留的村庄,应着重调整优化内部空间,将长期闲置的宅基地复垦复绿,盘活闲置资源,改善村容村貌,提高留守村民的生活品质;对人口空心化严重、趋于消失的村庄,可适当撤并搬迁,逐步实现相对集中居住;对产业集聚、人口流入的村庄和集镇,应适度超前规划,加大建设投入,提升人口和经济承载力。
村庄布局调整要同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当地就业容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承载能力相适应。
总之,要保持足够的历史耐心,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为维护社会公平、传承历史文化、保护生态环境留出足够的空间。
三是注重优化乡村人口结构。
当前,我国仍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乡村人口流动和村庄演变分化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乡村人口总量和占比仍将继续下降。这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也是提高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和劳动生产率、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前提。
需要注意的是,当前离开农村的人口主要是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的农村青壮年,而留守在农村的大多是老年人和一些身体素质较弱、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人群。
应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吸引更多农村大学生、退伍军人和在外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创新创业,从中培养起一批经营现代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从事新产业新业态的新农人、能够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的新型经营主体与服务主体。
应打破人才在城乡之间、体制内外的身份限制,支持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离退休干部保留身份待遇,到农村创业或从事专业技术、公共管理、社会服务等工作,并为“土专家”“田秀才”等乡村本土人才提供成长空间和上升通道。
应逐步扩大农村集体产权结构的开放性,让愿意来乡村创新创业的各类人才和追求田园生活的城市居民能够进得来、住得下、有发展空间。
四是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
新发展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全面”既包括城市现代化,也包括乡村现代化,既包括农业现代化,也包括农村现代化。
下一步,应深化对新发展阶段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内涵特征、目标任务的认识,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做到一体设计、一并推进。
五是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促进共同富裕,农民农村是短板弱项。目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依然明显。在新发展阶段,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要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一乡村振兴的总方针,不断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要素资源等价交换,逐步消除农民进城与市民下乡的门槛,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 END --
编辑:纪海涛 / 审稿:王运宝

转载请注明来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