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糖炒山楂
两匹驰骋的骏马,两个不同的少年,当哥哥送弟弟上学的故事,发生在川藏高原,会有何不同?一路的际遇,两个人的选择,一块石头一部手机,坚守与改变。
还是最原生态的影像语言,还是文明交融的现实议题,还是熟悉的“弱剧情强意境”,线下展映的两天,德格娜的文艺短片《两匹骏马》,却意外拿下了线下观影人数第三、口碑排名第一的成绩。短片最终得分高达96.3分。
正在腾讯视频热播的《导演请指教》,拉开了第三阶段的大幕:导演们携作品走上院线,直面观众。至此,这档将镜头瞄准幕后创作的真人秀,展开了电影工业化的最后一环:与市场对话。
作为类型题材的先行者,《导演请指教》一路走来的掌声与争议不必多言,如今随着节目进入后半程,站在长线发展的视角下我们也更能够窥见不一样的深刻。
其一,导演是影视产业链的核心,以此为切口旨在洞察整个行业生态。从剧本创作、演员选择、拍摄剪辑的内容创作,到制片人入局下的投资、植入等商业考量,再到如今路演宣传、登上院线的直面大众,影视生态的闭环在这里彻底被打通。
其二,在这个体系下努力“求生存”的新人导演们,也在暴风成长。德格娜、王文也们的叙事结构、影片质感、演员适配频频受到肯定。——当然这背后,是以综艺逻辑为新人导演架构起一座快速走向大众市场的桥梁,让他们被看见、被喜爱。
同样的以市场底层逻辑来剖开众声喧哗,观众的关注热潮也印证了这档节目的“综艺之道”。节目开播至今,在灯塔、骨朵、蓝鹰、猫眼、艺恩行业榜单共拿下83个热度日冠,其中,在骨朵平台收获28次热度日冠,13次播放量日冠,腾讯视频累计播放量达到10.6亿,微博上#导演请指教#阅读量达到18.6亿。
导演群体与综艺表达的碰撞,在《导演请指教》中有了具象而完整的展现,而作为折射行业真实和导演成长的棱镜,它带给了电影行业哪些可行性思考呢?
路演、上座率、口碑,
走向院线的导演综艺更好看了?
当亲情、爱情、悬疑、科幻等各类题材短片同期碰撞,观众会为谁买单呢?演员、导演技法、现实寓意,哪些因素又将影响市场走向?当口碑、上座率、路演、甚至是逆袭黑马的路径都被纳入综艺叙事,《导演请指教》的故事更好看了。
这是一次对电影工业化流程的完整展现。第三阶段伊始,节目就跳出了综艺逻辑,转而以市场逻辑进行推进:没有创作主题限定,导演们可以自主把控方向,而最终的诉求其实就是制片人郝蕾所说的“好看最重要”。对于充满电影理想但市场经验欠缺的新导演来讲,考验是全方位的。
题材类型、剧本创作是第一步。德格娜继续深耕民族表达,钱宁黄以IP改编持续加码软科幻题材,可能这些题材略有观众门槛,但却与他们的创作风格高度适配;另一方面,王文也、包贝尔等不约而同瞄准爱情、亲情等普世情感,那创新表达便是破题之道。而这亦是影视行业的创作缩影。
工业化流程的第二步:定投资标准、选择演员。对丁真的好奇,真切成为一部分人走向《两匹骏马》影厅的关键;孙千和翟子路的CP感,成就了王文也的《初恋》。当观众对新人导演缺少最基本的认知和信任时,具有市场号召力的演员显然成了最有力的翘板,这亦是市场多次验证的“客观真理”。
随后便是拍摄剪辑、送审上映。虽然只是一个小短片,但德格娜再次踏上了实地考察之旅,王文也的创作中融入了陈祉希的亲身经历,这些恰恰构成了影片质感的关键。而这些也是电影行业真实创作业态的缩影。
电影宣发的呈现,更像是某一场重要档期的“内卷大战”:各种主题海报、预告片轰炸市场;短视频对线上观影的有效转化,也让其成为宣发主阵地。“内卷”一度延展到线下路演,艺人的号召力、影片周边等都被提上日程。在贺岁、春节即将到来的当下,节目里宣发大战显然率先带观众感受了这种“行业真实”。
接收来自市场的反馈,是最后的一环。在这里,上座率、口碑、观影人数等都被关注,最典型的应该是针对市场频频出现的诸如《扬名立万》这样的口碑黑马逆袭情况,节目同样设置了对应赛制:拿下线下展映口碑第一名的德格娜《两匹骏马》将获得加映一场的权利。虽然展映较短,但也在尽可能还原行业真实突围。
没有所谓的复刻真实,走进院线、将大众艺术交给大众评价,不仅让新人导演直面未经修饰的市场真实,在实践探索中为之后的创作指明方向,电影工业化流程的强科普也揭开了电影行业的真实面纱。可能短片和电影的完整度仍然有所不同,但《导演请指教》已然面向大众市场打开了电影工业化流程的窗口。
新导演暴风成长记
德格娜的第一部短片《回到伯勒根河》引发了很多争议,没有“先进的电影技术”,也没有强烈冲突的情节,这更像是一个流淌在生活里的片段,有人在其中沉浸自然有人觉得乏味。到《巴德玛》时,她几乎收获了一致的肯定,严苛如李诚儒同样给出了“不平凡”的肯定。
如今的《两匹骏马》,线下展映的口碑、热度兼具,公映现场好评如潮。德格娜真正打通了民族题材影视化的任督二脉,实地采风的创作习惯、淳朴自然的影像语言、愈发纯熟的导演手法,还是弱故事、强意境的表达,却一次比一次更加牵动人心。她正在成长为一个强风格化、同时又兼具市场化表达的新人导演。
《导演请指教》行至后半段,制片人、专业鉴影组频繁用到的一个词,便是“成长”。这种成长不是对绝对力量的“趋同”,而是竞技赛制和多元评价体系下碰撞出来的对电影创作的思考。
相比《三十而已》,王一淳在《音乐之声》所显露的故事性、镜头语言、和演员表演都更成熟了。钱宁黄的成长,不仅是“社恐”本人面对镜头逐渐清晰的表达,也是《观察者》更成熟更好的叙事结构;包贝尔的成长是《不准笑》中对演员表演的把控力、对喜剧创作的取舍之道、对优质喜剧内容的追求。
当然,导演的成长之路不是既定的,而是需要不断的试错与调整,需要更多的包容空间。以《爱情》一鸣惊人的曾赠,第二次《明月的花园》关于自身经历的讲述不算成功,但对于她来讲这更是一次实验,是个人风格化和题材创作上的探索。这一次她将挑战的是恐怖题材。
透过来自制片人、鉴影组的声音,节目同样在探讨许多导演成长的深刻问题。以王文也的《初恋》为例,虽然可乐打嗝的情节被津津乐道,但同样有人在思考:是否她的个人特色正在消失,比如之前的马卡龙色调空间;年轻导演是否该被情节剧所限制等。
成长是一个复杂的命题,新导演尤是如此。透过这幅新导演成长素描,我们同样能够看到美好:曾赠有着“为我们心中的电影而战”的愿景;钱宁黄在接到“复活甲”时,喜悦显而易见;梁龙建议陈祉希把机会留给更年轻的王文也。
从搭建一个平台让导演被更多人看见,到强赛制、多元对话场下所有人都在暴风成长,某种程度来讲,《导演请指教》之于行业最重要的成就已经达成。王一淳、曾赠、钱宁黄……这些名字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道。
还原影视业态全行业链,
《导演请指教》的综艺之道
德格娜学会兼顾市场诉求,韩雪、曾赠多次尝试个人故事遭遇质疑,梁龙、蔡康永的作品被中途叫停……“感动与自我感动”的犀利背后,节目其实在频频在抛出一个共同问题:电影到底是拍给谁看的?导演之于市场是怎样的存在?
当导演扶持这个话题跳出综艺语境,真实回归电影链路,《导演请指教》其实已经抛出了自己的解题思路。而某种程度来讲,观众其实和导演的视角是统一的,影视业态全行业链的还原和导演的成长是同频共振的。
一方面,强赛制的内核是循序渐进的艺术。第一阶段,导演和演员之间的彼此碰撞,核心指向是成就好内容;第二阶段,和制片人对话,是创作开始融入市场考量,制片人的加入不仅是协调资金分配,更是帮助导演平衡创作与市场的关系;第三阶段,把大众艺术交还给大众市场,揭开了电影工业化流程的面纱,新导演们开始经历从创作到市场反馈的全过程。
递进式赛制推进背后,新人导演想要真正成为一名“好导演”,所需要具备的特质、所要面对的挑战都被展露出来。至此,导演与市场的关系也真正被回答,这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下,每个人感悟到的亦有所不同。
另一方面,多元真实的评价体系贯穿始终,而喧哗热闹背后,是一次对导演和电影行业的全面讨论。大到叙事结构、导演技法、艺术商业,小到一个镜头的切转、细小情节的合理性,都在这里被聚焦,每个人都没有对错,这是艺术本身所带来的“百家争鸣”。
不过,相比前期专业鉴影组和大众观影组在《疯狂的外星人》时的两极化评价,行至后半段他们在《音乐之声》《两匹骏马》等作品中则表现出高度的统一性,或许商业性和艺术性的行业争议的确存在,但好内容能够打通题材、受众等各种壁垒,让所有人一致叫好。
而这些被综艺放大的声音,与其说是“综艺效果”不如说是挖掘了大众市场最关心的问题。恰恰是这种深度交流,正视不回避,让电影行业更加正视观众喜好,在创作中寻求两全之道。方励在《两匹骏马》口碑夺冠后,开心的表示观众越来越能够欣赏弱剧情、强情节的电影了,“越来越往高级的方向走了”。
以综艺表达为媒介,以新导演为切口,《导演请指教》正在成为探讨电影行业发展的最重要阵地,而透过这扇率先被推开的窗,也将有效反哺行业发展。回到节目本身,鏖战正酣的导演们将交出一份怎样的市场答卷呢?值得期待。
END
【合作 | 投稿 | 应聘 | 加群 | 转载】
欢迎添加微信18668098026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