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想写这篇文章,是因为这两天看到了一张网络截图,是一群家长的留言:
他们说的人,叫毛星云,1991年出生,是腾讯游戏的引擎开发组组长。
2021年12月11日,毛星云选择用跳楼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年仅30岁。
这群家长,骂的就是他。

其中有一位家长说:
“孩子有希望了,可以有时间学习了。”
这是一件颇有讽刺意味的事,因为逝者毛星云的成长经历以及现在获得的成就,恰恰很可能就是这位家长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后能够达到的:
毛星云是名牌大学的硕士毕业,还去留过学,作为专业领域人所尽知的大神(编程方面),获得过“微软技术专家”的称号。毕业后进了著名大厂的核心业务部门,年纪轻轻就做到了核心组组长,拿到的年薪足以让这位家长在亲戚朋友邻居面前眉飞色舞,惊得对方目瞪口呆……
而现在,家长们却在庆祝他年轻生命的结束。

2
毛星云的悲剧,当然有背后的原因,或许有个人因素,但多半也有企业因素。
不过这篇文章的主题并不是想聊他——我相信他的家属在此时此刻也是希望能够得到安静。
借这个机会,想聊一个不断有家长在后台咨询的一个问题:

怎样看待孩子打电子游戏?
先说说我自己的经历吧。
我家是在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给我买了FC游戏机的,后来妈妈告诉我当初给我买的一大理由:“想锻炼一下你的灵活性,别木噱噱的(上海话,就是有点呆板,不灵活)”。
那么他们的目的达到了吗?我觉得是达到了。我买游戏机后没多久,就可以《魂斗罗》1条命通关了,甚至创造了一枪不发,只靠跳来通关(当然关底BOSS需要开枪),很多需要跳跃技巧的游戏,在最难过的关卡,小伙伴们都是要请我去操作的。
直到现在,打《只狼》这类的游戏,我都感觉没有什么问题的。
FC游戏《圣斗士星矢·黄金传说》的操作手感相当糟糕,其中有好几段跳断壁的操作,全体小伙伴都是把手柄交给我来操作的
当然,若只看对灵活性和操作性的锻炼,是小看电子游戏对我成长的影响了。
电子游戏对我而言,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
我对历史感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玩了《文明》系列和《三国志》系列;对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感兴趣乃至愿意去学习了解,《大航海时代》系列给了我很大的影响;玩光谱公司的《巴士帝国》和《20世纪商业帝国》,让我初步认识到了商业的逻辑和一些产业的幕后流程;光荣的《大航空时代》以及”TechnoBrain”的《我是航空管制官》系列,让我进一步了解了航空业的逻辑和机场管理的程序……

《我是航空管制官》这个系列的游戏让我了解了机场塔台是如何调度进出航班的,有时候误机了,也会心平气和不少
而玩游戏至少对我而言,一直让我对最新潮的东西保持一种好奇和敏感。

那个年代玩电脑游戏成长起来的孩子,哪个不精通DOS操作系统?哪个不会修改HIMEM.SYS和EMM386来获得缓存?哪个不对硬盘、内存、显卡、声卡、光驱(声卡和光驱现在已经进坟墓了)
的型号优劣乃至拆装改换了如指掌?哪个不对ISDN、MODEM、宽带、无线的升级换代如数家珍?哪个不是聊天室,BBS,QQ,微信的第一批用户?

可以说,从小玩电子游戏,和我后来成为最早一批彻底转型新媒体的传统媒体人有很大关系。

所以,在有一段时间里,但凡家长在后台咨询我对孩子玩电子游戏的态度时,我基本都是劝他们不要焦虑,不要恐惧,可以让孩子们玩一下。

但后来,我发现,事情并非我想的那么简单。
3
因为时代在变,游戏也在变。

首先,我那个年代的那些游戏,全都是单机游戏,而现在基本上都是网络游戏——当一款游戏中玩家可以和玩家发生连结进而构成一个虚拟生态的时候,游戏对人的诱惑力是呈几何倍级增长的。

说的有点“元宇宙”的意思了。

其次,我那时候的游戏,都是“前端收费”,就是你花一笔固定的钱,买下这款游戏,接下来怎么玩都不用再花钱了,或者像早期的网络游戏,比如《魔兽世界》,是靠购买点卡游戏的,你买多少,玩多少。
像《魔兽世界》这种收费模式的网络游戏,都是“古典时代”的了
但现在的游戏,绝大多数都是“后端付费”,也就是需要“氪金”。

在游戏如何“后端收费”和吸引人“氪金”这方面,中国游戏企业堪称全世界这一行的泰山北斗,开创了各种打法和流派,是神一般的存在。既然游戏制作者把游戏盈利的点都放在你下载游戏之后,那就有成百上千种利用你人性弱点的办法:开宝箱,抽卡,PK,炫富,报仇,变好看,秀恩爱……
成人尚且把持不住,何况孩子?
第三个问题,就是电子游戏载体的进化。

以前我玩游戏,要么游戏机,要么是一台电脑,像GB,GBA包括PSP这种便携式游戏机,都是很后面出来的了,也承载不了什么大制作。
既然游戏载体固定,就相对便于家长管理和监督——相信我们这代人都有过被父母摸电脑显示器后面是否发烫的经历。

但如今情况不一样了,一个随身携带的手机就能承载大量游戏了,随时随地可以在上面游玩、社交和氪金,对孩子来说,诱惑变得无时无刻不在,这也给家长监管带来比以前大得多的挑战——更何况,有多少家长自己也是捧了个手机不肯放的呢?

更让人感到悲哀的是,在盈利的诉求和压力下,现在的很多游戏——尤其是后端收费类的手机游戏——正在变得千篇一律,游戏类型就那么几种(一般是容易吸引氪金的那几种),游戏的旁白枯燥乏味,情节千篇一律,以前那些真正能给人带来思考和收获的游戏,几乎已经看不到了。
这种现象在武侠手游中尤其明显:画面都很惊艳,游戏性却无限趋同:捏脸,轻功,自动寻路,养宠,坐骑,装修,抽卡,合成……几乎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对白苍白,情节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必须承认,不少孩子玩的游戏,除了能获得最初的放松和调节之外,哪怕是不花钱,但大部分也是在浪费时间。
所以,我非常赞成国家对电子游戏行业的一些必要的监管。
那么,是否就应该禁止孩子玩电子游戏呢?

4
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作为家长,你禁止不了。
游戏是人类的天性。说游戏是独立于绘画、雕塑、电影之外的“第九艺术”,我觉得是有一定道理的。既然是天性,你就禁不了,没办法的。
举个例子:就在不久前,EDG在S11赛季逆转夺冠,网上有个段子,说某大学宿管听到那么多宿舍楼的学生都在疯狂欢呼庆祝,以为是收复台湾了。
这种阵势,这种热爱,这种普及,你拿个鸡毛掸子去说:“玩物丧志!快去复习功课!”你觉得有用吗?

其次,你作为家长,你也未必敢禁。

电子游戏现在在年轻人中扮演一个很重要的功能:社交货币。
还是拿EDG夺冠这个例子来说。当天晚上,微信朋友圈被这消息刷屏的,和朋友圈静悄悄的,就是两代人。作为家长,你知道EDG吗?你知道LPL吗?你知道“英雄联盟”吗?

你不知道,没关系,但如果你发现你家孩子的同学全都知道,但你家孩子一脸懵逼,看着人家高谈阔论自己却在墙角捏衣角,你有没有那么一点慌?

那天晚上奔出宿舍楼敲锣打鼓的,那天在朋友圈转发“恭喜EDG夺冠”的,未必个个都是死忠铁粉,有些人只是不想失去这个“社交货币”,不想让人看出自己和年轻脱节,和时代脱节罢了。

往小点年龄层说。

课间或放学后小学生们讨论下《我的世界》(“Minecraft”)打僵尸的几个小技巧,争论下吕布的大招应该先跳还是后跳,他们是不是其实就在交换属于自己的“社交货币”?挤不进圈子的孩子如果发现自己成了少数,会不会觉得有点落单?
这和当初我们那代人,有些同学明明不怎么喜欢游戏,但也要放学跟着去一次街机房,下课凑上来讨论两句人族厉害还是神族厉害,是一样的道理:社交需求。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你作为家长,看到你家孩子有时候哪怕上B站看下游戏主播展示玩游戏也好,是不是就会多了一层理解?
有些家长可能会说:孩子之间讨论些学习不好吗?在学校谈什么游戏?老师不管吗?学校不管吗——那就再回过头去看看“天性”那一条。
《我的世界》
不是说孩子间不讨论游戏就可能会被孤立,而是说,不管你承认与否,电子游戏确实成了这一代孩子们的一种“社交货币”,如果你掌控得当,让你的孩子和同龄人多一些共同话题,何乐不为?

第三,作为家长,你也没必要禁。

为什么?因为尽管现在好游戏不像以前那样层出不穷,但还是有一些的。比如《Minecraft》就是其中一款,获得过很多大奖,联合国还专门找他们来宣传防疫。
我还推荐过一些这样的游戏,如果你愿意,可以去搜一搜《纪念碑谷》,《迷你地铁》,《阿尔托的冒险》,《被遗忘的安妮》,都适合你陪孩子一起玩甚至让他们自己玩。

当然,前提是要控制好分寸。
所以,最后的问题来了:

大家都知道要控制好分寸,都知道“堵不如疏”,但问题是,怎么“疏”?
5
总结我自己的几个心得吧,不一定对,权当参考。
首先,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作为家长,我觉得还是多少了解一下电子游戏,不要一提起电子游戏,就是“电子鸦片”,是“洪水猛兽”,“我家孩子学习不好什么都不怪,就怪电子游戏”。

在这一点上,我可能稍微有点优势,因为我确实是一名如假包换的“骨灰级”游戏玩家,所以对我女儿游戏的选择,我还是有一定优势的——前面提到的那些游戏,都是我帮她选的,支持她玩的。

你了解游戏后,才能制定针对你孩子的有效策略。

其次,一起参与,共同话题。
这个不能做强求,有些家长确实没空,或确实不愿玩游戏。但我觉得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和你孩子一起玩一下电子游戏——当然是好的游戏。

比如我现在的每周五、周六、周日三天,晚上雷打不动,哪怕是加班也要提早回家,必须要陪我女儿一起打半小时《双人成行》。

这里也顺带推荐一下《双人成行》吧,我认为这是近几年来最伟大的一款游戏,让人又一次真正体会到了一款好的电子游戏的真谛:新奇,有趣,启发,益智,感动。最关键的是,它非常适合亲子。
《双人成行》是一款我愿意吹爆的游戏
我也有时会和她讨论《我的世界》的话题(我玩《我的世界》的时候,汤圆大概还没断奶),以及在玩《荒野大镖客2》这类顶级3A制作的时候,让她在旁边看一会(主要是看骑马和西部风光,以及让她了解下现在游戏已经可以做到多么逼真)

这样的话,孩子会认为你是理解游戏的,也是理解TA的,会更信任你,对你提出的游戏时间的把控和调整,也更愿意遵守。更别提游戏过程中增进的感情了。

第三,制订契约,严格遵守。
这个没什么好说的了,难度不在制订,而在遵守。
“遵守”的重点不在“处罚”:你今天作业没按时完成,扣5分钟游戏时间!这不难,难在“守信”:你答应过给人家15分钟游戏时间,你会不会找各种理由推脱?
有一次我女儿周末作业做到10点半,但她一周就盼着和我玩《双人成行》的那么点时间,所以即便早已过了上床睡觉时间,我依旧履行和她的约定——只不过和她协商后,把半小时缩减成了15分钟,还有15分钟放到第二天弥补。

你守信了,孩子才会认真对待你们的约定,无论是处罚还是奖励。

《荒野大镖客 2》的游戏画面
当然,实事求是地说:这些办法都适合在开始阶段就使用,我知道有些孩子已经属于“晚期沉迷”了,那可能就是因为开头办法没用好,就属于要一些其他方法了。
具体就不展开说了,教育孩子,每家有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方法,我这里只是提供我自己的一些小心得,未必是对的。

总的来说,我想表达的是:
电子游戏对青少年确实有很大的诱惑力,现在也确实有良莠不齐的现象,需要大力监管,但电子游戏绝不是洪水猛兽。在现在这个时代乃至未来,不参与电子游戏世界是不可能的——最多是换种表现形式而已。

对于有些家长而言,把什么都“甩锅”给电子游戏,并不会对你的孩子成长有什么帮助。
我看到过网上有段话,大致意思是:
在没有电子游戏的年代,这些家长可能会甩锅给“早恋”,甩锅给“武侠小说”,甩锅给“香港电影”,他们不是针对电子游戏,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自己没有能力教育好孩子的借口而已。
我觉得不无道理。

更何况,有些家长让孩子别碰手机多做功课多看书,自己动不动就往那儿一瘫,刷手机玩游戏,你怎么能让孩子信服呢?

6
最后,想再上一张图。
这是我在网上看到的一张图,是毛星云生前写的。
我原来也不了解毛星云,但看到他的愿景,顿时有点眼眶湿润的感觉:这其实就是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国玩家的心愿。
可惜,毛星云没有等到这一天。
电子游戏是能启发智慧的,电子游戏是能承载文化的,电子游戏是能让人向上的。

关键是在于如何开发,如何运营,如何使用,如何管理。
希望现在的一些游戏厂商,能真正站在用户角度,尤其是站在孩子角度想一想,而不是被一些KPI和盈利诉求蒙蔽双眼——尤其是对一些已经功成名就的厂商或小组而言,你们现在差的未必是钱,而是一部可以流芳千古的游戏作品。

当然,如果看完这篇文章,部分家长能对电子游戏有一些改观,也是一件让人宽慰的事。

让孩子彻底远离电子游戏,真的很难,我觉得也没有必要。

既然如此,那就不如十六个字:
堵不如疏,长期共存,互有攻守,共同进步。

共勉。


新作上市,感恩捧场~
有缘来见,周日勿忘~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