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糖炒山楂
“病人预计一分钟内到达,请做好接诊准备”。
“突发紧急情况,救护车上有危重病人”。
“来不及了,我们先顶上”。
埃博拉留观医院基本建成,中国医疗队首面埃博拉疫情。一辆载着危重病人的救护车提前到来,打乱了接诊的节奏,这似乎才是这场疫情最本来的面貌:来势汹汹、霸道肆虐。“打胜仗、零感染”,中国医疗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接近两分钟的长镜头里,从接诊前的穿防护服,做准备,到穿过层层缓冲区、接诊后的消杀,无不宣告着这是一个专业成熟的医疗队。即使面对突发状况,也有冯刚的坐镇指挥、范依林的果断决定、郑书鹏的临危不乱。当然也有首度走上“战场”年轻医护人员的体力透支、紧张恐惧。
近日,以2014年中国援非医疗队抗击埃博拉病毒为核心原型改编创作,罗晋、毛晓彤领衔主演的重大现实题材电视剧《埃博拉前线》,在腾讯视频上线热播。这是一场以生命为代价的病毒狙击战,快节奏、强压迫感、鲜活的人物群像以及大爱无疆的精神力量,都让观众不断身临其境的去感受去共情。
一个值得注意的点是,这不仅仅是一部医疗类型剧,更是中国援非医疗近60年的缩影。冯刚在临行前将第一批援非医疗队曾带到非洲的五星红旗交由何东保管,背后是何家祖孙三代先后踏上援非征程、甚至两代人埋骨他乡的牺牲。中国援非近60年,终于有一部剧瞄准了他们,怎能不让人触动至深?
2021年的电视剧市场上,主旋律题材掀起的追剧浪潮毋庸赘述,《埃博拉前线》也不负众望在岁末掀起新一轮的感动。这样令人破防的主旋律大剧是如何缔造的,又会对之后的主旋律创作带来哪些启示呢?
题材扩容、元素融合,
新型主旋律类型剧炼成记
“埃博拉病毒,它攻击了我们卡巴利亚人信仰的结构和根基,我们只能用无畏的爱去面对它”。
这是一场与死神竞跑的战争,埃博拉病毒的恐怖在卡巴利亚人的生活习性、医疗条件、各方势力的角力中被放大。而从影视角度来讲,也意味着其天然具有更广阔的戏剧空间,可以容纳更多的类型元素。
《埃博拉前线》是如何讲好这个新视角下的主旋律故事的呢?这是一个拆解与融合的过程,既要有类型题材的极致表达与专业诉求,又要有一个始终牵引着故事的主线核心,才能产生1+1>2的效果。
抗击埃博拉病毒显然是其中的主线。以2014年中国援非抗埃医疗队为核心原型的创作,让电视剧自带落地感和真实性,也让这种“战争”的走向牵动人心。在这一基本盘下,便是如何拆解更为宏大新颖的影视新素材。
这是一次极为真诚、专业和系统化的医学抗疫呈现。
随着中国医疗队到达卡巴利亚,从留观医院的搭建、中国试剂的权威性、到完整的接诊消杀流程、医护人员的轮岗制度,都没有任何回避以最直观全面的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而剧中包括处理检测样本中的针头、眼睛提取内液等细节,同样具有强专业性。
郑书鹏和何欢的桑宜村历险记,将追查病毒和钻石走私戏剧性勾连,拉开了一份特殊语境下的社会关系图,当地人的信仰、快乐和生活中的困境,以塔巴纳西为代表的各方势力持续角力,鲜明强烈,但这才是完整的卡巴利亚。同时,悬疑支线的加入,也让埃博拉病毒在自然力量里又多了一份人性残酷,更加令人唏嘘。
最后,中国援非医疗队的故事同样在铺陈开来,润物无声却直击灵魂。
何东背后是祖孙三代援非的壮举,多次援非的冯刚毅然担任援非抗埃队长,郑书鹏和谢云虎选择留下来,这是一群在国家使命面前逆行而上的勇士。除此之外,夏天训练室里40度的空调,提前为援非做准备;留给归国者的温暖字条等细节铺陈,同样感人。
埃博拉前线,从来就不只有病毒,更是一整个社会的缩影,医疗、悬疑、主旋律,各种元素多元复合,不但没有割裂、冗杂感,反而环环相扣更加动人心扉。
“小众题材”瞄准社会情绪,
《埃博拉前线》凭什么让大众破防?
因为留观医院尚未建设完成,在患者父母的哀求中,冯刚仍然拒绝了为病人治疗,他也为此难受的一天吃不下饭。进一步是医者仁心,退一步是所有中国医疗队的安危,是“打胜仗、零感染”的使命。
这种极具矛盾感的拉扯,却恰恰成了剧中令人破防的存在。记者出身的何欢,可以不顾安危,奔向战火笼罩的屋子只为圆当地少年的可乐果之约,但作为中国医疗队的队长,冯刚必须作出“正确选择”。
无关身份背景,特殊环境下不同人物的选择,丰富了人物的性格,也成了整个援非抗埃故事中最具戏剧张力、值得反复品味的部分。
除此之外,剧中还有很多令人破防的场面:从郑书鹏和老盖的神仙友谊,到不小心触碰到围栏的谢云虎深吸一口气;为深入虎穴的何欢道一声记者的无畏,也为郑书鹏在被枪指着头坚持为孕妇接生落泪,甚至是身份存疑的侍卫长、正直的将军夫人,都牵动着大众的心。
或许当下没有哪一部剧,能够产生如此强烈的共情效应,而这背后恰恰是该剧在创作上的另一重破题:每一个人物都鲜活如许。疫情肆虐下的群像塑造,以及对极致人物关系、社会关系的精准勾勒,让整部剧打破了语言、地域、文化等的限制,以共通、普世的情感走进大众心坎。
电视剧并没有去神话医护人员,包括中国援非医疗队。他们中有人多次援非成熟稳重,有人心怀沉重踏上父辈的道路,有人试图在体力透支后靠信念坚持,也有人在喷了一身血污后情绪崩溃,但共同的是他们都站在了第一线,即使艰难也始终坚守、坚持。
在这场狙击埃博拉的恶战里,他们也在探索、成长。
值得注意的是,电视剧还以穿插回忆的方式塑造了一批特殊群像:他们是存在于人们口中、何东父辈的援非医者,是范依林妻子所代表的倒在抗击非典一线的医生,也有谢云虎、冯刚妻子所代表的援非医疗家属形象,他们同样被尊敬。
援非两年,郑书鹏在埃博拉爆发后才开始沉下心来感受这个地方,而追查疫情和钻石走私的双线并进有机联动,让卡巴利亚人的形象更加生动。
坚信死亡不是终点的老盖,留下了愿意解剖尸体供研究的遗志;他的女儿也跟随父亲的脚步,走上了抗疫前线;休假途中被迫来到桑宜村的医生布拉罕,在这里竭诚治病救人;除此之外,这里的人因为新生而祝贺,但也在被病痛、饥饿、死亡所折磨。
破防名场面、鲜活的人物群像,让《埃博拉前线》拥有了穿透荧屏的力量。当然这些离不开演员的精准演绎,无论是罗晋、毛晓彤等青年演员,还是许亚军、宁理等中年演员,都以踏实的演技为为剧集增添了质感。
“改编自真实事件”背后,
《埃博拉前线》的多维攻坚战
范依林回忆起当初和妻子抗击非典的画面,防护服里他们脸上包裹着厚厚的纱布;埃博拉病毒侵袭之后,卡巴利亚很多人甚至是医护人员并没有随时戴着口罩;郑书鹏在进入桑宜村路遇患者拦车,下车后默默将挽起的袖子放下。
这些细节背后,是对各类型病毒传染方式的精准把握、对当时当地防疫情况最细致的还原,也最可以说明《埃博拉前线》在制作层面的用心谨慎。“改编自真实案件”背后,是市场对类型剧愈发严苛的审视和要求。
为了呈现最真实的援非抗埃故事、最专业的医疗救治,剧组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采访专家、实地调研等。而剧中无论是生物实验室、中国医疗队搭建的留观医院,还是面对病毒的人性刻画,都带给观众了强烈震撼,以及来自专业领域的认可。
这个以卡巴利亚为主空间展开的抗疫故事,当地风貌、人文的呈现亦是让观众产生代入感的关键。电视剧以郑书鹏的视角代入观众视角,一镜到底的拉开了桑宜村庆祝新生的仪式:河边、篝火、跳舞、祷告,分享食物和喝的,以典型场景再现当地部族的生活。诸如此类还有当地人亲吻死者、喜欢拥抱。
电视剧还多次使用了强烈对比的叙事结构,持续带给观众更强烈的情感冲击。
跟随着中国医疗队的视角,暴雨下的卡巴利亚满目疮痍,尸体堆积成山、一遍遍消杀似乎见效甚微,他们也冒着大雨抢救掉进河里的医疗物资;而随着他们到达中卡友好医院,这里又是晴天白云,新生、光明正在到来。同样的还有开篇医院氛围、街道场景的美好热闹,和埃博拉病毒侵袭后医院的血迹斑斑、人心惶惶。
长镜头、头盔摄像机等灵活拍摄方式,同样是这部剧的显著特色。第一次接诊的长镜头结构清晰、流畅自然,又极具空间压迫感;桑宜村探寻钻石走私真相、防护服里的医护人员境况。剧中多次采用了主人公的第一视角来推进,也让观众更加切身感受,与人物产生共命运的感觉。
正是在各个环节的用心考究,才让《埃博拉前线》这个格局宏大、同时又是垂直类型题材的电视剧,在播出后让观众感慨“隔着荧幕都紧张”,真正的沉浸式追剧。
结语
纵观近年的影视作品,《埃博拉前线》有着不同的意义:它跳出了最常见的家国概念,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诠释了真正的大爱无疆、医道无界,也将中国责任、大国担当传递了出来。中国援非医疗近60年,这无疑是一次诚意满满的致敬。
回到影视剧创作上,《埃博拉前线》同样是主旋律浪潮里一次极重要的“扩容”。一方面,它以国际视野打开创作格局,将新时代里的中国本色提上创作舞台;另一方面,它在主旋律类型化上的探索,为市场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主旋律不只是宏大命题,而是贴近真实,贴近生活的流动在在各行各业中。
格局打开、视野打开,却又在题材创作中以“垂直切口”呈现,这种“大”与“小”的碰撞里,是《埃博拉前线》的最大魅力。或许未来,“主旋律+类型题材”会是创作新风口。而这部剧的创作方法论,同样是具有可借鉴意义。
这个冬天,《埃博拉前线》无疑是那道最温暖、最有力量的光。有人看到了援非医疗人员把危险阻挡在更远的战场,为我们建立起了一道安全屏障;也有人看到了人类在搏击自然时发出的最有力的呐喊,和守望相助的精神。但无可置疑的是,每个人都在其中感动着,然后充满能量。
END
【合作 | 投稿 | 应聘 | 加群 | 转载】
欢迎添加微信18668098026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