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西宁市民李先生打电话给市长热线投诉,他买了一辆自行车,打算骑车上下班,为西宁环保做贡献,可一上马路才发现:
西宁根本没有自行车道。
西宁市城乡规划局给出的解释是,本来是有非机动车道的,只是西宁的汽车增长太快了,司机习惯性地把车道全占了。
确实,西宁的大街上很少见到自行车,2018年,包叔的好友兽爷第一次去西宁,发现竟然找不到心爱的小摩拜,心里很不爽:
是怕人们骑着共享单车进藏吗?
包叔查了一下,西宁的机动车保有量是77.5万辆,平均每3.18个人就有一辆车,汽车保有率和西安差不多,比成都和附近的兰州高了很多。
而且,西宁的公交车系统非常发达,200万人拥有将近100条线路,公交覆盖密度和上海差不多。
难怪,没有自行车道的西宁,却搞了全世界都有名的环青海湖公路自行车赛,大家也不觉得违和,人人出门有车坐:
还要啥自行车啊?

1
青海省的省会西宁,可能是中国最没有存在感的省会,经常被误认为南宁或者青岛。
近十年,青海逐渐成为旅游大省,但大家对这座西北城市的误解却没有减少,夏天经常可以在街头看到穿冲锋衣的外地游客——大家默认青藏高原肯定四季寒冷。
但西宁的运气就在于,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突然出现了一个海拔2200多米的盆地,青藏高原上因此有了一个建设宜居城市的机会,甚至因为夏天特别宜人,有了“夏都”的称号。
西宁的运气,远远不止于此。
1964 年 4 月 25 日,国内外风起云涌的大局中,领导决定将科研、工业体系分散到二线、三线去,有了后来轰轰烈烈的:
三线建设。
西宁成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城市。从 1965 年 3 月开始,各部委从东北和北京、上海、江苏等地安排企业迁入青海。三年间,19家大型国防、机械、化学、冶金、制药企业在西宁落地。
西宁的命运,就此翻开了新篇章。
1946年,西宁建市的时候,统计人口数目为55564人,比1840年的统计数据,仅仅多了5000多人,也就是说,100年间,西宁人口增长停滞了。
但三线建设的开工,大批工人携家带口赶来西宁,人口快速增至51万人。几乎是一夜之间,西宁成了青藏高原唯二的大城市,也是唯一人口过百万的城市。西宁200万人口中,一半是移民。
很少有人意识到,西宁才是深圳出现之前的:
中国第一座移民城市。
西宁城市印象
对于三线建设的功过,史学界依然颇有争议,但对于西宁来说,却是改变命运的机会。

三线建设的工人们,让西宁在短短的几年内,实现了现代化和工业化,走完了别人100年的路。
2
但谁也没有想到,西宁的第二次大运气,很快就又要降临了。
2021年,最高领导到青海视察,对青海的贡献和未来发展,他的讲话中用了一个词:
国之大者。
这个词可不是随便用的,有人统计过,“国之大者”这个词,领导两年来总共说过11次,都是在非常重要的场合。
在青海用这个词,是给青海留下了明确的战略目标。而具体怎么做,他五年前的一个讲话中已经说过: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
领导其实是给青海布置任务呢,而且是高级别的战略任务。
青海的战略意义,在今年体现得淋漓尽致。有种资源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
锂。
今年以来,围绕着锂的一切都在暴涨,从上游的锂矿石,到中游的锂电材料,再到末端的锂电池,都出现了短缺。大家终于明白:
无“锂”寸步难行。
没办法,电动车的核心技术是电池,而电池的核心技术和原材料是锂。今年七月,马斯克甚至断言,未来的电动汽车电池,就像今天的石油一样重要。
而青海,是中国锂资源最丰富的省份, 锂资源占全球的60%以上,不远的未来,它是世界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接续地。
电动车产业链上中国最重要的两家巨头,比亚迪和宁德时代,早就把青海作为战略高地进行争夺。
2012年,宁德时代就在青海放了一条锂电池生产线;2016年,比亚迪的锂电池项目也在西宁开工,并在此后不断在西宁布局锂电池的产业链。
今年,青海的战略价值终于完全暴露,各路巨头争相进入,比如特斯拉的重要供应商亿纬锂能也宣布在青海建设锂工厂。
未来,青海锂资源的战略重要性还会上升一个量级,因为相比于从矿石里提炼锂,还有一种物资中的锂含量更丰富:
盐湖。
只是目前,盐湖提锂的技术还没有完全成熟,但所有巨头都在加紧攻关。特斯拉前不久申请了盐提锂的专利,引发了巨大震荡。
这才是青海真正的大杀器,可以想象,未来青海会怎样影响全球的产业格局。据说,青海的盐储量可以修一条到月球的高速公路,真的是:
青海吃的饭,比所有人走过的路都咸。
过去的数百年,西宁的定位是为国家守边关,但未来,它的任务要变了。有人说:
青海六百万人是替所有人,守着中国环境价值最高的地方。
3
不到五十年的时间里,遇到两次大运气,西宁的运气真的是没谁了。这也给了西宁人充分的底气,他们的眼光,从来不在西北。
一直以来,民间都流传青海的汉族起源于南京。证据确实很多,比如青海人发现自己能听得懂江苏方言,青海人把妈妈称为“姆妈”,爷爷为“阿爷”,上街是“上该”,和南京话一模一样。青海完全不产大米,但很多青海人家里有“米柜”。
改革开放后,西宁的汉族正式开始寻根了。1987 年,西宁政府派《西宁市志》办公室的李逢春到南京市寻根。
2005 年,几名在南京市做生意的青海人给西宁报纸写信, 呼吁青海人在南京争取保留下自己祖源的记忆标识。
4 月 , 青海最重要的都市报《西海都市报》连续十天发表专栏,派出记者到南京,请各路专家学者来验证一个问题:
西宁的汉族人是不是南京来的?
尽管这场寻根,至今也没有得到严谨的学术支持。但西宁人眼望南方,一心想和南方城市看齐。
包叔2010年从西宁到青海湖,发现沿途就已经是四车道的柏油路,那是西宁给我上的第一课。
西宁城区景观
2018年,青海和西宁市的领导通过青海浙商总会传了一个消息给绿城:
能不能来西宁做个项目?
后来,领导干脆带队来到杭州,拜访了宋卫平。这位杭大历史系的毕业生,和领导畅聊了几个小时波澜壮阔的青海历史,老宋当即决定,抽调一支队伍到西宁,为大西北做一点微小的贡献。
要做一个十年内无人超越的项目。
从杭州坐了三个多小时的飞机到西宁后,第一天,绿城的一个员工一口气喝了8瓶矿泉水。当天晚上数羊数了一整晚,就是睡不着觉。
第二天,领导要带着他们参观一下西宁。所有人都以为,他们看到的会是一个破败落后的西部小城。但实际情况让他们吓了一跳。
在海湖新区,绿城的人看到了一个现代化生态新城区,头顶蓝天白云,空气清新,眼前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湟水河蜿蜒而过。
在西北高原上面,竟然有这样一座有山有水的现代都市。
看到西宁的城建水平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绿城的人心里有点打鼓,担心牛皮吹过了。但领导突然指着一片高楼说,那是我们西宁的商业地标。领导手指的地方,是海湖商圈。
绿城人突然明白了,西宁需要一个高品质社区。
4
绿城在西宁的项目,就位于湖海新区CBD的核心地段。
一公里的视野内,场地南向可以遥望湟水森林公园、凤凰山,向北可以远眺海湖湿地公园、湟水河。
项目周边,是万达广场、唐道637、王府井大象城、新华联商圈、湟川中学、桃李小学、光华中学、海湖体育中心等繁华配套。
此前四年时间里,这片区域未有住宅用地供应。绿城把这个项目取名为:
绿城锦玉园。
为了兑现吹过的牛皮,以产品力见长的绿城,反复修改设计方案。他们最终拿出的,是一款对建筑美学再次升级创新的产品:
他们在CBD里,造了一座王府。
这个项目以宋式的东方宫廷美学为蓝本,将“重檐飞峻,丽采横空”的庭院礼序与山水园林在空间中铺呈开来;在中轴景观上,参照北京孚王府的结构,将端庄典雅的东方礼序、气势恢宏的西北风貌、与温润如玉的江南意蕴融合在一起,建筑上呈现出独特的东方弘雅意韵。项目的中轴线是一个五进制的院落:
尊礼、合一、雅趣、宏境、登堂。
入口会所横向开间约50米,纵向挑高也比以往项目较高,通过这样的尺度,绿城想让其形成园区的建筑礼仪。
主入口的古铜色王府大门、与北京天安门、保和殿同款的重檐歇山屋顶、以及大面积玻璃、配合石材干挂、铝线条的弘雅建筑形式,更是呈现出与青海一致的恢宏形象。
生活馆的门窗是近朱红色,屋瓦是黑灰色,建筑住宅立面虽呈现代风格,但门头、线条勾勒等又带有温暖的色调,这种灵感来源是:
敦煌壁画、北方宫廷、江南意蕴。
绿城的人说,这种北风南韵的设计,是在向历史厚重的西宁致敬。
园区是绿城传统的十字中轴布局,而后又以北宋名画《西园雅集图》中士大夫生活意境为脉络,通过宅间花园、林荫草坪、水系,以及对西宁传统湟中“八景”的重构,融合江南园林的特质,塑造一方弘雅兼备的园林。虽然地处辽阔的大西北,但漫步其中,感觉却是隽秀的江南意境。
从杭州到西宁,这是一次市场征战,更是一次审美上的碰撞。
美只是一方面,重要的还有生活。
在园区南北两个入口,绿城打造了两个绿植郁郁的待客空间,南入口还设置了一个静谧怡人的四季花厅,满足业主的会客聚会需求;在内侧景观区域,绿城设计了一条1000m的夜光智能跑道,在方便业主休闲锻炼的同时,更串联起园区各个板块。
西宁锦玉园70%以上户型为改善性房源,结合当地对改善的迫切需求,项目最吸引西宁人的是LDKG餐厨客一体户型和全龄起居室。全功能的四-五房户型,可以满足三代同堂的和睦诉求。
有了这样一个项目,以后再带人参观西宁的代表项目,手指的方向,可能要换一个地了。
也许唯一的问题,恐怕就是不能带客人骑自行车参观这座城市了:
还要啥自行车呀?

珍爱包叔,顺手“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