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识》是硅谷投资人、国家文津图书奖得主吴军博士首部认知升级类著作,吴军老师认为,与其他外部资源或者个人因素相比,个人的成就首先取决于“见识”。因此在书中,他将自己的经历,以及身边那些时代先行者的经验,以鲜明睿智的方式阐述出来,为你提供一个与众不同的、值得深度思考的看待世界、看待问题的视角。
百度百科
一位很成功的中国投资人想巴菲特请教成功的道理,巴菲特告诉他:“年轻人,我不用告诉你们该做什么,因为你们很优秀,自己知道该做什么。
我告诉你们一生不该做什么。第一,不要做自己不懂的事情;第二,永远不要做空股票;第三,永远不要用杠杆投资。”
不做自己不懂的事情
今天很多人看到别人挣钱很快,自己心里痒痒,也要去尝试,而又不愿意花功夫学习,这就是做自己不懂的事情。
我们通常讲,勤于做事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巴菲特却说其实很多事情不要做,聚焦比发散更好
对于一个企业,什么事情不能做呢?不熟悉的,不是自己核心业务的,就不能做,这是巴菲特思想的精髓。
不要做空股票
这是一种投机股票挣钱的手段,巴菲特因为自己特有的谨慎,从来不做这件事,也不建议投资人这么操作。
做空股票的危险在于,股票上涨从理论上是没有尽头的,一只股票的损失就可能无穷大,以至全部的资产被用来平仓。

巴菲特认为,人在股市上,挣钱和亏钱都是正常的,这不是人能够决定的。但是你的操作方法让你一次就可能满盘皆输,那就不能说是智慧了。
永远不要用杠杆投资
人通常记吃不记打,然后欲望膨胀;赔了钱则归结于大盘形势不好,而不追究自己的过失。在这种心态下使用杠杆,一次就会倾家荡产。
对于人生的问题,特别是人应该如何平衡进取和稳妥,巴菲特给我的朋友这样的建议——人一生不要两次富有
什么叫“两次富有”?你通过努力创业成功,富有起来,接下来去冒险,又成了穷光蛋,但是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东山再起、再创辉煌。
低估对于人来说总是有的,但是不应该从富有变成穷光蛋,这不仅缺乏智慧,也让人的生活变得很糟糕。
虽然两次富有的人,即使最终从结果来看可能钱并不少。但是他的家庭生活、他家人的生活、他的心态,都可能变得非常不健康、不愉快。
我们看到很多人,在
事业上算是成功者
,但是在
生活上却是失败者
,原因是他们
因为自己的贪婪经历了不必要的失败
,以至他们本可以分配给生活和家庭的时间和精力,都用于东山再起了。

巴菲特的建议是,少犯错误比多几次成功更重要
巴菲特不相信他能看懂技术本身,但是当一个科技公司能够长期稳定盈利,并且开始回报投资人时,他就能看懂它们的商业模式了。
巴菲特选公司的秘密在于公司的现金流,他总是寻找“现金奶牛”,然后每年收获大量的现金,再拿那些现金去购买更多的“现金奶牛”股票,以实现公司价值的复合增长。
在他看来,不仅一个公司短期股价的涨跌没有任何意义,而且按照美国会计标准做出来的利润也靠不住,只有公司收回来的现金(包括发票的股息)才是真的。
我从2004年开始一直有读各大公司财报的习惯,读了几年后就能发现,即使是道琼斯30家公司,财报中利润的水分常常也是非常多的。既然巴菲特不相信建立在空中楼阁上的股价,也就不会相信那种可能靠做账做出来的利润,他只认真金白银
巴菲特的投资方法很多是违背教科书上的原则的。比如,大家都在讲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巴菲特本人也认可这种原则。他在遗嘱讲,死后(捐赠之外)所留下来的财产,绝大多数要购买标准普尔500指数。
可是巴菲特自己在投资时并没有分散投资,而是把资金集中在不到10家公司上,这样的风险是非常大的。但是巴菲特反而创下了50年来平均回报率22%的记录。

他的想法和他的做法是矛盾的,另外既然他很会投资,为什么不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孩子,也不给孩子们锻炼的机会呢?
因为巴菲特从来不认为投资是个技术活,而认为那是一门艺术。技术可以通过学习不断进步,而且它有可继承性和可叠加性。徒弟不仅能够学到师傅全部的技术,并且还有可能做的更好。但是,艺术没有这种特性。
在研究公司、分析股票方面,巴菲特不仅和散户的思维方式不同,甚至和华尔街主流的基金经理也完全不同。

巴菲特不认可雇一大堆人研究股票的做法,因为在他看来,懂得投资艺术的人非常少。一个基金找到三五个这样的人已经算是运气了,如果招聘100个人,一大半是懂投资技术而不懂投资艺术的人,这些人就不堪大用。
很多时候任何人的差距看似是在智商、情商和知识上,其实是在智慧上,而智慧的核心则是对人性的理解
最后我对工薪阶层的投资建议是,大家能够投入到股市的钱有限,即使连续10年做到每年比股市平均回报高2%(99%的散户做不到这一点),一年能多挣十几万就到头了。
但是如果我们把时间投入到自己的职业发展上(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不断做出更大的贡献,不断被提升,每年的回报要远远高于那十几万元。
因此拓展一下巴菲特的观点,对于大部分人来讲,
最好的投资是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因为我们擅长于此

延伸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