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崩溃,通常在一瞬间。
在深夜灯火通明的写字楼里,在医院ICU门口的走廊里,在争执不休的会议室里,在客户数次修改方案的聊天记录里……都市人坚持下去的动力,大多来自生活的重担。但是在某个时刻,微信工作群里新冒出来的一个项目需求,就能立刻击溃他们的心理防线,让无处释放的压力,宣泄而出。
微博话题#七成都市人长期处于负面情绪中#,一度以上千万的讨论量登上热搜。大量网友分享了工作生活中“我的emo时刻”,即消极、抑郁、失落的情绪。情绪状态的变化,会伴随不同程度的躯体反应。轻则疼痛、胸闷、气短,重则导致胃肠功能失调、癌症等身体疾病,这些都让现代城市人的健康状况,备受考验。
今年12月,南方周末联合安盛,由益普索提供数据收集,对中国12座一、二线城市家庭的健康生活力现状及需求展开调研,并推出了《中国城市家庭健康生活力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家庭健康,对个体和社会都有不可忽略的重要意义,以家庭为单位的健康认知与管理行为、自信水平是影响每一个人健康生活的重要原因。
生理和心理的共同健康,才能塑造出一个健康的个体。
1
情绪之上
热播电视剧《女心理师》上线的时候,程涛觉得自己少女时期的噩梦,又重演了一遍。前几集的剧情围绕高中女生的自我伤害问题展开。虽然已经工作多年,但是程涛高中时期的经历,依然历历在目,只要稍一触动,就会牵引出汹涌的记忆。
她出生在一个高考大省,一个传统的看重考试分数的家庭。从小,学习成绩是一把尺子,是看似能衡量她个人价值的唯一方式。
程涛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心理状况出现明显变化,是在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结束。那次,她的成绩从年级前三名滑到了一百多名,老师也急得几番找她聊天谈心。
成绩下滑最重要的原因,是内向、沉默、敏感的程涛,遭遇了家庭变故和好友背叛,但她不敢向家长和老师诉说,一一埋在自己心底,进而开始不断做噩梦,失神,无法集中注意力,也无法平复情绪。多年后再回看当时的自己,程涛坦言,那一定是心理疾病的早期症状。
心理健康,是一件极为私密,但又对个人有重要影响的事情。程涛在高中时代的心理危机,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她未来的人生选择和道路。
在此次公布的白皮书中,有近八成的受访者可以意识到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有34%的受访者认为,心理健康更影响身体健康。
钟南山院士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现代社会中,多数慢性疾病和精神障碍,都与心理健康水平降低有关。而焦虑情绪,是影响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张爽和常凝的焦虑时刻,是在辅导儿子作业的时候。
张爽是临床医学博士,丈夫常凝是智能检测方向的博士后研究员。个人的努力和奋斗,让他们在自己的专业内赢得了声望和尊重,教育改变命运,在夫妻俩身上有很好的写照。所以他们格外看重儿子的教育。
作为一名在一线城市竞争的家长,从儿子上幼儿园开始,张爽就从培养学习习惯开始,为孩子制定了详细而具体的成长计划。
这样的社会现状,也在白皮书中有所印证。
根据调查结果,家长普遍对于孩子的教育最为焦虑,有32%的受访者表示,孩子的教育是自己焦虑的主要原因。而这个数据在硕士及以上的人群中,达到了44%,父母学历越高,对孩子教育的焦虑程度越高。
这个结论也印证在“二孩”家庭中。白皮书显示,“二孩”家庭对于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以及孩子教育的焦虑程度显著高于单孩家庭。
对于无数像张爽和常凝一样的家长来说,他们希望自己的下一代不输在起跑线上,以后的人生路,可以走得比前辈再远一些,不断向上探索。
2
健康“在线”
在焦虑和压力面前,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和回避的话题。2020年初开始的疫情,也是促使心理健康问题走入公众视线的关键因素。
朱亮(化名)是一名从业超过10年的心理咨询师,在接受采访时他表示,去年1月中旬到2月初,半个月里,他们三百多人的团队,接到了一万多次心理咨询的求助热线。
白皮书显示,约有三成受访者认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等于甚至超过身体健康。
英国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发布论文称,2020年,因新冠疫情导致全球新增5320万抑郁障碍患者和7620万焦虑障碍患者。这些数据,都让心理健康问题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让大家重新开始审视个人健康的重要性,也给自己的家庭敲响了风险管理的警钟。
为了更好地防止疫情出现大规模蔓延,及时且必要的隔离和封锁,是阻隔病毒传播的最好方法之一。这也直接带动了数字化医疗平台用户活跃度上升,消费者开始积极使用社交类、搜索类平台了解信息,线上健康咨询的数量直线上升。
11月25日,上海新增3例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流调人员在“黄金4小时”快速响应的同时,上海二十多家医院陆续发布公告称,根据国家和上海疫情防控要求,即刻起暂停门急诊医疗服务,互联网医院照常运行。
作为医疗资源集中的城市,上海各大医院每天有大量的门诊看病人员,以瑞金医院为例,单日门诊量就有近万人次。如何最大程度缓解封闭管理带来的影响?多家大医院都在第一时间安排专家开设互联网门诊。
张柳青是一名中度烫伤病人,听说医院暂停了门诊非常焦虑,他担心晚几天换药,伤口愈合会受到影响。他第一时间通过互联网医院挂号求助,医生表示,“现在有许多治疗新方案,可以让病人换药间隔延长,关键是让他们遇到问题可以有途径及时咨询”。同时,医生详细耐心地嘱咐了患者,居家期间该如何护理。
这些案例,从侧面印证了患者在线上看病时最主要的需求:不受时间限制。
根据白皮书中公布的调查结果,约有九成的受访者愿意接受线上就医,约有六成的受访者表示不受时间限制,是数字化医疗最吸引人的部分。与此同时,个性化的定制服务、不受距离限制等需求,都对公众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在疫情反复、家庭风险管理频频受到考验的时候,购买保险,成为一种被普遍接受的避险方式。
2020年,各地政府联合保险公司陆续推出“惠民保”,凭借保费低、保额较高、购买限制少等优势迅速走红。其中上海的“沪惠保”在上线短短12小时内,就完成了超100万单的销售。
从这个小小的切入点不难发现,保险意识开始植根在普通人的心里。有保险行业的从业者在采访中表示,普惠性保险,给公众做了非常好的宣传科普,也让很多年轻人有了购买保险的意识。并且在电子化智能化的时代,他们更愿意通过手机下单的形式,完成购买行为。
这也促使保险行业的数字转型不断推进,各大保险公司均推出了多条线上保险购买渠道。保险经纪人可以通过线上与投保人沟通、互动,完成问询环节。但是涉及后期赔付,保险行业还是要回归到传统的主体行业。
3
步履不停
女性在职场和家庭中的境遇,近年来频繁在社交媒体中被讨论。安盛天平的CEO朱亚明女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她非常欣赏安盛集团为女性提供的平等机会,也非常认可公司为女性创造的良好氛围。
朱亚明直言,“所谓平等,是相对的,关键在于社会和企业是否能给每个人平等发挥的机会。”在本次白皮书的调查中,我们也重点关注了职场妈妈们的境遇。
安盛天平CEO朱亚明女士在发布会现场发言
此次受访的职场妈妈,年龄集中在31-40岁,有一个孩子的人群占89%,孩子平均年龄为7岁,正是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
调查结果显示,职场妈妈们在健康认知和管理方面的表现颇为亮眼。在日常健康管理和心理健康维护方面的表现显著高于职场爸爸。相较于其他人群,她们更认可健康需要做到“能够良好地表达与控制情绪”和“有自信,充分了解且肯定自己”。
新手妈妈王雯坦言,以前自己的生活状态是一人吃饱全家不愁,她喜欢户外运动,潇洒自由。但是成为母亲之后,王雯开始变得更小心、更谨慎,定期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那些伴随一定风险的爱好已经很久没有进行过了,甚至乘坐飞机高铁等交通工具前,她都需要做一番心理建设。
王雯的变化,是职场妈妈的缩影。关系心理学家胡慎之认为,女性不仅要追求职业发展,还要兼顾家庭以及子女教育,这就导致了她们的焦虑程度会更大,维护身心健康的需求也更迫切。
在调研的受访者中,约有40%的职场女性(41%的职场妈妈,46%的职场未育女性)对家庭健康非常自信,但其自信程度显著低于非职场女性(62%)。
这也就导致她们对于大病检测预防、自身身体亚健康、心理健康服务及就医绿色通道的保障需求较为突出。能够突破时间限制的线上就医,在职场妈妈的群体中也广受欢迎。
需要自我肯定、缓解焦虑的职场妈妈们,在寻求自信和维护健康的路上需要得到更多的支持。这些支持的核心力量在她们的家庭,但绝不是只能产生于家庭,而是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来共同满足。
4
时代诉求
家庭的健康自信,需要通过主动的管理行为累积。除了保持健康的日常生活作息之外,体检、疫苗接种等健康维护行为和健康保障的配置等,都是家庭健康主动管理中的重要举措。
白皮书显示,最近一年,城市家庭平均会为3.78项健康管理项目消费,广州家庭消费项最多,达到4.26项。在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中,不同城市的消费健康管理项目占比各有侧重。
北京家庭的体检消费比重最高,上海家庭的保健品消费占比最高,广州家庭最青睐心理咨询和基础健康保险,而深圳家庭消费比重最高的则是商业健康保险。
除此之外,体检几乎占到了所有城市家庭健康管理项目消费最大的比重。
优质的医疗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长期稀缺的产品。一位受访者坦言,“中国有几百万名医生,大家都希望看其中5%的专家。”
在现阶段,城乡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优质医疗机构及专业人员向城市倾斜。大多数患者都有过这样的切身感受:不远千里来看病,但是想要挂到北京或上海三甲医院的专家号,通常都会面临一号难求的情况。另一方面,对普通家庭来说,一旦查出重疾,就会掏空家底,因病致穷的情况并不少见。对此,来自上海的一位保险经纪人在接受采访时建议,重疾险的保额,以年收入的5倍为合适额度,意外险为年收入的10—20倍为合适额度。
普惠性保险,是公众有了保险意识后的入门选择,那么更多商业保险,也许可以更丰富的维度,为日常生活保驾护航。
根据白皮书披露的信息,82%的家庭认为,健康保险的保障功能是基础,增值服务更重要,而增值服务就包括提供更优质的医疗资源、个性化服务等。在线上咨询已经成为受访家庭们最常用的健康信息交流渠道的背景下,调研还发现:为了获取精准、定制化的数字医疗服务,超过50%的受访者愿意分享个人体检的全面指标数据。这个结果发人深思:在数字技术飞速革新的今天,数字健康平台以及保障体系还需要不断提升,才能满足中国城市家庭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
家庭是社会构成最基本的单位。本次调研正是以家庭为圆心,分析人之所为,亦探究众之所需,试图为千万家庭摸索出打开健康与自信之门的钥匙,也期望与“健康”有关的社会多方力量能由此汇集,为这扇大门之后的生态注入原动力。
无论是被浪潮裹挟的家长,还是自律却不自信的职场妈妈,还是对于心理健康需求不断提升的你我他。这些迫切的需求背后,都需要更多维度的健康管理,以及更完善的保障体系。希望在未来,每一个个体和家庭,都能有未雨绸缪、抵抗风险的能力,从而创造美好生活,攀上一个又一个高峰,守护心中热爱,自信勇敢地前行。
关于此次《中国城市家庭健康生活力白皮书》的更多内容,欢迎点击下方图片或“阅读原文”,查阅调研报告完整版。


(专题)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