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miki粥(mikizhou99)
每个学校的家长群里,都有一个江湖。
每个江湖里,从未停止过“血雨腥风”。
01
不鸡娃的出局

昨天一所“顶流”小学里的家长之战刷了屏,贵州某名小学,二年级某班37名家长联名“请愿”,要求班上的一名7岁女孩妞妞转学。
主要矛盾是家长和学校教育理念冲突,当地名校的教育方针是以鸡娃为本,妞妞的爹妈让小孩读了这所学校,还坚持自己精英拒绝鸡娃——
老师布置作业觉得作业太多,娃爹帮小孩写作业;老师让成绩好的同学辅导成绩弱的,妞妈觉得这是搞学生间的不平等;全班集体活动,妈妈说小孩过敏请假请了三个月,不参加;全班家长凑份子给老师送礼物,妈妈以违背自己价值观为理由,拒绝参加。
群里家长表示“少数服从多数”,她直接“不服从!三观不一致,没啥好说的。”
矛盾日积月累,最终导致了妞妞被班里同学排挤,全班39名家长中的37名家长在《请愿书》上签字,要求妞妞转学。
随后妞妈发现自己被家委会新建的家长群排除在外,4月写信举报班主任老师孤立学生、收受礼物、违规超纲教学、违规排名等。
最后,老师被通报批评,撤销职务,7岁的妞妞也最终转学,去了30多公里外的民办学校继续上学。
老师执着,当妈的拧巴,成年人都为了表现自己宁折不弯的个性,在微信群里互怼,做事不给对方台阶,以自己的正义抽对方的耳光,搞到两败俱伤。
就这件事而言,老师有错,妞妈也并不值得同情,但凡一方略有情商,都不至于最后落得赶狗入穷巷。可好像双方貌似又占理,严师对学业要求高,家长想要让小孩自由成长…
错就错在鸭蛋不该放到鸡窝,佛系家长进鸡娃名校,本来就是个尴尬的配对。家长想要什么样的教育,难道自己心里就没点数吗?
只可怜7岁的小女孩无辜躺枪。在妈妈和老师角力的半年里,她每天心惊肉跳,被同学排挤,如同走在钢丝上的工具人。
妞妞不知道,自己虽然身在学校,但却被卷入了家长们的江湖。
02
私立家长“明争”
我有个朋友,小孩读的是个双语民办校。学费一年十几万,按理说家长的素质应该都挺高。至少过了学校层层面试被录取的那天,她是这么想的。
但开学第一天,她就见识了高质量家长群里的互撕现场。起因只是讨论开要给小孩准备什么上学用品。
因为这所学校没有床,有妈妈说自己小孩习惯午睡,不睡影响发育要买个午睡枕。另一个妈妈立刻表示,自己刚下单买的一款午睡枕就很不错,只有200多值得人手一个,随后丢出一个购买链接。
结果立刻有妈妈跳出来,表示自己——不!开!心!说你们在群里讨论枕头,无异于搞精神绑架:
你买了别人是不是得买?不买是不是觉得对孩子有亏?
不花200买枕头好像自家孩子不如别人家的,花200买个午睡枕会感觉自己是不是脑子进水…
然后,家长群里就炸了锅。站队的站队,吃瓜的吃瓜,一顿操作戳破高质量家长的泡沫,我朋友看得目瞪口呆。
她问我,还能这样呢?
啧啧,这有什么稀奇?有家长的地方就有江湖。
朋友遇到的家长群里的这种激情交流叫“明争”,在私立的圈子里很常见。
小到午睡推荐个枕头、大到班级换老师,甚至两个家庭为孩子之间的一次小推搡,都能从群里变成一场骂架,但只有很小的概率会转到线下大打出手。
私立的家长喜欢正面刚。可能因为觉得自己花了钱,对教育服务就拥有充分的话语权。对老师没顾忌,也不考虑给谁留脸面,认识不认识的,只要一言不合就群里直接开撕。不仅怼家长也会怼老师,上来就是口水战。
结果很少有输赢,毕竟这是个价值观极度分裂的时代。除了掐架双方会记住对方的名字,最后吃瓜人都记不住谁是谁。
很小概率会转移到线下武斗,毕竟都是中产以上,见面还是要留点体面。不然还是有被开除的风险。
之前我有个朋友开幼儿园,两个小朋友起了摩擦,两家被叫到学校去调节,见面奶奶之间冲上去就互掐,然后两家十来口乱战,最后学校发了两份退学通知书。
有一家想彰显自己有社会活动能力,托关系找校董要送小孩回去读书,还是被拒了,就算缺钱学校也不敢伺候这样霸道的主儿。
03
公立家长“暗斗”
还有一种叫暗斗,主要存在于公立学校。其表现形式有两种:投诉和搞小团体。
我曾经有个朋友从私立转到公立,刚开始特别不适应。
她吐槽说,公立的家长都很冷漠。说刚开学全班订全科练习册,辅导资料,自己入校晚错过了,就在家长群里问都买啥,买什么样的?结果,没有一个人理。
她说,难道公立的家长都忙到没时间看群吗?
我说,也不是。他们只是爱潜水(默默观察)。
群里不是老师就是家长,水深不可测。点赞会被同学的爹妈唾弃,说成溜须拍马,提意见又觉得小孩如刀俎下的鱼肉,总归是在别人之手。
沉默,观察。有意见怎么办呢?就去教育相关部门投诉啊 ——
从学校饭菜鸡肉含量太高会造成小孩早熟,到作业布置太多影响孩子身体健康,还有别人报班鸡娃内卷催生自己焦虑等等…
开头提到的被迫转学的妞妈,当初用投诉把班主任掀翻在地。在赢了一个回合之后,在班上其它37家长的联名“群殴”中败了北。
这个威力巨大,连投诉高手都抵挡不了的力量,就是家长自发小团体。有些正规军叫“家委会”,有些只是叫做“没有你在的家长群”。
说到家委会,这是个奇特的组织。
原本大家都是热心的家长志愿者:学校活动帮拍照,物品采买帮收费,上下学护送小孩…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画风图片,成了乱收费单位。
有个妈妈说最近自己很难受,教师节家委会的一个家长提议给老师买蛋糕,一个人收十块钱。全班48个小孩,最后买了200多个蛋糕和50个棒棒糖。
过两天又要交水费,老师说水费不交了了都给小孩买礼物,奖励优秀的小孩吧。家委会商量说,没交钱的小孩就不给水喝和奖品也没份儿。
有个知乎的网友总结,现在的家委会主要干两件事:
一是商议如何给老师送礼,如何摊派;二是商议如何”配合“学校,开展一些给学校唱赞歌的小活动。
这绝对是低估了家长抱团的组织能力啊!家委会不仅能搞团购,还能搞联名,逼走班里看不顺眼的小孩,灭掉不符合自己价值观的家长。感觉就像金庸书里写的各种武林正义者联盟,打着铲除奸邪的口号,跑到别人家里搞一通围剿。
妞妈这种还算棋逢对手,有些就是单方面伤害了。
有个朋友家的小孩有社交障碍,在班里不太会和其它小朋友互动。于是家委会的一群妈妈就向学校施压,要求这个孩子离开。哪怕医生开出证明,这个小孩不会影响其它同学,建议不要转学离班伤害小孩。
可家委会成员明显更在乎自己家的娃,校方只能迫于PTA的压力,让小孩转走。
04
有些家长,不讲武德
家长群的复杂性堪比亚马逊丛林,学校越牛家长的心态会越复杂。
一个朋友家小孩成绩还不错,小升初走点招,紧锣密鼓准备各种竞赛成绩做简历。有一天老师突然打电话给她,问她为什么学校开放日没有报名,是不是打算放弃?
她一头雾水,还问什么开放日?被老师一顿批评,说她太不关注群消息。
原来前一天老师在群里提醒大家接龙某中学开放日,截止时间当天下午。她当时正好在开会没有留意,一块报考的家长都装瞎,有些平时关系还不错。
她说自己心凉但还是理解,升学面前,没有朋友只有竞争对手。
关于名校的竞争,永远都是暗流涌动。
家长不仅仅在群里明争暗斗互相使绊子,还教育自己小孩也要有心眼。
比如,学霸家长会教自己小孩不要跟同学聊学习,甚至不让小孩当班干部,他们觉得这会浪费时间影响学习。
不知道当班干部有推优的机会吗?这就是信息封闭,最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有的家长教育小孩孤立同学:
智商140的小孩不需要130的朋友,这会影响他们的智力发展;奔清北努力的小孩不需要学渣伙伴,这会阻碍他们学业进步;玩高尔夫的小孩不要交爱好跑步的朋友,这兴趣就不可能拉不到一个水平线…
最终他们会发现,自己用各种门槛把自家小孩隔离在了一个孤立的岛屿之上,没有朋友,只有傲慢和势利眼。
家长的江湖,就是小孩的江湖。包容或者仇恨,成年人世界里的风雨诡谲,都会一一映射在小孩的身上。
在知乎上看过一个故事,说一个爸爸省吃俭用送小孩上私立,想创造条件帮儿子建设二代矿主社交圈。
一天爸爸接小孩放学回家,小孩对他说,爸爸你下次接我停在那边的路口就可以了。
那个路口离学校还有一个街区的距离,爸爸想知道为什么。孩子回答:我同学家里有两辆宝马一辆特斯拉,我不想他们看见你开大众。
这就是对精致利己主义的反噬。精心谋划,未必能得到善果。因为这些聪明机灵的谋划里,没有放进过善意的种子。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养育出来的大概率也是利己主义。
文章开头被迫转学的妞妞,只是个读书弱、不常参加集体活动的小朋友。佛系躺平、和老师对撕那都是她妈妈的选择,却让她成为了小朋友中的异类,自画像被无情的戳破。
她有什么错?就因为被很自我的精英父母教育,不够鸡血?37个家庭里的小孩都觉得她坏,她有罪。妞妞转走了,这群小孩子会不会觉得驱逐同学无异于一次伟大胜利?会不会在未来,为所欲为地伤害别人?
天晓得。
后记
在这起37:1的转学事件中,除了没署名的家长外,没有一个成人是无辜的。
家委会联名抱团,虽然针对的是家长,但伤害的是无辜小孩。老师督促小孩读书没错,但家委会孤立事件也难独善其身。
妞妈的处理不可取,强硬回怼完全不考虑小孩的感受,只想到了自己的脸面自己爽,事后发长文表示自己绝宁折不弯,要做有担当的知识分子。所以自己豁出去了,举报、撕逼、转学…
人人都觉得自己是正义的化身,别人都是颠倒黑白,抹杀真相和正义毫无底线的精致的利己主义。
看到这里你可能早就忘了,双方矛盾的起点,只是小孩要不要写作业啊…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澳新见闻
澳新见闻
澳新见闻
澳新见闻

微信又改版了,为了防止跟大家在信息流中走散
点击资料页右上角的
,给我们加星标吧

感谢阅读,我们需要您的鼓励!顺手点个“在看”和“赞”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