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淼杰
,资料图

作者:余淼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北大博雅特聘教授 
济学家圈近期就承包制、混改和管资本等国企的阶段性发展,以及贸工技、走出去和企业国际化等相关话题对话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商务部经贸政策咨询委员余淼杰教授,以下文字是经济学家圈根据对话整理。
01.
国企改制的历史探索
要理解国有企业的发展,必须把它分成两个阶段来认识。一个是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在建国后要建立起独立的重工业体系,强调重工业优先发展的产业体系。国有企业的特征跟计划经济体制下是具有逻辑一致性的,经济上要求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则对资金的需求比较大,所以就必须保证资源的统一调配,具体表现为国企在人财物跟产供销的权利都要高度集中。因此传统的国企体制、计划经济体制跟我们所当时所坚持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是三位一体、统一协调的。
在1978年改革之后我们国企的发展可以说是分成几个时期,一个是在1978到1992年这局部改革的探索期,然后从1993年到十八大之前,是国企现代化制度一个培育发展期,2012年之后就进入一个混改的新时期。
国企改革第一个阶段是在1978年到1992年之前,国有企业的改革主要是在原有计划经济的体制下进行,目标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要是对企业的放权让利,核心有三点,产品的销售权、资金的使用权、人事的劳动权,应该说放权让利让国企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承包制是国企所有权跟经营权可以适当分离。承包制的主要特征是将国有企业的财产交给承包者,同时约定每年向国家上缴利润基数,企业如果经营得比较好,获得超额利润后,那么超额利润的部分是按照比例来分成,这就是承包制。
但是之后碰到一些挑战,首先承包合同过于繁琐,难以比较客观的对企业的资产进行评估。其次就是如果国企出现亏损的时候,难以惩罚承包制,企业也有压低利润的动机,所以企业的成长有过度消耗企业固定资产的动机,也就是说我们平时所讲的包赢不包亏,所以这是第一个阶段的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探索期1978年到1992年。
国企改革第二个阶段是国企现代化培育跟发展期,是从1993年到2012年这段时间。这段时期我们抓大放小,“放小”就是把小型国企进行改制出售给私人,由私人来经营,目标是解决产权不明晰问题,特别是对那些产能比较低下、在经营领域跟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流通领域国企,对它进行破产重组。抓大就是对支柱产业跟基础产业,通过进行股份制改革建立比较规范的股份有限公司,从资本市场上进行融资,把它变为上市的国有企业。这样有两个好处,一个可以解决资金短缺,另外引进外部治理体系,能实现建立比较好的企业治理结构这个目标。
可以看到,我们现在民意经济占比是“56789”,50%的GDP,60%的税收,70%的创新,80%的就业,90%的企业数目。我们要坚持两点,一个是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另外一个坚持有退有进,有所为有所不为,目标涉及到国企逐步退出竞争型的产业,同时向上游的能源型,资源型,或涉及到国家安全的行业中。
第三个阶段是在2012年之前,最重要的目标是解决过去国有企业多部门管理,比如说管人、管事、管厂这种局面,特别强调各级国资委不存在上下级行政附属关系,必须按市场化原则进行经营。国资委也不参与政府的公共管理,专门负责国有资产的监管,督促国企进行董事化的建设,包括完善董事会的构架,健全外部董事制度等等。
进入新时代之后,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提出了国企所有制改革的思路,一个主要的内容是倡导国有资本,集体资本,还有非公资本交叉持股,来放大国有资本的功能,并提高国有资本的竞争力。“混改”这个阶段,首先是引入非国有资本来参与企业的改制重组,以及探索员工持股的改革方向。其次明确提出由原来管资产改成管资本。那主要是国有资本的保值和增值,所以这方面的改革逐步开展。
第三,在产业的布局方面主要是优化国有资本的布局,然后强调国有资本的投资运营必须服务于国家的战略目标。讲到底就是我们对国企的改革做到做大做强,提升竞争力。最近的六中全会上最新的一个表述,是支持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这五力的提法。
国企方面的改革,需要强调一点是,通常研究会发现国企的生产率是比民营企业生产率相对比较低的,但我们发现走出去的国企的生产率、绩效表现比民企要好。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一些情况,一方面是民企自己的原因,还有另外一个方面的原因,是国企绩效比较好的企业才愿意出海。
02.

企业国际化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
企业走出去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是一定要走出去的。所谓的走出去,第一点就是跟企业他自己的绩效要相符合,对企业而言就是它的利润,或者说它的生产力到了一定程度,要做大做强,就要走出去。一般而言,我们可以看到全球其他国家,基本上都是这样,先服务于国内市场,然后当生产力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就要走出去,就是再出口,然后再进一步的话,就是走出去发展。顶级的企业都是内销、出口和走出去通吃。中国企业也应该按照这样的这个方式来发展。
第二点,中国现在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家,去年我国对外投资的总额达到1350亿美元,已经是全球最大。在以金融危机之前,在中美贸易争端之前,我们长期保持在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中美贸易战之后,有一年(2019年)我们被日本超过,是第三位。但是去年各国都受到疫情的负面影响,但中国企业逆市而上,所以中国企业就变成了全球的第一大,中国成为第一大对外直接投资国,所以这是对企业走出去的第二点认识。
第三点,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目标国不同,其目标也会不一样。比如说有企业到美国或者到欧美成熟国家去投资,是为了开拓当地国际市场,当然也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比如去毛里求斯、尼日利亚3G等地投资,都是为了当地的市场。走出去企业到国外投资,会给当地创造就业,同时也可以吸收其他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及生产技术,无可厚非。企业走出去第一个是技术,第二个是市场,第三个是目标。这个目标,有的是为了当地资源,例如企业去澳大利亚投资,是因为那里的铁矿石成本比较低,所以这点也是应有之义。
第四点,是为了利用当地要素的比较优势,比如当地比较便宜的劳工,比如有企业将劳力密集型产业放在埃塞投资,那是因为当地的劳工成本比较低。此外非洲跟欧美有一个自由法案,那我们去非洲投资的话,企业可以规避欧美的出口配额,通过自由法案更多地进入欧美市场,同时也给当地创造就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对投资来讲,我们还有一个研究发现就是民营企业其实比国有企业更愿意到海外去投资。因为民营企业在海外开展业务,某种程度上相对来讲和在国内开展业务的难易程度差不多。国有企业在国内开展业务相对比较容易,但是到了海外市场就被一视同仁,因此民营企业有更多的意愿进驻海外去投资。
我国早期企业有贸工技和技工贸的相关讨论,我对贸工技和技工贸的核心观点是,企业应该先通过引进外资来提升技术、管理的水平,这样有利于企业融入到全球经贸一体化中,在跟国际开展经贸合作中,通过国际经贸合作提升我们的技术。这不只是对引进外资,也包括企业走出去,这都是应有之义。因为对引进企业来讲的,中国给他提供的是便宜的劳动力、土地,外资通过自愿的方式提供技术共享,大家发挥彼此的比较优势,这是合理的。
对于中国企业到海外去投资,现在目前需要做的一个事情是不只要走出去,关键要走进去,那怎么样子更好的走进去呢?我认为就是要鼓励我们的企业,不管是民企还是国企,都要更好的来或者更多的来承担一些当地企业的社会责任,可以通过参加一些公益的事业,或者更多的分担一些企业的社会责任,得到当地的社会更多的认可,虽然说在表面上看会有些成本,降低企业的利润,但从长期上来讲的话,它会使到这个企业能够更加顺利的走进去,增加当地对我们这个中国企业的一个认同感,那再也能够把这个业绩给做起来。这样的话,最后也能够知道把业绩做大做强,有利中国企业的这个走进去。

经济学家圈学者视频征集令
经济学家圈作为专业的财经智库和内容服务商,现诚招全国学者参与视频录制,经济学家圈提供经验丰富的制作团队,为您打造全平台视频节目。
人可以有意思,研究方向可以有意思,观点可以有意思,我们用视频的形式让你有意思的思想跑在最前沿。
如果您是一个有意思的人,具备以下条件,请马上联系我们
1、认可视频时代已经到来,阅读习惯已经改变。
2、在经济学领域或其他细分领域有独到见解。
3、对视频传播有兴趣、有表达欲望,让更多人看到听到自己的思想。
4、有过讲台经历最佳。
经济学家圈将为您提供个人专属的以下专业服务
1、专业的编导团队
2、专业的拍摄团队
3、专业的平台运营团队
当然,感兴趣最重要,让我们对这个世界一起意思意思!
欢迎大家将简历发到邮箱:

*经济学家圈接受投稿,请投递至:
往期嘉宾风采展示
【10期特惠线下】购买

请扫↑
专享价
32900元/10次
考虑到地域限制和传播更好的知识,我们也推出了线上课程,线上课程纯属公益,每堂课仅109元,仅接受全年课程预定(购买可领100元满减优惠券)。
特惠直播课购买
请扫↑
专享价
999元/10次

*政策解读大师课、VIP付费群、发票等事宜,请加小秘书微信:Dalianmishu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