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四景芳老师的视频号直播刚结束,就有一位妈妈在不焦虑俱乐部社群里感慨,“景芳老师的心态是真好,不知道是如何做到的,太淡定了”。
就在那一刻,我突然想起景芳老师两年多前在晴妈说和童行书院公众号里的推文《很多人都低估了这个词的力量》。景芳老师在文末说“因为无畏,所以平和。”,大抵可以回应那位妈妈的“淡定”之问。
作为不焦虑父母俱乐部的第一期学员,经过这十多个月的学习,虽然还远不曾达到景芳老师的“无畏”状态,但我渐渐能做到能理解自我成长和养育上的各种难事儿。
“因为理解,所以不焦虑”,我深深体会到了景芳老师说的“没关系”这个词的力量,不和理想自我、不和眼中的理想孩子较劲儿,认清“最坏的结果就是现在这样”,那就没关系。
其实,从过去动不动就犯难焦虑“这该怎么办、那该怎么办”到能平静地对自己和孩子勇敢地说“没关系”,这个过程说起来容易其实做起来还是有点难的。但我是怎么做到的呢?
从重度焦虑到放下焦虑
和很多职场妈妈一样,既想把工作干得出色还想把孩子养成别人眼中的娃。过去,在孩子的很多关键养育点上我都非常的焦虑,我是队友眼里的“十万个担心妈妈”,我也是孩子眼中的“虎妈”。
哥哥当年没有做幼小衔接,幼儿园拼音没有学过、识字也不多,入小学前的那个暑假家里天天鸡飞狗跳的,我特别担心孩子跟不上怎么办啊?
当时都焦虑到什么程度了,说出来我现在都不敢相信那是自己的决定。为了让哥哥放学回家后能安心复习功课、完成作业,我狠下心把2岁的弟弟送到老人家喂养了大半年,以免弟弟分散我下班后的养育精力。这就是当年在“焦虑”驱使下我做出的令人费解的疯狂行为。
哪曾想到,焦虑真的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好不容易把拼音学得熟练了,可孩子还是不喜欢自己读书,哪怕是带拼音的读物,看着闺蜜家小姑娘不仅早早就能独立阅读无拼音图书,还在一年级上就能洋洋洒洒写出200多字的精彩游记,我是真着急啊!费尽心思地给哥哥报名寒假写作班,逼着他写高水平的主题日记和作文。
焦虑带来的“揠苗助长”行为,反而让哥哥一度对看图写话十分发怵。与此同时带来的,亲子关系更是雪上加霜。
现在,兄弟俩都在我身边生活。辅导哥哥作业的时候,上中班的弟弟也会跑过来瞎捣乱。我理解他的行为:他其实需要妈妈的关注,哪怕是一个抱抱或者就是在写字桌边添一把他坐的椅子。我一边对自己说“没关系”,一边安抚好弟弟后,继续安心地陪伴哥哥做作业。
哥哥直到二年级的寒假才开始自主阅读,而写作文依然不是他的拿手活,我不再为此焦虑。我接受他的现状,也理解他的顾虑,从行动上积极地支持他。写十一长假的游记,我们采用五感法和随时语录的形式及时记录游玩所见所闻所感,后来哥哥复盘写的作文被老师作为范文表扬。
在这一次的鼓励下,哥哥完全自主完成班级秋游记,写出了近800字的文章,再次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对此,我甚是欣慰,孩子也为自己的进步而高兴不已。
从过去时时处处都感到危机四伏,“这该怎么办”总是萦绕心头,到现在我平和面对仍无处不在的养育和成长挑战,可以平和地对自己和孩子说“没关系”,亲子关系得到极大改善,孩子也茁壮成长。看起来一两句话就将这个转变说完了,其实是经过了漫长的破壳重生。
所有的改变从信念开始,是“没关系”的信念犹如一剂精神良药改变了我。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过:“一旦新的思维方式建立起来,许多旧问题就会自动消失。”这都要感谢童行书院的不焦虑父母俱乐部,让我看到自己面对的养育挑战不再是孤军奋战,让我对自我成长和养育孩子构建了新的思维模式和思考方式。
如何重塑“没关系”的人生信念
自今年1月份加入不焦虑父母俱乐部以来,跟着景芳老师学习了《自控力》《父母的语言》《全脑教养法》《人是如何学习的》《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等涉及儿童发展心理学、脑科学、认知科学、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和教育学的经典书籍,和队友们在社群一起共学了19个主题,涵盖智力促进、性格培养、情绪管理等多方面。
社群是一个相对开放又包容的集体。在社群里,我们可以无所顾忌地抛出自己的焦虑所在,也可以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见解,还可以做静静的聆听者。于我而言,每每和大家深入互动之后,我都感到一种特别强烈的理解与接纳,同时也非常想和更多的父母分享我们这个一起成长的温暖有爱的集体。
1.
社群案例
记得有一次,一位妈妈说她孩子一直用心写的作文总上不了老师的表扬榜,为此情绪很失落。而她看出表扬榜中有的作文一看就是家长指导孩子写的,还有的几乎在网上都能找到原文。她对此十分苦恼,不知道该如何与孩子讨论此事和疏导孩子的情绪。
2.
我的同理
话题一抛出来,不少妈妈说经常遇到类似的困惑。虽然是只言片语的描述,我却也感同身受到妈妈对孩子的担心:如果一直这样下去,那孩子写作的用心态度会不会受到打击,孩子能承受得了这种长期的失败吗?
3.
社群不同的视角
社群里一些妈妈纷纷支招,有的指出妈妈不妨先进行总结梳理,对其他家长帮忙的态度和看法以及对待此事自身的情绪,有的建议妈妈积极同老师沟通、家校共育,让老师看到孩子值得鼓励的一面。
还有的提出妈妈可以把关注点放在希望孩子在这份经历中获得哪方面的成长,建议她带着欣赏的视角来对待看似不公平的优秀作文榜,还有的建议妈妈带着孩子去欣赏同学们的优秀作品,而不去评价他们作品的产生过程。
大家都带着包容的心,客观地给出了基于自己对此事解释下的建议,那位妈妈也一一进行了回应。最后又一个妈妈提出的思路令人醍醐灌顶:我们在着急给孩子道理、鼓励、支持之前,有没有先仔细观察孩子在此事中的状态,听听孩子又是怎么想的。
4.
我的感受
面对同样的话题,原来可以有这么多的见解。不同的见解下,折射出的是妈妈们不同的人生信念和思维方式,而大家的讨论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当事人对所困惑事情的看法。最后,那位妈妈从“挫折教育”惯性思维中跳出来,和孩子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沟通和探讨。
她也给孩子客观描述了优秀作品背后父母一起的努力,她也意识到孩子并没有如她所想的不堪一击,并带着孩子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如何提升作文水平上,鼓励孩子继续用心写作。
这次讨论给我很大的触动,我们对待事情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与孩子相处。
其实,像这样的针对某一话题进行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在社群几乎随时都会发生。我和家长们在主题式的学习中不断讨论、思维碰撞,慢慢地改变了原来非黑即白的固定思维,更加开放性地吸收外界观点的力量。
5.
我的成长
正如在俱乐部课程心理探究模块第十七课《全脑教养法》一书中提到的,当我们把注意力导向新的地方时,我们实际上是在创造一种新的体验,这种体验不仅能够改变行为,而且能够改变大脑本身的结构。这种体验,只要用心去感受,经常练习,她就会固化下来。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著名的ABC理论,他认为并不是客观存在的某些事儿直接引发了情绪和行为后果,而是由于对某些事的一些不合理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本可以避免的情绪困扰。而正是因为俱乐部课程指引和社群队友们的启发,让我意识到变换一种思考角度,是完全可以产生不同的答案。
这就是我在不焦虑父母俱乐部重新塑造的“没关系”信念,她赋予了赋予我直面问题的巨大勇气和力量。
“没关系”的信念背后是对自己和孩子的接纳与理解。这也正是景芳老师希望通过父母俱乐部让父母们达到的状态:让父母能够更了解自己,也能更理解孩子。
在遇到问题时,我们不妨先平和地对自己和孩子说:没关系;然后再问问自己,与孩子聊一聊,我希望从这个问题中我们共同获得怎样的成长;最后再一起带着积极的思想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因为理解,所以不焦虑。”一旦秉承一种看见和相信的态度,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我们就会有勇气对自己和孩子说:没关系。我相信,带着一颗不焦虑之心养育孩子,彼此的内心都会更趋稳定平和,孩子们的自我超越本能会帮他们找到自我满意的人生之路。
这几句掏心窝的话,你一定要看
很感恩景芳老师亲自打造的这个课程。景芳老师不仅是大科学家、创作家、创业者,她还还和我们有同样的身份,她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正是因为这个身份,她深知作为母亲的不易,她希望营造温暖的互帮互助的群体,带领更多的父母实现自我成长。这份规划为期三年的课程,我特别想分享给更多父母:
1.不焦虑父母俱乐部的课程,学习十分方便。音频可以随时听、文字可以反复学,还有作业反思和温暖的社群陪伴。如果没能跟上学习进度和学习节奏,没关系,不要自责、愧疚,跟随自己的内心,付诸行动即可。
2.在不焦虑父母俱乐部社群,你不会感到养育孩子是多么难的事儿,你会发现原来自己的养育困惑也不是独家的,育儿路上你将不再孤单。社群是你最好的“智囊团”和“心安之所”。
3.在不焦虑父母俱乐部社群里,你会收获更多的自信和成就,被更多的人看见和理解,你也会和我一样越来越好,你的成长还能帮助到身边更多面临养育困惑和自我成长困扰的妈妈们。我们会有更大的勇气对自己和孩子说:没关系,我们可以很好。
4.在不焦虑父母俱乐部社群里,你也许还是会不断遇到新困扰,但相信你肯定会慢慢地不再焦虑。因为你会意识到,现实本身不足以引起焦虑,关键是我们对待现实的信念。改变自己的固有信念,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而形成一个更新的思维模式,还需要将认知和实践结合起来,需要更长的时间。
期待你的加入,我们在不焦虑父母俱乐部等着你!
想要构筑良好的亲子关系,需要从孩子小时候,就打好关系基础。想要让孩子增强元认知能力和学习内驱力,也需要从小进行良好的启蒙引导。更重要的是,父母需要学会自我观察和内省,通过学习和记录,让自己的教育步入良性轨道。
所有这些,都在童行书院不焦虑父母俱乐部。学习专业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思想,与有爱的俱乐部队友共同学习交流,让你的育儿之路不迷茫、不孤独。
限时特惠,直降400元!
作者 | 禛祺妈咪
育有7岁的哥哥和2岁半的弟弟
现在一所高校从事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崇尚正面养育和游戏力育儿
爱好绘本阅读
取得了正面管教家长讲师、蒙特梭利教育资格证、心理咨询师等家长上岗证
童行书院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 一起童行

点击“在看”,与好友共享!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