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文 | 陈赛
两年前,当我们考虑创办一本给青少年看的杂志时,曾经想过这应该是一本由孩子写给孩子看的杂志。但这个想法很快被打消了,因为不可控性太大。对于一个孩子能否写出对于他的同龄人(更遑论成年人)有足够吸引力的文章这件事,我们毫无把握。相比之下,寻找一些愿意为孩子写作的成年人,要容易得多。
很幸运,在过去的两年里,《少年》的确地找到了一批愿意为孩子写作的作者,他们分别来自科学、哲学、文学、心理学、艺术等不同的领域。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每一期的专题,都像一个棱镜,折射出不同的学科视角和思维方式。关于这本杂志存在的价值,我最大的愿望是,能让我们的读者意识到,看待世界不是只有一种方法,而学会视角的转换,不仅是一种心智、情感上的巨大自由,也是我们对于他人、社会的责任。
比如,王歌的哲学专栏《独立思想训练营》,希望给予孩子一些独立思考、批判性思考的哲学工具。程玮的专栏《如何与世界相处》,是关于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礼仪与相处之道。叶壮的游戏专栏《不止好玩》,是希望培养孩子对于游戏的好品味。在他看来,不是只有阅读的品味才是值得训练的。陆晶靖的文学专栏《写作的艺术》,是希望带着读者多认识一些严肃小说。跳级阅读能带来巨大的快乐,这是他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经验……
但是,那个由孩子写作、孩子阅读的想法一直纠缠着我。我们在杂志的最后一个板块里安排了一个叫《我的生活》的栏目,刊登的都是孩子们写的文章。虽然量很少,但也渐渐让我们认识到他们创作的潜力。
这个年龄的青少年,有一种既不同于幼儿式的天真,又不同于成人式的世故的目光。有一篇5年级小学生写的文章,观察奶奶小区里的几个邻居,以一种工笔白描的精细程度描绘一个老爷爷脸上的一颗痣和那颗痣上长的一根毛,又以一种不动声色的方式将理发店里心不在焉的理发师和客人们写得妙趣横生。我甚至觉得,那是我们那一期杂志里最好玩的一篇文章。
《菊次郎的夏天》剧照
不久前,我看到一套题为“孩子写给孩子看的故事”的文集,文章来自一本叫《石头汤》的杂志,作者都是7到14岁的孩子。这本杂志创刊于20世纪70年代,面向全世界8-13岁之间的孩子征稿。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们每年要确保六期杂志的出版。按照编辑爱玛·伍德的说法,这本杂志存在的目的,是“鼓励年轻人将写作作为谈论自己生活的一种方式”。而且,他们坚信,“孩子的创作也能达到文学与艺术的最高水准”。
让一个孩子谈论自己的生活,这件事情有多重要?
我想,人人都有讨论自己生活的愿望。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这种愿望很可能会更强烈一点。毕竟,这是一个极度敏感的人生阶段,但他们内心世界那些复杂的体验和感受,很多成年人是看不见,也不太关心的。所以,我们以保护为名义,在精神生活上将他们完全排除在外——“你们还小!”
《风犬少年的天空》剧照
但是,在《石头汤》收录的作品中,以及我们自己收到的少年投稿中,这些作者们在告诉我们:是的,我们还小,但我们知道。
我们知道,这个世界有黑暗,有悲伤;我们知道,人性中有残忍、暴虐的一面;我们知道,不公平、不正义的事情会发生;我们知道,你会突然地或者渐渐地失去那些对你来说无比珍贵的人和物,哪怕你只是一个孩子。但是,我们多么渴望有人能够听到我心里的声音:当我最好的朋友离开后,我是多么的伤心;当我在茫茫人海中终于被另一个人“看见”时,我是多么的幸福……
《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剧照
所以,就在一个星期前,我们正式推出了“写作实验室”的栏目。这是我们的纸刊与微信联动的第一次尝试。
我们希望它是一个类似“实验室”的存在,为孩子的写作提供一些新奇好玩的主题、工具和方法。
我们还希望他们能明白,写作并不只是靠脑袋思考,还是对于感官经验的亲密探索,是用整个身体和心灵来感知和体会周遭万物;写作除了用文字描述外部世界之外,还可以将目光转向内心,可以想象、虚构、实验,可以创造一个角色,让他/她代替自己走进自己的内心;写作还可以是纯粹的乐趣,就像他们小时候玩的假装游戏,比如你可以写“一只以为自己是拿破仑的猫”“一只假装自己是蜥蜴的恐龙”……
《请回答1988》剧照
《写作实验室》的第一期内容是针对我们明年第一期杂志的主题《冬天》提出的。我们给出了三个题目:
1 假设人像熊一样冬眠,请写一篇日记,描述你们一家人即将进入冬眠前的一天。
2 假设你是一个雪人,请描述你的一生。
3 假设你遇到一个外星人,请向他描述一下地球的冬天。
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收到了几十篇稿件。我们在「橡果成长纪」微信公众号上刊登出来的第一篇文章是一个10岁的小女孩写的《一个雪人的一生》。她在写作中那种忧伤、冰冷的语气令我印象深刻,仿佛当真化身一尊孤独的雪人,冷眼旁观一个与她没什么关系的世界。雪人想再见一眼那个创造了自己的“造物者”,那是它与这个世界唯一的关联。但它的愿望并不强烈,最终也没能实现。它的生命太短,还来不及爱上这个世界,就已经消失。
《雪人》剧照
我的几个朋友读了这个故事,都表示担心:这个忧伤的故事背后,是不是有一个悲伤的孩子?
我不敢妄自揣测那位小作者的心理。但我相信,写作这个故事,是她在谈论自己的生活,在表达自己的情绪,在想象另一种生活的可能。
那么,这些创作能达到文学与艺术的最高水准吗?
我不知道。但我想,恰恰因为他们尚且不知道“文学”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艺术”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所以他们的创作才有更大程度的自由、真诚和原创性。
《海蒂和爷爷》剧照
对我们来说,这些文章更大的价值在于,让更多的孩子意识到一种写作的可能性——“原来我的同龄人可以这样写作,也许,我也可以试试。”
我希望,他们自己的创作在未来能变成杂志很重要的一个板块内容。在写作之外,还可以延伸到诗、绘画、摄影、视频……毕竟,文字不再是这个时代唯一的媒介。
这些,就算是我们对《少年》2022年的一些展望吧。
点击图片,一键订阅2022年《少年》(共10期),订阅价237.5元。12.1~12.20下单赠送少年笔记本和定制文件夹
排版:小风 西西/审核:同同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大家都在看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
2022年《少年》(共10期)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下单2022年《少年新知》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