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天然的同情心
同情心是人心深处的一种细腻感觉,对别人的遭遇和需要有所反应:能察觉,理解对方的感觉,用行动来安慰,关心和扶持对方。那么,人的同情心是何时开始出现的呢?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怎样培养孩子的同情和同理心呢?

很多孩子一岁以后,对别人的难过或受伤就开始有感觉了。跟妈妈有亲密情感经历的孩子更容易理解别人的感觉。他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里,得到了满足,就如他在婴儿时期,他饿了妈妈就给他喂奶,无聊了妈妈就陪他玩儿,当他大一点时,受伤了妈妈就帮他包裹伤口,安慰爱抚。当他难过时,妈妈就和他谈心;他害怕时,爸爸妈妈就陪在他身边,和他一起学习,疏解害怕心理。在这样和父母日常互动的过程中,父母的爱,父母的安慰,和父母的理解都在孩子柔嫩的心田里种下了一颗种子,这就是基本的信任感,这既满足了他的身心的需要,又让他觉得自己很可爱,他来到这个世界很安全,很受欢迎。这些积极的体验,都是父母对孩子的反应,是他同情心建立的基础。
父母要常常用话语和行动来表达对孩子的感觉,对孩子发生的状况有反应,使孩子逐渐学习理解别人的感觉,产生同情心。当孩子摔了一跤,头上摔了一个大包时,父母要安慰孩子说 :“摔痛了吧,妈妈用冰块敷一敷。”“我知道不让你含着奶瓶睡觉你很生气……”
对别人的早期同情行为表现为:
一岁的孩子会不知所措,通常的表现是皱眉,看对方或大哭。
一岁半以后,他会有行动,比如拍对方。
两岁到两岁半的孩子会拿东西给对方或用话语安慰,如果看到别的小朋友哭着要妈妈,他就会把他自己的玩具给他,或说“不哭,不哭”等。
三岁到六岁的孩子看到班里年龄小的孩子或新来的朋友哭或难过时,会去安慰他们,提供帮助,并哄他们玩;有时看到有人欺负更小的孩子的时候,他会打抱不平。
父母的一定要顾到对孩子柔嫩的感觉,同情心的萌芽,甚至要悉心呵护和培养。父母看到孩子有同情行为时,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并要很具体地指出他所做的而非笼统地夸奖“你真乖”,如 “我好高兴看到当小明哭的时候你把你的狗狗给他。” 当看到一个残疾人走近时,告诉孩子要给他让路,并帮忙开门。看到小动物受伤了,帮它养伤,养好后把它放回大自然。
同时,避免让孩子看暴力片,家长应该特别小心有些甚至是为孩子编排的电视节目,电脑游戏里都有暴力的倾向,还有那些广为流传的传统故事如哪吒闹海,孙悟空,武打片等都充满了暴力的内容。老师,家长及教育工作者要重新审视这些文化遗产,去其糟粕。孩子所经历的冷漠,暴力及他在媒体里看到的暴力内容会腐蚀孩子内心向上,善良的人性美德,会让人心冷漠,刚硬,对别人的遭遇无所谓,置若罔闻。甚至有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模仿暴力的行为,对人对己甚至对整个社会都会产生可怕的负面影响。
所以家长要常常陪孩子看积极,正面的书籍,讲人性美德的故事给他听。有的基督徒父母常陪孩子唱诗歌,给孩子讲或陪孩子读圣经故事,使孩子的生活充满了爱,平安,和喜乐。
同情心在当今社会特别需要,尤其是对这些生长在蜜罐里的孩子。如果孩子对那些残疾孩子、无家可归的孩子、上不起学的孩子有同情心的话,他会更珍惜他所有的,会顾到别人的需要,而在力所能及的情形下去帮助别人。如果全社会的人都是如此互相理解,互相帮助,那整个社会将是一个多么和谐温暖的大家庭啊。
美国Grace蒙特梭利学院优质课程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Grace晓辉老师课堂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