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走失,电梯直达
安全岛报人刘亚东A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清朝战败。
次年4月,李鸿章作为清朝的老签约人,奔赴日本谈判,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和澎湖列岛,赔偿白银2亿两。
倒霉的李鸿章,在谈判过程还遭到日本人的枪击,子弹划过左脸造成了擦伤。
回国后,慈禧体恤他的不容易,赏了一个进口黑锅,将他革职查办,送回快乐老家颐养天年。
闲赋的老李,开始在贤良寺修身养性,白天通读大量书籍、练习书法,还要抽时间锻炼身体。
到夜深人静独自相处时,李鸿章却很不甘心。
自己耗费巨资和人力培养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意味着自己苦苦奔走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彻底破产。
再听着外界「卖国贼」的骂声,捂着自己那受伤左眼,国恨家仇交织,辛酸滋味反复涌上心头。
他为朝廷鞠躬尽瘁大半辈子,到头来却成为了政治牺牲品。
古稀之年的李鸿章,依然不服老,时刻做好了复出准备,因为他很清楚自己对朝廷的重要性,跟那些红毛外国佬打交道,还得指望他。
没多久,还真来活了。
这次朝廷给他的任务,是要他代表皇室前往俄国,出席俄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顺便访问一下欧美各国,彰显朝廷礼仪。
1896年4月,李鸿章带上一行人去往欧美,在海上晕乎乎漂了47天后,抵达圣彼得堡,打起精神开始营业。
李鸿章在沙俄停留的时间并不长,签订《中俄密约》后乘坐火车去了德国。
已经退休的俾斯麦盛装佩剑前来迎接,双方互相深鞠一躬,开始了商业互吹。
在德皇威廉二世的安排下,中国使团前往埃森梅喷射击场参观德军操练。李鸿章亲眼见证了德国枪管大炮的威力,甚至为清军囤了一波货。
最令他震惊的是德国那超前医学技术,当通过X光看到自己左颧骨上残留的弹骸时,老李按捺不住点赞。
这也让李鸿章成为第一个使用X光的中国人。
中国使团抵达巴黎时,正值法国国庆,自然不会错过盛大的阅兵仪式。
原本巴黎人民都在期待这群中国土帽会被隆重的盛况所震撼,以至于露出目瞪口呆的表情。
没想到李鸿章一行人的表情平淡如水,毕竟要论排场,朝廷的宫廷仪仗队可热闹多了,老李头甚至在喧亮的鼓声中打起了瞌睡,直到步兵经过时才把他吵醒。
张灯结彩的街道,热闹非凡的人群,更显得不动声色的李鸿章格格不入。

也难怪法国媒体报道,说李鸿章始终带着三分讥笑、三分薄凉和四分漫不经心,将霸道总裁扇形图全摆在脸上了。
1889年竣工的埃菲尔铁塔,是法国人民的脸面,不带中国使团过去炫耀溜达一番都对不起他们公费花出去的钱。
之前一直流传着某个说法,说李鸿章拒绝登顶埃菲尔铁塔,原因成谜。
事实上,据《高卢人报》的记载,李鸿章并没有拒绝登塔,他不仅上塔参观了机房,还坐了升降梯到95米高的餐厅参加午宴。
或许是恐高,或许是被这巨型建筑和诡异的空中餐厅所震撼,老李显得有些心不在焉,未动一筷。
在法兰西感受完21天的「民主之旅」后,李鸿章又赶忙前往英国,因为还有一项重要任务等着他。
自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中国对英国就失去了关税自主权,想要提高关税就必须经过英国同意。
再加上马关条约又赔了一大笔钱,再不薅点羊毛补贴,国家财政将面临入不敷出的境地。
眼下,李鸿章只有一个KPI,就是将原本对英国5%的关税提高到10%。
在访问俄德两国时,增加关税的提议都很轻松通过,况且之前英国也通过了日本提高关税的要求,所以李鸿章在谈判前信心满满。
没想到首相索尔斯伯里侯爵不留情面,直接拒绝了他。
老李头气得直抗议。
英国首相表示:你尽管抗议,增加一个点的关税算我输。
弱国无外交的负面效果再次加持到李鸿章身上。
别看这些外国佬表面功夫做得足,接待使团用最高的规格礼仪,但谈起正经国家利益可毫不含糊,哪怕皇帝亲自下场都不好使。
谈崩归谈崩,接下来的行程,老李依然要皮笑肉不笑地营业。
参观完造船厂后,一行人来到朴次茅斯的港口。
李鸿章看着雄姿英发的英国皇家海军,那排列井然的军舰雄伟肃穆,让他心里黯然。
自己竭尽心血培养的北洋水师,那引以为傲的东方舰队,在这里简直小巫见大巫。 
俄国、德国、荷兰、比利时、法国、英国......李鸿章一路西行,亲眼见识到这些欧洲国家拥有远比晚清更先进的科技、更发达的工业和更强的军备。
所谓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就像是邯郸学步,他心里越看越麻。
李鸿章出一次远门耗费大半年时间,长期的海上漂泊和水土不服,以及高频的外交活动,让他身心俱疲。
眼看「圣路易斯」号邮轮缓缓驶入纽约港口,岸上的人影越来越清晰可见,李鸿章强打精神,拿出最好的状态示人。
整齐排列在港口的美国军舰早已准备就绪,随着19鸣礼炮陆续响起,李鸿章坐在轮椅上被缓缓抬下船。
岸边欢呼声不断,早已围满码头的纽约人民,都对这个来自神秘东方的老头感到好奇。
头戴华丽的孔雀翎官帽,身着富有光泽的金丝软绸,都彰显着这位中国人的尊贵身份,与唐人街的劳工简直天差地别。
而佩戴的西洋金边眼镜,又与背后的长辫子碰撞出一种滑稽的突兀,既上流又落后,既文雅又脏俗。
美国在接待方面拿出了最高诚意,高官云集,热情作陪。
从港口到酒店,礼炮、军队全程护送着豪华马车,李鸿章所到之处都是一派「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随处可见的朝廷龙旗更让他得意。
美国政府安排李鸿章住在纽约最豪华的华尔道夫酒店。
中文互联网一直有个传闻,说李鸿章在访美过程中因为无知闹出了不少笑话。
其中一个是,当华尔道夫酒店服务生带领众人进入一个小房间时,李鸿章迷茫问道:「听说这里是世界最好的旅店之一,怎么房间这么小,甚至连窗户都没有?」
然后美国人强忍笑意回答:「这是电梯!」
对于这个故事,我认为可信度要打个问号。
首先,李鸿章自己推行洋务运动三十余年,可以说是当时中国接触欧美先进科技最多的人之一,见多识广。
这次欧美之行他又开了眼界,前面说过李鸿章访问法国时,已经在埃菲尔铁塔体验过一次升降机,不可能不知道电梯的存在。
其次,这根本不符合社交逻辑。
用脚趾想想都知道,电梯这么小的空间,连个床都没有,美国待客之道就这?住的房间需要进来这么多人?
作为代表朝廷脸面的高官,无论如何他都说不出这么蠢的话,即使心里真有疑惑,也不会断然问出口。
毕竟在多次面对欧洲的强大工业成果时,媒体也大多形容李中堂「不动声色,漫不经心」。
我想很多文章把这一段加上去,是为了展示那个年代中国人落后的世界观和狭隘眼界,凸显晚清与欧美工业国家之间的差距。
可李鸿章毕竟不是第一次开眼的土包子,标准的大国风范和气度是有的。
只是面对高楼林立、灯火璀璨的美国,李鸿章内心早已百感交集,在几天后的记者采访中,李鸿章承认自己被美国的高楼大厦所吸引。
「在美国见到的每件事物都让我欣喜,最使我惊奇的是这里有超过二十层的高楼大厦。无论在中国还是欧洲,我都从未见过这么高的楼。」
「他们看上去建造得非常稳固,像是能抵御所有风暴。在中国恐怕建不了这么高的,台风会把它们吹倒。得亏你们还有电梯,不然也不方便。」
李鸿章不仅被深深震撼,还感到辛酸无力,甚至有点绝望。
是怎样的美国,会让李鸿章如此绝望?
自19世纪60年代至1896年,也就是南北战争结束后的这段时期,被称为美国的「镀金时代」。
也就是说,直至李鸿章访美前,美国已经完成了所有「镀金」,超越其它国家成为世界领先的工业强国。
这个时期,美国达成了许多震惊世界的工业成就。
拥有世界一半的制造能力,生产率水平远超欧洲老牌工业国家;
在钢铁、煤炭生产和石油开采等方面产量全面超过英国,多项工业产量达到世界第一。
以钢铁为例,1880年到1900年,美国钢铁年产量翻了接近10倍,供给了全世界四分之一的生铁。
美国东部地区是重工业天下,遍地工厂,有三分之二的钢铁工业集中在宾州西部和俄州东部。
克利夫兰环球钢铁厂
伊利诺伊州的钢铁厂和港口
抛开那些繁冗数据,我举一个小案例:
斯宾塞小镇,它位于北卡罗莱纳州一个不知名小城市的郊区。
在该镇没有直接开发铁路的前提下,仍有2500名机械师、锅炉工、铸造工人、木匠和其他车间工人在这里展开系统工作,并将该小镇运营成一个繁荣的工业社区。
这说明了,哪怕是在最偏僻偏远交通不便的地区,美国的工业引擎都能辐射覆盖。
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制造业,大部分与农业密切相关,例如面粉加工厂、肉类加工厂、酿造工艺厂等等,肉类包装业在1875年后也成为美国的重要产业之一。
明尼苏达州食品工业区
南部地区是纺织业和伐木业的天下,从弗吉尼亚州、乔治亚州到阿拉巴马州,到处是密密麻麻的纺织厂和纺织工业城。
这里的木材产量领先全国,占全国全年供应量近三分之一。
乔治亚州的纺织厂
「镀金时代」还迎来美国的专利爆炸期。
南北战争前夕,美国专利局发布的专利每年才不到一千件,到1866年到20世纪初,美国每年发布的专利超过2万件。
打字机、洗地机、留声机、电影放映机......都是那个时代发明的神器。
爱迪生和他的团队贡献了大量专利。
他在新泽西召集了一批技术人员、工匠和机械师,创建了第一个工业研究实验室,发明了高效白炽灯泡、中央发电站、碱性蓄电池......
而爱迪生的对手乔治·威斯汀豪斯发明了空气制动器,使其成为铁路安全执行标准设备。
威斯汀豪斯创立的「西屋电气公司」,掌握了400多项与铁路运输相关专利。
我们如今使用的高压交流电,就是威斯汀豪斯在「电流之战」中打败爱迪生的直流电推广而来的。
西屋电气公司也因此获得了承建尼亚加拉瓜大瀑布发电站的资格。
电话的诞生掀起通信革命,改变了电报繁冗的解译流程,这个发明被评为有史以来最有价值的专利之一。
到19世纪末,美国已有80万部电话在运行。
要知道,当时的电话在中国还只是贵族的稀有玩物。
工业扩张带动了城市的惊人增速,基建和人口增长又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城市的面貌。
城市增长的人口主要来自于农村乡镇和海外移民。以芝加哥为例,从1870年到1900年,人口增加了10倍。
人口大量涌入,为城市土地带来更高价值,而资本考虑的永远是如何最大程度地利用有限空间。
解决方案是利用成本低廉的钢筋结构和浇筑水泥板来实现楼层叠高,通过改良防火系统和使用电梯,可以增加更多的楼层。
美国第一座摩天大楼,是在1884年建成的芝加哥保险大楼。
到 19 世纪末,20 层以上的办公楼在美国各大城市已经很常见。
底特律通用汽车大厦
匹兹堡
纽约
俄亥俄州
作为那个年代的基建狂魔,美国在改善交通方面下了血本。

19世纪初,美国大部分路况都非常糟糕,勉强满足基本需求,农民只能将产品运送到最近的市场售卖。
直到1833年,在联邦政府的资助下才有了第一条国道。
到19世纪末,城市的石路已经被沥青代替,到处都是平稳宽阔的街道:
四通八达的大桥:
自行车、货车、汽车,在路上相当常见。
甚至还有人自东向西,也就是从纽约开去了旧金山:
最疯狂的要数铁路建设。
尽管在1830年,美国已经有了蒸汽火车,但一直到南北战争前夕,美国的铁路轨道不到5万公里,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和中西南部的一些重要枢纽。
在19世纪末,全国的铁路路程达到31万公里,向中西南部的内陆城市延伸。
这得益于资本家们的恶性竞争,在航运产业趋于饱和时,纷纷将手伸向铁路这块大蛋糕里,疯狂投钱圈地建设铁路。

航运巨头范德比尔特,抓住这一机会转型成为了铁路大亨,赚得盆满钵满。
美国90%的钢铁产量都消耗在铁轨建设上,这也是1880年后的20年里,钢铁产量翻10倍的原因。
铁路的疯狂扩张,成就了铁路公司繁荣,19世纪90年代,全国有80万人在铁路公司工作,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3%。
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的雇员数量,是美国所有武装部人数总和的三倍,规模庞大。
也因此,衍生了一些特定职业,例如铁路文员,需要向政府监管机构提交报告、记账和处理工资单.....
另一个改变美国人生活方式的交通工具是有轨电车。
在美国,大部分有轨电车都是私人经营。
因此这些电车公司会与地产开发商联合,建造一些路线推广新社区,将郊区房屋出售给中产阶级。
过去,大部分居民的生活圈是居住地附近,随着有轨电车的推广,许多白人选择搬到郊区居住,再乘坐有轨电车到城里工作和购物。
这种生活方式一直延续至今。
回到中国的李鸿章,看到的是一滩死水的晚清。
战败的屈辱没有敲醒身居高位的权贵,一番恐慌争吵后,朝堂恢复平静,骄奢淫逸风气悄然升起。
麻木的统治者沉浸在富裕强大的天朝美梦中。
去欧美兜了一圈,李鸿章不仅见识到外国的先进科技,也切实体验到西方民主制度的优越性。
眼界越是开阔,越是深知中国与西方「蛮夷」之间的差距有多大。
下重本「师夷长技」,到头来只留下一大堆华而不实的舶来品。
自行车、西洋镜、电话、相机等稀罕物被奉为时尚先锋,可这一切与普通人民无关,别说提升认知水平,连温饱都成了大问题。
如今的清朝已是一间千疮百孔、根基不稳的老房子,「自强」、「求富」那一套只是表面修补,改变不了本质。
李鸿章承认自己确实是个裱糊匠,在他背后,还有一大群连裱糊都不会的庸匠。
全社会都在期待晚清能觉醒,学习西方自上而下的民主改革,从而迎接新生活。
民间各股势力暗流涌动,前有百日维新,后有庚子拳乱,还有准备弃医从政,韬光养晦的孙逸仙。
可西方列强不会给晚清时间。
八国联军扛着洋枪洋炮进犯紫禁城,扯开了晚清最后一块遮羞布。
毫无意外,李鸿章又走上了签约台。
不把老李头最后一滴价值榨干,慈禧绝不作罢,自己则带着光绪逃去西安。但凡把这种逃命精髓用到国家建设上,晚清也不至于烂成这样。
李鸿章内心带有悲意,深知自己大限已至,颤颤巍巍在条约上签字。
签完约回到家,李鸿章吐了几口老血,躺在病榻上嗟叹自己平庸的一生。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