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广告分界线------
小金(Angelina King)是加拿大广播公司CBC的一位女记者,她的爸爸是罗马尼亚人,母亲是中国人。因为有中国血统,小金从小就遭受过很多的种族歧视,
随之而来的,是自己对身份认同上陷入的矛盾境地。
小金从来没有和家人以外的人谈论过自己身上的华人血统,虽然她看起来就有一点亚裔的样子。

小金在萨斯卡通长大,虽然家里面是罗马尼亚和中国文化交融在一起的氛围,但是对于小金来说,家就是家,没有什么奇怪的。
每年夏天,小金的爸爸都会在后院做罗马尼亚的传统大锅炖羊肉,也会用脚踩葡萄的方式自制葡萄酒。
而到了冬天,像所有中国家庭庆祝春节一样,小金的妈妈也会给小金包红包,家常菜里也少不了西人很少吃的鸡爪和牛杂。小金都觉得很正常,也很开心。
除了在学校会说英语外,在家里,小金是听着罗马尼亚语和台山话长大的,虽然她知道,和别的加拿大本地同学比,她家的移民文化有点特别,但是她仍然为自己的不同感到自豪。
但是有一次,在操场上,一个男孩用手指头作出了“眯眯眼”的动作,还用涉及种族的脏话骂了小金。
那也是小金第一次在加拿大遭到种族歧视。
从那以后,种族歧视似乎就成了家常便饭,小金的妈妈和姑姑,就曾经因为自己的华人种族,被公寓的房东拒绝出租。
小金还经常会注意到,在她的生活里,老是有人会有意无意地拿中国人、中国文化说事,态度上充满了歧视。
同样的,混血儿Emily也讲述自己在加拿大成长至今所经历的困扰和歧视。
Emily Wong出生在一个异族通婚的家庭,妈妈是安省彭布罗克镇土生土长的白人,爸爸则是中国人。

“‘混血儿’、‘笨蛋’、‘Z种’,这些词频繁出现在我的生活中。”
“我的长相在白人社区里算是“异类”,并且像我一样的混血儿在社区中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群体;在亚裔社区,我又被当做是白人,我完全不会讲粤语,也没有一些中国人的特征。”
Emily从小在以白人为主的彭布罗克镇长大,因为是个混血儿,多次遭受种族主义歧视。
“更多的人不确定我到底属于哪个种族,或者他们应该把我归类到哪个群体。这也常常让我感到困惑。”
“总而言之,这些都让我感到不安,甚至觉得我在自己的社区中不被任何人接受。”
即便如此,Emily却从未在人们的非议中遗失了自己,她喜欢自己的中国姓氏,结婚后也坚持使用中国姓氏“Wong”。
“在我的一生中,我经常会思考我的根究竟在哪。不过现在似乎已经有了答案,我把老公给我的白人姓氏改为中国姓氏,
因为我害怕一旦我有了一个白人姓氏,人们就再也不会把我看作亚洲人,而我会完全失去那个身份。”
现在Emily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她4岁的女儿Rowan和3岁的儿子Reese有四分之一的中国血统。
我希望在所有人眼中,跨种族结婚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人们都将不再对此感到吃惊或难以接受。”
“我希望我的孩子不会像我一样经历种族歧视,希望所有的混血儿都能在一个更加具有包容性和积极的环境中长大成人。”
少混血孩子会有身份认同困惑的经历。而一些有经验的父母认为,其实哪个国籍无所谓,重要的是孩子需要有一种文化的归属。
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归属感不宜强求,许多家长会不停地展示中国文化美妙之处,让孩子渐渐意识到中国文化在他生命中的分量;带他多接触中国人的圈子,让他知道他不是孤立的,有很多孩子跟他一样是‘中加双栖’。
你的家庭成员或者身边朋友有这样的“混血儿”吗?有类似的经历吗,评论区一起交流一下吧!
参考链接:
https://www.cbc.ca/news/canada/toronto/chinese-romanians-meet-rediscovering-culture-1.6259981
https://vancouversun.com/opinion/columnists/douglas-todd-rise-of-mixed-race-unions-in-canada-softening-identity-labels#:~:text=The%20percentage%20of%20children%20of,doesn't%20include%20Aboriginal%20people.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