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馆
(ID:guoguan5000)
在中国高校江湖里,有一所学校一直被低估了。

论名气,它不如“清北复交”,却先后培养出了200多位两院院士、6位“两弹一星”元勋、3位联合国副秘书长。
论财力,它更比不上浙大、中大等土豪,却坐拥全国藏书量前三的高校图书馆、国内唯一的天文学一级重点学科、全国顶尖的信息管理学科……
以及“两弹一星”工程、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世界最大的水利发电工程、全球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首张黑洞照片……
从陆地到海洋,从天空到宇宙,一个个大国重器、超级工程,都离不开它的身影。它一直被低估,却从未被超越。
它就是华春莹、杨洁篪的母校——南京大学。
图 | 源于南京大学宣传片
南京大学,500本
大部分南大学子,也许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过年回家,亲戚问:“你在哪个大学读书啊?”
答:“南京大学。”
于是下一个问题就来了:“南京哪个大学?”
答:“就南京大学。”
接着就会有人问:“是几本啊?”
此时南大学子便会嘴角微微翘起,意味深长道:“500本。”
这当然是南大学子的自我调侃了。其实是因为南大信纸上,脚注那里都印着“500本”,久而久之也就玩成了梗。
但南大的低名气,可真不是玩笑。
知乎上一位南大博士曾分享过自己的亲身经历:
我原本在东北某211读研,临近毕业季时,一个同学问我毕业去哪,我说去南大读博,他说:“厉害啊,南开今年真不好考……”
好笑之余,还有一点辛酸。
提起北大,所有人都会第一时间想到北京大学。但你若说南大,脑子里蹦出来的,是南开、南昌,还是南京?傻傻分不清。
事实上,南京大学向来都是中国高校圈里的一股清流。别的学校上热搜,要么是因为学术成果,要么是因为知名大咖,而它靠的,是野猪。
2017年12月,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内惊现“野猪突袭”,火上了热搜。网友纷纷调侃:猪都成双成对,可我却还单着……
也不只是野猪,在南大,最不缺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动物。什么猫啊鹅啊狐狸啊,那都只是常规品种。野猪、小鹿,才是南大的“超级明星”。
不过,想见“明星”只能靠缘分,有些人直到离校也没能一睹真容,倍感遗憾。
图 | 今年5月,仙林校区内又现“急成电鹿”,网友戏称:这是急着去做实验吗?
这些欢欣跳跃的动物们,也为南大赢得了一个“九乡河动物园”的美称。
如果你去南大逛一圈,那体验估计就跟逛动物园差不多了,而且还不用门票,多划算!
当然了,这要得益于南大足够宽广的校园面积,和绝对上佳的生态环境。与钟灵毓秀的金陵古都一样,南大处处都散发着一种典雅而隽秀的古朴气息。
图 | 源于公众号 —— ©南京大学
青砖黛瓦,其上爬满了常青藤,缝隙里露出来的,满是古朴而隽永的历史韵味。
这就是它的地标建筑——北大楼。不用怀疑,南大的地标建筑,就叫“北大楼”。
图 | 源于公众号 —— ©南京大学
当然,与北京大学没有半毛钱关系。这是1917年美国建筑师司迈尔设计的一座钟楼,现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南大百年校庆时,白发苍苍的余光中先生回到母校,还深情朗诵了一首《钟声说》:
常青藤攀满了北大楼
是藤呢还是浪子的离愁
是对北大楼绸缪的思念
整整,纠缠了五十年
……
矗立百余年的北大楼,见证了南大的种种起伏,也看过了许许多多的人来人往。和着余光中的《钟声说》,气韵雄浑,而不张扬。
图12 | ©南京大学 ——香雪海园
还有以苏州香雪海为原型构建的“香雪海园”,小桥流水,廊腰缦回,别有一番韵味。冬日雪后,踏雪寻梅、轻嗅芬芳,那是独属于南大学子的浪漫。
以及“中国最美高校图书馆”杜厦图书馆、拉贝故居、鼓楼天文台、梦川河……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你走进南大,你都会感受到她的斑斓与多姿。这是一所光靠颜值,便足以让人沉沦的顶级大学。
可它却偏偏不想靠颜值。
图 | 杜厦图书馆
天文学界的“黄埔军校”
作为中国最顶级的高校之一,南大虽说不动声色惯了,但若要比硬实力,那也完全没在怕的。
2020年7月25日,由南京大学自主研发的“龙虾眼X射线探测卫星”搭载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入轨。
别看名字好像不太正经,但这可是颗实实在在的人造卫星。
当其他人还在望着夜空数星星的时候,南大学子都已经开始自己造星星了。
当然,这对南大来说也只是常规操作,毕竟它可是被誉为天文学界的“黄埔军校”。
2020年7月23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参与任务的人员中,不少都是毕业于南大。
再往前一年,2019年4月,全球史上首张黑洞照片亮相,幕后也有两位学者来自南大。
国内独一无二的天文学一级重点学科、中国第一座太阳塔、国内高校唯一的天文学科目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天文学领域,南大是毋庸置疑的国内第一。
仰观苍穹,俯瞰大地。对于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南大也同样爱得深沉。在自然科学领域,更是堪称一枝独秀。
它的地质学系在多轮学科评估中,始终名列前茅,甚至打造了“一门诞生29位院士”的神话。
仰望星空,不忘脚踏实地。南大将这种浪漫而务实的气质,发挥到了极致。
今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视察南京大学时说:“南京大学在中国的前列,你们应该为自己是南大的学生而骄傲!”
这无疑是对它最好的正名。
2018年12月20日,56岁的南大博士计秋枫因病去世。临终前,他写下了一封“致谢信”。
信中写道:
病后我严肃地对家人说,以后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不要夸说我的什么学术成就……
如果一定要比成就,那我倒愿意与秦始皇李世民相比 , 因为秦始皇49岁就挂了、李世民51歲也就finish了,而我居然比他们多活了若干年。
呵呵。
并在结尾恳请亲友:“大笑三声,送我上路!”
图 | 计秋枫
这封洒脱豁达的“临终致谢信”,流传到网上后,感动了无数人。很多人感慨,计教授这是真正的洒脱、谦逊,看淡了生死,不愧文人之名。
计秋枫曾担任南大图书馆馆长一职,致力于为师生们提供最全的文献资源,即使再贵,他也说:“只要师生有需求都要买来,不能影响学术研究。”
这便是南大人的气质与风骨,也是南大的根本。
在全国高校日益内卷的今天,它却喊出了“办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这一口号。
听着不够伟大,但十足踏实。而踏实在这个时代,是一种毫不显眼,而又难能可贵的品质。
诚如南大学子所言:“南大,上研究天,下研究地,中间研究人文,真正求知者的乐园!”
真正使南大成为南大的,不是风景,不是建筑,而是一代又一代的南大人。
嚼得菜根,做得大事
自1902年,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筹办南京大学的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以来,它便踏踏实实地走在了“教育兴国”的道路上。
到1905年,更名“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后,时任校长李瑞清提出了“嚼得菜根,做得大事”这一校训,自此把朴实、进取的性子,刻进了一代又一代南大人的骨子里。
在往后的历史动荡中,它曾几度易名。南京高等师范学院、国立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都曾是它的名字。
其中国立东南大学时期,在中国高等学府中首开女禁,引领了男女同校之风;
国立中央大学时期,更是力压西南联大,成为“民国最高学府”,在世界排名中位居亚洲第一。
而一代代的南大师生们,无论在高峰还是在低谷,也从未丢掉它的气节与风骨。
1946年秋,适逢蒋介石60大寿。彼时抗战刚刚取得胜利,蒋介石权势如日中天,国民政府上上下下都在忙着为他祝寿。
当时,立法院请国立中央大学的国学大师胡小石,为蒋介石写一篇寿文。当然,酬金只管说,再多也不是事儿。但胡小石一口回绝了。
来人不解,追问:“前时美军史迪威逝世,那次公祭典礼上的祭文,不是由先生写作的吗?”
胡小石立刻回敬道:“史迪威将军来中国帮助我们抗战,所以我才为他写祭文。再说,我只会给死人写祭文,不会替活人写寿文。”
来人没辙,只好扫兴而归。
正因为不媚权贵,保持文人风骨,大学教授、知识分子,才能担当起维护社会道德伦理和精神价值的重任。
图 | 南京大学前身金陵大学
在这一点上,南大从来都是楷模。
1947年5月20日,渴望和平解放中国的南大师生们,发起了“五二〇爱国运动”,呼吁全国学生团结起来,同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开辟了解放战争的第二战场。
为了纪念这一伟大爱国运动,自那以后南大的校庆日,就定在了每年的5月20日这天。
南京大学,就是有这样一种儒雅而深具担当的气质。它从不随波逐流,但每到历史的关键节点,便总会发出自己的声音。
1949年10月1日,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冉冉升起。而国旗的设计者曾联松,就是南大人。
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轰动一时、影响深远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者是南大教师胡福明。
这篇文章像一声春雷,推动了全国性的思想解放运动,被誉为“撬动改革开放的哲学杠杆”。
1983年5月,老校长匡亚明提出加快建设全国50所重点大学的建议,这才有了后来的“985”和“211”。
再到毕季龙、谢启美、沙祖康,8位中国籍联合国副秘书长中,3位都是南大人。
以及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外交部部长助理华春莹……
图1 | 杨洁篪
图2 | 华春莹
一代代南大人,身体力行地诠释着,什么叫“嚼得菜根,做得大事”。
在抗击疫情第一线、在脱贫攻坚最前沿,到处都有南大人沉静、却不容忽视的力量。
今天的很多大学,与南大也都有着莫大的因缘。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之后,南大原本的众多院系,几乎都被拆分了出去:
工学院独立,组建成立南京工学院,后改名为东南大学;
师范学院独立,组建成立南京师范学院,后改名为南京师范大学;
农学院划出合并,组建成立南京农学院,后改名为南京农业大学;
工学院水利系与其他院校水利系合并,组建成立华东水利学院,后改名为河海大学;
文学院哲学系并入北大哲学系;
法学院法律、政治两系并入华东政治学院;
经济系并入复旦大学……
这些从南大分离出去的院系,如今都已成为中国教育界的中坚力量。这就是南大,它默不作声,却从未停止奉献。
南京大学,主要看气质
城市有秉性,高校有风格。与被戏称为“大萝卜”(形容憨厚、实在)的南京人类似,南大也诚朴、踏实惯了。
正如其校训所言——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诚朴是底色,雄伟是理想;励学是态度,敦行是方法。正应了那句:心有韬略而温和儒雅,胸有惊雷而面若平湖。
这是每一个南大人,严以律己、引以为傲的永恒信条。
知乎上曾有人问:如何评价南京大学?
有个回答是:
南大是一种气质,适合无欲无求的潜心学术者,但内心却保持着骄傲。
119年过去,南大的气质,早已渗进它的每一个角落。中国海军第一位女副舰长韦晓慧,同样出身南大,当她放弃百万年薪,投身军旅时,有人问及“值得吗?”
她说:
“其实有两种价值观:一种价值观,是戴着非常昂贵的手表,好显示出来自己身价百倍;
另一种价值观是我这种价值观,一块不贵的手表,因为我戴过了,所以身价百倍。”
图 | 韦晓慧
正如南大哲学系教授张异宾博士说过的一句话:“希望你们在遭遇庸俗时有本能的生理厌恶。”
于南大人而言,这便是最真实的写照。
假如要用一样东西作为象征,我能想到最合适的,是玉。南京大学,绝对当得上一句“温润如玉”。
不疾不徐,不骄不躁,诚朴是风骨,温润是灵魂。从这里走出去的南大人,既有挥斥方遒的胸襟,也有埋头做事的耐心。
正如李叔同制谱、江谦作词的南大校歌所唱道:“天开教泽兮,吾道无穷;吾愿无穷兮,如日方暾。”
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多壮观,也不在于校史多少年,而在于向学之心、求学之道。
图1 | ©南山有台-
图2 | ©RakuSetu
曾有人说,升官去北京,发财去上海,做学问只在南大。南大,就是这样一座隐匿于时代喧嚣中的文化圣地。
他们不争不抢,但绝不趋炎附势;他们不动声色,但绝不甘于庸俗。就连看似“平平无奇”的保洁阿姨吴立娣,都能火上央视。
明面上,吴立娣只是南京大学一名普普通通的保洁员;可暗地里,她却是用画笔勾勒出祖国大好山河的艺术家。
今年五一劳动节当天,CCTV还特别报道了她。
从2013年到2021年,每一个开学季、毕业季,每一个节日,南大的校园里都离不开她的色彩。
为了画画,哪怕有时候一站便是6个小时,哪怕偶尔也会觉得累,但她始终乐在其中。
她说:“保洁是一种生计,为了生存必须要去做。画画是一种生活,心里快乐,也就乐于去做。”
也许这便是南大的魅力所在了吧。每一个拥有梦想的灵魂,都能在这里绽放出点点星光。
《吴立娣作品》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每一位离开南大的学子,也都会想念着那里的人、那里的事、那里的一草一木,还有那里的生活——
四食堂的东北菜特别贵,六食堂的阿姨特别亲切;五食堂的烧烤依然红火,肯定又有很多社团凑在那里开会;
远处的图书馆依然灯火通明,想必又有无数人在那挑灯夜读;
操场上有夜跑的人,有组团去玩耍的人,有望着星空不知所想的人,当然还有手拉着手的一对对小情侣……
图 | 南京大学夜景
理想、青春、热血、浪漫……所有美好的事物,都在那一幕幕上演。
那里没有上海的繁华,没有北京的宏伟,却总能让你在不经意间,回忆起在那片土地上经历的沧海桑田。
而今南大,亦正朝着它的第120年,低调而又沉稳地一步步迈去。它不会张扬,但我们绝对可以保持期待。
图 | ©郑徐能,《南大之书》
参考资料:
1、南京大学官网
2、世界华人周刊《仅用21年,中国曾办出一个亚洲第一、世界第九的大学》
3、新华网《南京大学教授写下临终致谢信,请亲友“大笑三声,送我上路”》
4、新华网江苏频道《东南黉宇:从南高师到东南大学》
5、学术志《南京大学:高调地宣称自己低调》
6、知乎 #如何评价南京大学?#
7、中国国家历史《南京大学的“扫地僧”》
—END—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国馆”(ID:guoguan5000),用文化温暖人心,让好书滋养心灵,以好物点缀生活。每天8点,分享有深度的好文,品味有内涵的好书,遇见精致有品的美物。

点个“在看”
分享好文章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