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你家的孩子胜负心强吗?是不是一遇到快要输的局面就会耍赖、发脾气?如何对待这样的孩子呢?希望今天的文章对你有帮助。
 周二
思维 🌏
全文共3513字,阅读时间9分钟
🌿🎨🌏
有一次,我和朋友家小孩下一种黑白棋。一开始我们都很专注,吃掉对方棋子的时候都会得意洋洋,志在必得。后来,眼看快要输掉棋局,小女孩就捣起乱来,有时一次走了两三步的棋,有时还挪动我的棋子,有时下完棋后反悔了,又挪动了自己的棋。我跟她说要尊重规则,落子无悔,不能耍赖,她不听。最后,小女孩用手把棋盘上的棋子全弄乱了,气呼呼地说,以后不和我下棋了。
遇到这样的孩子,你是不是也觉得很无奈呢?是不是也会疑惑:为什么孩子知道规则就是不遵守,还输不起了呢?想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看,孩子为什么会有那么强的胜负欲
1、我想赢,你们都得让着我
在上面例子中,通过沟通,我才知道这家人下棋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尽量让着孩子,不让孩子输。
孩子们都希望自己能在比赛中获胜。遇到输的局面就哭鼻子,是很多家长不忍心看到的。于是,有的家长在比赛中会让着孩子,甚至故意输给孩子。为了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有的家长还会装作绞尽脑汁的样子,故意输掉后还会夸孩子聪明。看到孩子耍赖时,有的家长还不当回事,觉得“不与孩子计较”“孩子快乐就好”。
很多孩子其实非常聪明,能识别家长是不是在让着自己,也知道比赛的规则。然而,家长们的这些做法,可能会给孩子们造成一种错觉:“比赛规则并不重要。只要我想赢,你们都得让着我。”
当一个孩子产生这种错觉,并且习惯靠着他人的忍让、自己的耍赖和规则的破裂去赢的时候,就很难心平气和地接受,“失败也是一种正常的结果”。
2、我想赢,想让你为我感到骄傲
很多时候,孩子的胜负欲是大人的胜负欲的投射。
我接触过一个小男孩。他在一次数学考试中得了92分,但不敢告诉家长,不敢让家长在试卷上签名。他说,那个分数在班里的排名只是属于中上水平,害怕爸爸责怪自己不够努力、不够优秀。
“再细心点就好了,这分扣得太不值了。”“要是你这道题做对,不就能进班里前三了吗?还是得加把劲儿啊!”“我们争取下一次拿满分!”他说爸爸这样鼓励过他。
你可能会评价说,这个父亲太严厉了。可从另一桩事上,我看到了这种严厉背后的好胜心和好面子。那是一次期末家长会,老师想借此机会和家长沟通孩子的学习问题。但男孩的父亲缺席了。不是因为太忙或没空,只是因为“孩子考的不好,去了挂不住脸”。
男孩的父亲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从小学、中学、大学到工作,一路顺风顺水。无论是学校考试还是职场升迁,他总是走在别人前面。因为自己的经历,他对孩子有了更高的期待和更严的要求,也希望孩子能在各种竞争中取胜。
对男孩来说,考取高分、排名靠前、比赛胜利似乎更多的是爸爸的心愿。他害怕爸爸对他失望,害怕爸爸看到低分时的皱眉,害怕听到爸爸对于低分的叹气。而如果自己能满足爸爸的心愿,就能让爸爸骄傲,自己也能获得爸爸更多的爱。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爸爸的心愿也是自己的心愿。为了迎合爸爸,自己必须在竞争中取胜。
由此看来,孩子的胜负欲可能是从父母那里接手过来的。从父母对待输赢的态度中,孩子可能读到的是对赢的渴望,和对输的害怕。
3、要是输了,我的努力就会失去价值
孩子的胜负欲太强,除了父母的原因外,还可能是因为自己的成败观不成熟。
我问过那个破坏下棋规则的女孩:“你为什么一定要赢呢?输了没什么大不了的呀~”女孩回答:“要是输了,我那么多棋就白走了。”我又问:“你是不是觉得,输了的话,自己学的东西就白费了?”她说是的。在她的内心,失败意味着自己的努力白费了、变得没有价值。一个“白”字,让我联想到人的成败观和得失观。
在我们的文化中,怕输、怕败的现象比比皆是,每个人都拼尽全力力争上游。
从孩子出生起,我们就想方设法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到孩子面临高考,校园里会出现很多给学生打鸡血的标语,比如“提高一分,干掉千人”“沉着应战,决胜高考”。到了大学,为了在各门学科中获得高绩点,有些优秀学生不敢选自己喜欢却富有挑战的科目,只会选那些易得高分的科目,在做科研项目时心态非常保守,不敢尝试创新度高的课题。
我们常常以为,成功才是有所得的,失败只能是有所失的;成功意味着得到荣誉与利益,失败意味着失去尊严与付出代价。我们都渴望得到,厌恶损失,害怕代价。因此,我们害怕失败剥夺本属于我们的东西。然而,失败真的意味着失去与代价吗?
人们常常为胜利者颁奖,却不问失败者收获了什么,甚至以为失败者一无所获。事实上,失败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并不是对过往努力的否定。失败是试错的机会,是经验的学费,还可能是创新的入口。对于成与败、输与赢,我们需要一个更加开放、更有弹性的定义。
4、要是输了,我就会失去个人价值
有人认为,一旦失败,自己的努力就会失去价值。比这种想法更可怕的是,认为失败是对自己个人价值的否定。
“我这次考试比上次差了好多,好多同学一定在看我的笑话吧。”
“考得差了,就会失去很多朋友。差生不配拥有很多朋友吧。”
“我想和第一名做朋友,向他学习,但我怕他看不起我。”
“老师之前那么看好我、鼓励我、表扬我,现在肯定对我很失望。”
“如果我考得很差,爸妈可能就不会像现在这样疼爱我了。”
“我太笨了,太没用了,总是输分。”
……
这些想法在大人看来很幼稚,很多低自尊孩子却深信不疑。他们将个人价值与成绩、输赢紧紧地绑定在一起,以为一旦输了、考得差了,就会被人嘲笑、被爱抛弃,自己的价值将得不到认可。为了证明自己是有用的、有价值的,他们觉得,自己必须赢。
以上就是孩子胜负欲强背后的常见心理。那么,我们该怎么引导孩子看待输赢,让孩子平衡胜负心呢?
我在下面列了一些有意思的话题方向。家长们可以结合体育比赛、学业考试、日常竞技活动等场景,和孩子一起讨论和思考。
1、你认为一场比赛可能有哪些结果呢?
比赛结果可能是你输我赢、我赢你输、分不出胜负、双输、双赢……这个问题能帮助孩子了解,失败可能是一种必然存在的正常结果
2、想象你正在参加某个比赛,为了取胜你故意犯规,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可能会被取消参赛资格,被其他伙伴视为规则破坏者,其他小伙伴不愿意和自己一起玩……这个问题能引导孩子想象破坏规则的后果,让孩子认识到尊重规则的重要性
3、如果没有某条规则,那么比赛中可能发生什么事情?
这个问题能引导孩子想象规则是从何而来的,让孩子认识到规则存在的必要性
4、在这次比赛中,你有没有哪一瞬间觉得自己很开心、很有收获?为什么?
这个问题能引导孩子回忆比赛过程中的快乐时光,让孩子把关注点从比赛结果转移到比赛过程,让孩子享受比赛过程的喜悦
5、在这次比赛中,你认为对手哪一点做得很好,值得你学习?
这个问题能帮助孩子发现对手的闪光点,让孩子学会欣赏他人、学习他人的优点,培养孩子豁达的风度。
6、在这次比赛中,你觉得自己输/赢,对方赢/输的原因是什么?
这个问题能帮助孩子从多方面分析比赛的结果,了解到每个结果都是由多个主客观原因造成的。正确归因,也能避免孩子把输/赢的结果全归到自己头上。
7、在这次比赛中,有没有哪些事情是大大出于你的预料的?你是如何对待的?结果怎么样?
这个问题能帮助孩子看到比赛无常的一面,认识到现实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及其后果。孩子可能会了解到,有时候,自己拼尽全力也赢不了,因为有些客观因素是超出自己控制范围的,自己尽力而为就好
8、你觉得自己有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
这个问题能帮助孩子学会复盘,无论输赢,都能把结果当成反馈,进而持续进步
9、这次比赛,你给自己打几分呢?
巴菲特的父亲曾教导孩子,要用“内在积分卡”给自己打分。外在积分卡反映了外界对你的打分和评价,内在积分卡则反映了自己对自己的打分和评价。我们可以通过这个问题告诉孩子,对个人来说,内在评价往往更加重要,无论输赢,内在的收获都比外在的荣耀更加重要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面临无数场比赛。适度的胜负欲能够帮助我们持续精进、超越自己。胜负欲太强则会让人把对手当成敌人,不但给自己加重了心理负担,还会让自己心生杂念,无法享受比赛过程的喜悦。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在磨砺中成为一个坦然面对输赢的人~
12
邱思齐
童行学院编辑
曾在儿童动画公司和出版社工作,爱好阅读与写作,喜欢观察生活、书写生活。

互动话题
你觉得你的孩子胜负欲强吗?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帮助孩子把握胜负欲的“度”呢?欢迎和我们留言分享你的经历和想法!
拓展阅读
✏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email protected]
📖 转载 |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方式
童行书院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 一起童行

点击“在看”,与好友共享!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