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语:前一段时间,我们曾分享过佩蓉老师的《面对原生家庭的咒诅,我就是那个蜘蛛侠》(上),在这篇文章里,她讲述了自己是如何改掉原生家庭传递下来的不良习惯和行为。今天的文章,是原生家庭系列的下篇。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北京朵多教育

id:dodoeducation
作者:蒋佩蓉
01
用自怜作为自己不改变的借口
我擅长很多技能,但是烹饪不是其中之一。
孩子们小的时候,我经常把菜炒焦了,而且要么太咸,要么太淡。
吃饭的时候,家人们会不断地给我提改进的建议。我的本能反应就是不高兴。
就像我上一篇文章里面提到的,与面对别人对我说“不”的反应一样,我会开始感到被拒绝。
虽然我知道家人对我的批评和建议不是针对我,而是针对我的烹饪技巧,但我还是会恼羞成怒。
我也很容易陷入自怜:我忙了一整天,忙得团团转。辛辛苦苦为家人做了那么多事,大家不仅没有看见和感激我的付出,反而还来批评我,我真的很可怜!
一个这么简单的事情,要是我能轻松地接受建议,事情很快就会过去了,而且下次大家也都能有一顿好吃的饭。但我却会因为自怜而让大家都觉得很内疚。
我的自怜心态只会让大家想要远离我,因为我的回应使他们不仅不敢给我改进的建议,反而不敢跟我说实话。
我对母亲报喜不报忧,很多时候也是因为我不愿意让她因为我而开始自怜,她会用她的自怜来让我去做我不想做的事情.
比如:我生病的时候,得吃她要我吃的药,或者不让我出门办事。
没想到,我也很容易用自怜去对抗家人对我的批评或要求。
很庆幸的是,家人们开始学习使用“爱心三文治”来给我提改进的建议。
“爱心三文治”就是把不好吃的“批评”夹在两片好吃的“感激”和“赞赏”中间。
我也学会了成长型思维——当我听到改进的建议时,我不再对自己说:“我就是不擅长做饭嘛!”,而是对自己说:“我只是没有用心做饭。以后我要多跟我的朋友们请教她们的拿手菜,多学一些菜谱,按照菜谱来做饭,就能把饭做好了。”
当我把我不擅长的做饭,也能当成一个让我自己成长的挑战以后,我也开始从自己成长的过程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成功体验,我也因此为孩子们的童年留下了很多他们很怀念的“妈妈的拿手菜”。
更重要的是,我因为学会了成长型思维而能够接受批评,同时,也卸下了自我防备和自怜的习惯,以自己的榜样,去帮助孩子们也愿意接受别人的建议和意见。
02
强调对错,而不是选择的自由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经常被很多的“应该”左右我的很多行动。
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也很强调我们姐妹三个要有礼貌,要表现得如何有礼貌,要如何才能做得体面等等。
我一直做的很好,也很听父母的话。直到我嫁给了一个我父母不喜欢的人。
妈妈说,我的青春期从来没有叛逆过,我的叛逆期是从结婚开始的。
结婚以后,我开始做出很多我妈妈认为是“错误”的选择,比如:放下事业在家做一个全职妈妈;跟丈夫离开美国去中国;并且还把孩子们放在当地学校学习中文。
在做出一个又一个的“错误”决定之后,我开始思考要如何教导自己的孩子。我也开始教我的小孩子学习礼仪。
但是,我发现最重要的,不是训练或强迫他们学会正确的外在行为,而是经过我们的亲密关系来影响他们,引导他们的心,给他们自由去选择他们要如何尊重别人的行为。
我发现只要我们的亲子关系对了,孩子们的心就会在对的地方,我们之间的“对错”就不会成为我们中的隔阂,反而会成为我们彼此接纳的好机会。
幸亏我脱离了“必须分出对错”的非黑即白的思维,给了自己和孩子们选择的自由。
当孩子们被我们的价值观影响后,就能主动地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去选择如何行动,而不是根据我的意愿,去做他觉得不适合自己的事情。
我接纳了他们本来的样子,他们也能在我的面前做真实的自己。
接纳从他们的发型开始,凯文的披肩长发,还有凯安左半边浅金、右半边深棕的发色
03
说教,而不是请教
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对别人的说教反感过?尤其是对你的父母?
妈妈们常犯说教的“职业病”。而被我们说教的孩子们的反应经常是“翻白眼”。
小时候,我们都会跟自己说,以后长大了,绝对不要像我们的长辈一样爱说教,因为没有人喜欢对自己说教的人。
但是,当我们做了父母以后,为什么会跟父母一样对孩子们说教了呢?
我们不想说教,但是除了闭嘴,有没有发现我们不知道要说什么,以及如何说呢?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经常都会抵触别人的说教,但是却会对自己的发现感到兴奋?
同样的一个道理,从别人口中说出来的,跟自己感悟出来的,会产生完全不一样的效果。
那我们要如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和感悟出那些我们想要他们学会的道理呢?
答案就是提问。
直接讲道理会比向孩子提问、引导孩子思考,以及跟他们来来去去的讨论更省事,也更节省时间。
但是别人的说教很容易被我们忘记,因为听进去的话,没有经过自己的大脑反复思考和探讨过,只停留在短期记忆网里面,过了几个夜晚以后就消失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家长会抱怨说:自己说的话被家人当成“耳边风”,听了不久以后,就被忘得一干二净。
相对的,因提问而思考,以及跟另一个人探讨会花更多的时间。
这个过程会要求大脑进行更深度的思考,远远比听别人的说教要深刻得多。
当一个人自己最终得出答案的时候,他便能“内化”这份感悟,使这份自己得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洞察”。
整个思考的过程,将会把过程里学到的知识都存在长期记忆网里面,多年后都还会保留并仍能被记得。
用著名作家 Milan Kundera 的话来说:
“人们的愚蠢来自于对每件事都有一个答案。学习大师的智慧来自于对每件事都有一个问题。”
我们都不喜欢一个自以为是、无所不知的人,而更喜欢一个对我们好奇,满怀兴趣想向我们学习的、谦卑又真实的人。
当孩子们进入青春期的时候,我发现我不得不学习如何向孩子们请教和提问,不然,他们不会向我敞开心门,让我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
提问技巧是需要学习的,但是这份努力绝对是值得的。
久而久之,我们会发现孩子们很喜欢向他们学习和请教的父母,我们也会变得越来越谦卑,越来越懂得如何提问了。
04
把愤怒发泄在一个无辜的人身上
我在公众号曾经转发的《我父母不知道如何处理强烈的情绪》这篇文章里,作者说:
“当人们无法完全处理或表达自己内心,诸如:伤害、羞耻、内疚、悲伤、失望、恐惧和沮丧等情绪的时候,人们反而会变得愤怒……我的父亲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学会如何处理自己强烈和烦躁情绪的技能,因此,在成年之后,每当他情绪遇到挑战时,他就只会生气。”
大部分时候,愤怒不是一个人主要的、根源性的情绪,而是因为其它主要情绪导致的次要情绪。
我们很多人在成长期间没有学会如何察觉、表达和疏导自己的情绪,因此在内心累积久了的情绪就会转变成愤怒爆发出来。
愤怒是所有的情绪里面最有力量和攻击性的情绪。
要是我们不擅长察觉我们的感受,我们会发现,到了愤怒爆发的时候,我们会很难刹车或停止。
这个攻击性这么强的情绪,一旦爆发出来,很容易就会发泄在最容易被我们伤害、最无辜和最无助的孩子们身上。
然后,当我们看到孩子们惧怕的眼神,或者受伤的表情时,感到追悔莫及,发誓以后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脾气,然后下次再进入同样的重复和恶性循环。
我们中有多少人小时候会在父母吵架的时候挨骂?或者经历老师压力大的时候对学生们的大声吼叫呢?
什么时候,我们成为了让孩子挨骂的那个父母,或是吼叫学生的老师了呢?
小时候,在挨了骂以后,我发誓以后绝对不会把怒气发泄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但当孩子们出生以后,我还是会在跟为千吵架以后,把怒气发泄在孩子们身上。
在《佩蓉的妈妈经1》里,我描述过一次吵架后,我把怒气发泄在凯文身上。
之后,他居然给我做了一份我的成绩单,他在上面打了一排的叉,因为他知道不是他做错了什么,而是我跟他爸爸吵架以后拿他出气。
我开始觉悟,要是我不改变自己,我就会把这个坏习惯传给下一代,使他们成为受害者。
因此,我开始学习处理自己的怒气,从自我叫停开始。
管理怒气中最难做的一步,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察觉到自己的怒气开始上升了,然后尽快刹车。
我渐渐学会成为我情绪的管理者,而不是被我的怒气绑架,冲动地说出或做出让我后悔的话或事。
从我这一代开始,我要把这个情绪管理的能力传承给我的孩子,让他们成为情绪的主人,不被情绪束缚和奴役。
05
 在抱怨之后失去了感恩的心
我是一个在富有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我总感觉我父母那些有钱的朋友们真的很不快乐,因为他们很不容易满意。
他们聊天的内容更多都是抱怨,跟别人的对话更多是挑剔,比较少有正面的内容。
我记得一个叔叔跟我说,在公司的春节酒席上,他这一桌的董事们都在愁眉苦脸地讨论公司的财务和明年的利润情况。
他是一个公司年业绩以亿万计的董事长,但是当他听到隔壁桌的一群工人在那里很嗨地喝啤酒,很简单、很单纯地享受着酒席,就很羡慕他们能拥有这么简单的快乐,于是很想去隔壁桌分享一下他们的欢乐。
这个叔叔长期患抑郁症,因为他说需要担心很多很多很复杂的事。
我也学着长辈们的榜样,习惯的感觉“挑剔”能让人优秀,因为“挑剔”让人提高标准。
但是我发现挑剔的人很擅长抱怨,看着一块白墙时,只会看到墙上的一个黑点,而不是这块墙是多么的白。
挑剔的人也不容易知足。在《佩蓉的妈妈经1》里,我提到了一个妈妈带孩子来我们家,当孩子看到我们家的进口饼干而跟他妈妈要的时候,这个妈妈带领孩子为他们自己在家里做的小馒头而兴奋地感恩。我发现,原来知足和感恩都是可以培养的能力。
我跟为千在接受婚姻辅导的时候,辅导师要求我们写下为配偶感恩的100件事。
这对我来说,是巨大的挑战,因为我更习惯抱怨对方的缺点,而不习惯为对方的优点献上感恩。
操练感恩一段时间以后,我发现我的眼光变了,因此,我的心态也变了。
因为感恩的操练,我看人看事情的眼光也都变了。
我成为了一个更知足、更容易发现值得感恩和庆祝之事的人了。我的生活也变轻松了。
因为我的努力,我变成了一个更加珍惜家人的人。
我的孩子们也因为有了一个懂得培养感恩的习惯的妈妈,成长为懂得感恩、而不是抱怨的人。他们总能在每一种情况下都看到积极的正面。
不要忘记,我们都是那个蜘蛛侠。
想一想,为了那个孩子,我们要停止或改掉什么坏习惯呢?
佩蓉姐《国际儿童礼仪》课程
12堂视频课
12个礼仪主题
培养懂礼仪、高情商的孩子
课程目录
第一课  难民心态与丰盈心态

第二课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第三课  绅士篇
第四课  淑女篇
第五课  语言的智慧和聊天的艺术
第六课  个人管理和自我认知
第七课  旅行的礼仪
第八课  物品管理
第九课  生日派对礼仪
第十课  观众礼仪
第十一课  用餐礼仪
第十二课  校园礼仪
扫码购买
👇👇👇
点击“在看”
MCS-使命·品格·服务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