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支付宝、微信支付个人收款码将于明年3月1日起被禁止商用”的消息冲上热搜。但实际上,这是对此前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条码支付监管新规的一种误读,新规提出的监管要求并非完全限制个人静态收款码商用,而是提出“个人静态收款条码原则上禁止用于远程非面对面收款,确有必要的实行白名单管理”。


27日,人民银行有关部门也对媒体表示,该说法系误读,并强调使用“码牌”或者打印封装的二维码的商户,需要向收款服务机构(如微信、支付宝等)申请转为商用收款码,但消费者日常支付体验和感受不会受到影响。另外,按照相关要求,不得通过个人收款条码为具有明显经营活动特征的个人提供经营活动相关收款服务。至于哪些用户属于“具有明显经营特征”,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正在研究制定相关标准。


目前来看,关于支付新规的误读应该基本上已经被澄清,但当初这个误读的消息为何会迅速刷屏,引起广泛关注并引发竞相报道?这背后的原因仍然值得探究。
11月26日,一则“支付宝、微信支付个人收款码将于明年3月1日起被禁止商用”的消息受到广泛关注。但据笔者深入了解,2021年10月13日发布的这则《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支付受理终端及相关业务管理的通知》,并非对收款码的商用完全禁止。通知强调了收款码分为个人使用和经营用收款码,经营用收款码不在通知限制之列,将受到约束的主要是个人从事经营而使用的静态收款码。对此,舆论在理解金融监管要求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一些经济活动过度监管的担忧。


这个消息为什么会迅速刷屏?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并引发竞相报道?


这个消息的背景,实际上是在政府最近一系列对市场的强力干预(比如限制地产行业、整顿线上教育等)引起的余波。


注意到这则消息后,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要找到这则信息的源头,确认一下究竟中国人民银行是在何种背景下出台具体何种措施以达到何种政策目的?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支付受理终端及相关业务管理的通知。图片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显然,根据通知所述,央行的这份规范条码收付功能的通知,对普通消费者来说,并不会带来不便,大家还可以继续在小饭馆和路边摊位上扫码支付,前提是这些个体经营者和小微商户申请办理了商户码。


自支付宝从2010年10月首先在国内推出扫码支付以来,扫码支付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人们已经习惯不带现金刷码支付,方便而又快捷,而且有效促进了个体与小微经济和地摊经济的发展。


不过,便捷与安全往往是矛盾的。扫码支付正在成为个人身份、账户等隐私信息被泄露的一项重要渠道。因为扫码支付而导致个人身份信息、账户信息被泄露,甚至账户资产被盗取的案件时有发生。


央行这次的规范支付终端管理,就是采取了疏堵结合的组合措施。在严格禁止个人收款码用于经营性收款的同时,为个体经营者和路边小贩接入商户码支付体系提供便利,既保障了人们扫码支付的便利和个人信息的安全,又兼顾了商户的安全性和合法性。

要知道,商户码背后是一整套的清算风险管理体系,一旦发生资金被盗的情况,由于商户码采用的是一码一户,很容易被跟踪锁定。而且,商户码的使用,也减少了商户收入在微信和支付宝里的沉淀,更方便资金周转。因为不论是支付宝还是微信等,都设定了向银行账户导入的免手续费额度。当然,央行规范支付管理,还有一项公共功能就是防范洗钱、诈骗和偷税漏税等。近年来一些企业和商家,用个人收款码收取经营活动收入,致使相关经营收入被排除在应纳税之外,不仅面临偷税漏税风险,而且也不能进行销项税、进项税抵扣,进而导致商家难以与正规企业做生意。


禁止个人收款码用于经营性收款,就是要在制度上,堵住个人支付码进行灰色和黑色交易的漏洞。


总之,央行将于2022年3月1日正式实施的条码支付管理办法,不会对我们正常的扫码支付产生明显的不便,反而可作为识别扫码支付安全的一条指标。当然,
对个体经营者和小微商户来说,由于其属于小规模纳税人,其税收普遍采取定额形式,一般也不会出现大规模的税负增加。

抛开这个事件本身,笔者认为最值得提醒大家的是:在互联网信息大爆炸的今天,人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发声渠道,每个人都似乎成了一家独立的“自媒体”,但是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自媒体记者与编辑则必须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才能担当起公共媒体的责任,要尽最大责任去报告事实而非个人的观点、意见、情绪等价值判断。


现实则是,越来越多的自媒体为了博得更多的眼球,经常使用震撼的标题来吸引与蛊惑潜在关注者,而罔顾事实的客观真相;大多数普通人则缺乏足够的训练去寻找信息的真实源头或找到未经中间人过滤的新闻原始版本。


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下,不要轻易相信任何一个观点,当某人说了一个信息的时候,第一反应不是反对或者支持,而是应当先按住情绪化的反应,先去搜索这个信息相对应的源头,所涉及到的相关部门,去找你熟悉的专家机构核实。比如本次“支付宝、微信支付个人收款码将于明年3月1日起被禁止商用”事件中,不断有人发布类似的消息,在网络上掀起了巨大的波澜,针对这样的事实我们可以第一时间去政府的公开网站核实或者致电相关部门核实,尽管我们可能得不到确定的答复,但这种求证核实和习惯应该是第一时间启动的,在此之前,谨慎转发到社群内做讨论。


现代人越来越被诸如朋友圈、今日头条、微博等包含了相当“自媒体”属性的新型社交媒体所包围时,我们的认知也被这些获取信息的渠道所影响与塑造,甚至局限。又因为大多数国人未经过良好逻辑学的训练,缺乏对事实与观点的有效分辨,这就不可避免的带来一个严重的后果,极容易被这些“新闻”所误导以至于引起不必要的恐慌等。


当然,
有效掌握先进的科技工具如搜索引擎等已经成为一个数字化时代普通公民的必备技能。研究一下不同的搜索引擎的基础机制,可以帮我们更精准找到正确的、合理的信息,而不是人云亦云,不经过自己独立审慎的判断而陷入认知偏差或认知陷阱。
尤其要做到兼听则明,诀窍则是要聚焦在反对信息上,听一个消息的正反两面,即使其中一种角度让你觉得痛苦。要能意识到,实际上每一个信源讲述的内容都是在他私人视角下的。这就意味着,即使是好人,诚实的人,也会只讲述支持自己观点的部分事实,有时候,重要的细节就会忽略掉了。我们需要最基础的事实,结合自己的独立思考形成判断,而不是把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媒体评论员和情绪化的观点。(财富中文网)


作者王亚松为财富中文网专栏作家,某科技公司首席数字官,清华经管MBA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财富中文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刘兰香

往期推荐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