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C
对于有钱人来说,在哪个国家生活是可以选择的。有些国家,比如瑞士、新加坡本身的政策就是为了尽可能的吸引有钱人。富人愿意移民很正常。然而,一个中国人,在哪里能有更大的,自我实现和自我成就的机会?毫无疑问,还是在中国。
1、
我有个做投资的朋友,在北京老城区租了个四合院做办公室。前几天,房东阿姨来找他,说打算把四合院卖掉,让他做做准备。他问阿姨问啥要卖,阿姨说,听说现在讲“共同富裕”了,有点担心,觉得还是卖了拿现金比较放心……
做私人银行的朋友也说,最近富裕阶层再一次弥漫着焦虑情绪,和18年下半年贸易战高峰时有点像,纷纷询问各种资产转移出境的渠道。
这种焦虑情绪蔓延,其实隔几年就会有一次。有些富人卖掉国内资产跑了,有些富人转移了一小部分资产出境以防万一,有些则是坚定的留在国内。
对那些已经享有国籍自由的富人来说,在哪个国家居住,是一个自由的选择。
在我公众号的评论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问句是“如果中国怎么好,为啥富人纷纷移民?”
老实说,对富人来说,中国确实不算一个理想的居住地……
在这个世界上,什么地方最适合富人?中国肯定不是一个好选择。法国德国也不行,最资本主义的美国,其实也很难说是最理想的。在美国起家的富豪们,也时不时的想着要移民。
新加坡,香港这样的城市经济体税低,法律政策对富人都非常友好。在欧洲就是摩纳哥,瑞士这样的国家是富人的天堂。
2017年,CNN有一则报道,《哪些国家有最多的背井离乡的亿万富翁?》德国以31个排名第一,印度30个排名第二,大中华区以24个排名第三。第四到六名分别是英国(16),美国(13)和意大利(11)。
德国这个国家我去过几次,政治民主、基础设施、社会和谐、经济发达这几个方面在全球都是首屈一指的。为啥德国的亿万富豪怎么喜欢移民?
无他,唯税高耳。亿万富豪都是很现实很理性的。
德国富豪喜欢去哪里?瑞士。语言相通,地理接近,对富人更友好。据报道,有一半的德国亿万富豪移民去了瑞士。
德国是一个很好的国家,然而,德国富豪为了少交点税,也选择背井离乡。富豪流失,并不能说明一个国家不好。
2、
有些国家把吸引富人做为立国之本。比如新加坡。
前摩根士丹利的经济学家,谢国忠在一封内部邮件里这样写道:“新加坡一直标榜全球化的成功故事,事实上,新加坡的成功主要来自为印度尼西亚贪官及商人洗黑钱,现时印度尼西亚已经无太多黑钱可洗,所以新加坡正在盖赌场,以便吸引他国的贪污资金。”
谢的观点也许有点偏激,但新加坡确实在不遗余力的吸纳亚洲的富人。
新加坡香港发达单一城市经济体,却拥有巨大的腹地。新加坡面对东南亚数亿人口,香港面对中国大陆。他们与腹地保持了若即若离的关系。联系紧密,却有完全不同的税收和法律。这两个经济体对富人的政策都非常友好。
富人们在腹地赚钱,把资产转移到发达城市经济体,并居住在这些地方。享受世界最低的税收,享受世界第一流的为有钱人服务的服务业,还有对有钱人非常友好的海洋法法律体系。
我之前推荐过一本书《亚洲教父:香港、东南亚的金钱和权力》。写了这些城市经济体繁荣背后的阴暗面。
花钱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般不会违法。而赚钱比较难,有时候多少要打点擦边球。最理想的模式是什么?在一个国家(司法体系)下赚钱,在另一个国家(司法体系)下生活并花钱。
被赚走利润的国家想找麻烦?不好意思,我的国籍以及日常生活都在另一个国家。
新加坡的很多富豪就是这样,他们所赚取的巨额利润并非来自新加坡本地,他们的工厂、员工,也不在新加坡,反而在印尼、泰国、马来西亚这些国家。
但这些国家中产生的利润,却源源不断的进入新加坡。
在欧洲,富豪们把资产放到瑞士,也是一个自古以来的传统。在旧中国,富豪和失去权力的政治家也喜欢生活在租界里,可以不受中国法律管辖。
3、
有一个经济学术语,叫做涓滴效应: 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并不给予贫困阶层、弱势群体或贫困地区特别的优待,而是由优先发展起来的富人群体通过消费、就业等方面惠及贫困阶层,带动其发展和富裕。
涓滴效应或许存在,但从富人手指缝里面漏出的涓滴,是在太少了,不足以带动金字塔庞大的底部穷人。政府主导的税收和转移支付,还是促进社会公平最有效的办法。
然而,在新加坡这样的城市国家确实有涓滴效应。从数亿人腹地赚取的利润,涓滴到数百万人的城市,确实可以让城市的每一个人都受益。
新加坡的模式,在历史上并不少见。当年的威尼斯就是这样。687年威尼斯建立共和国,开始附属于拜占廷。10世纪末获独立。威尼斯于1082年获准在拜占廷帝国境内建立商站免税行商,控制了欧洲和近东之间的贸易而变得非常富裕。威尼斯不仅仅拥有金钱,还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控制了地中海很多岛屿。但威尼斯,本质上仍然是一个商业城邦。
然而,随着民族国家的诞生,威尼斯的金钱在国家暴力面前,不堪一击。1796年,拿破仑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威尼斯,做为和奥地利谈判的一个筹码。随后,威尼斯先后被法国,奥地利统治,最终在1866年,被奥地利割让给了新生的意大利王国。
今天的新加坡的数百万华人,也生活在数亿穆斯林的海洋之中。新加坡从周边国家攫取利润,也收获周边国家的羡慕嫉妒恨。新加坡的生存,依赖于来自域外霸权的保护,二战前是英国,二战后是美国。
如果世界回到了十九世纪大国争霸的年代,富裕小国的命运又将如何呢?
4、
中国的富人群体,充满着不安全感,一有风吹草动就开始焦虑。这个也能理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存在差异,这个大家也看得到。
不过,中国共产党一直是一个非常实用主义的政党,信奉的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走的中庸平衡的道路。
今天的左派右派,都喜欢拿邓小平同志出来说事。前几天,看到一篇公号文章,批评“共同富裕”,说违背了邓小平改革开放的精神。殊不知,共同富裕这几个字,就是小平同志提出来的。92年南巡讲话被大家认为吹响了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号角,但南巡讲话中是怎么讲“共同富裕”的呢。
“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当然,太早这样办也不行,现在不能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也不能鼓励吃“大锅饭”。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
国家层面,富裕地区支持贫困地区,避免两极分化都是小平同志要求的。而小平同志当年希望二十世纪末,要提出和解决两极分化问题。今天,已经晚了20年了。小平同志是改革开放的旗手,但同时也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也要求二十世纪末就要解决两极分化的问题。
政治领域,不能搞意识形态二分法。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有矛盾,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中国政治家都是现实主义的,信奉的都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如果拿不准,就先试试,发现错了,承认错误再调整。
5、
在和一些已经有所谓国籍自由的朋友聊天时,他们经常聊到后半辈子在哪里过。
对这些风险规避意识很强的朋友来说,这是一个艰难而无比纠结的决策。
一边要评估中国有没有风险再来一次文革,会不会再次把有钱人全部打翻在地。毕竟,对这部分人来说,前三十年那种环境是无法忍受的。
另一边又要评估中美对抗的大背景下,西方世界对华人的态度会不会变得更加敌视。看到美国对华裔仇恨事件越来越多,看到极端右翼叫嚣,一旦中美开打,就要把中国人关进集中营,生活西方世界的未来,也变得不太美妙了。
确实,没有人能预测未来。但我觉得,没必要这么纠结。
文革那套东西,已经被证明是错的。未来的中国,再来一次文革的可能性几乎等于零。老实说,我觉得今天的美国来一次文革,都比中国再来一次可能性更大。但确实,中国未来的政策,会更加强调公平,对有钱人会更加不友好。房产税、遗产税、更高的资本利得税都会有。富人避税的漏洞,也会越来越少。
但是,人生百年,总有死的一天。人生的目的是什么?赚再多的钱,也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如果已经有了几辈子都花不完的钱时,是不是也就别太在意了。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一个中国人,在哪里能有更大的,自我实现和自我成就的机会?毫无疑问,还是在中国。
6、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流行回忆书籍,特别是部分归国的高级知识分子及其后代的回忆。必须承认,这些回忆是非常苦涩的。然而,如果读归国者本人,和他们的后代的回忆,却大有不同。
后代的回忆,多充满不甘。主要的情绪是,如果我爸爸妈妈当时选择了另外一边,我现在应该多好多好。我受到的苦难都是因为我爸爸妈妈选错了。
归国者本人的回忆,虽然也充满苦涩,但却有更豁达的人生态度。著名翻译家巫先生曾经出版过一部回忆录,这部书影响非常大,也非常惨。但他对苦难的态度是:“持久的苦难决不仅是消极的忍受,而是一宗支持生命的馈赠。受难像一根绵延不断的线索,贯串着生活和历史的戏剧......人生悲剧的壮丽使我们的灵魂升华。”
从个人所得的角度,邓稼先的人生,无疑付出极多,所得甚少。但他的名字,相信会被一代代中国人所铭记。如果问我邓先生的人生是不是值得?我认为是值得的。我相信,邓先生和邓先生的亲人,也会这么认为。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邓先生可以说做到了三不朽。
那些赚了很多钱,转移到海外,然后设计各种信托避税结构,研究各种家族传承的人,就算他们的财富能一代代不受损失的传承,又如何呢?他们能做到不朽吗?
在一个最能发挥自己能力的地方,尽最大的努力,做自己想做的事,经历区区百年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也就够了,至于结果如何,别太在意。反正我们总有一天都会死的。

这是一篇旧文,写作时间大概是几个月以前。
过去几个月,舆论环境发生很多变化,恐慌的富人变得更多。

过去两年,和所有打算离开的人聊天,我都劝说他们不要走留下来。但老实说,看到今天的种种舆论,我也能理解那些选择离开的人的焦虑和抉择,所以现在我也不再劝说别人了。但是,做为一个坚定的选择了留在这一边的人,我还是无力的希望更多的人能愿意留下来吧。对这个国家的未来,我还是有坚定的信心,相信这个国家一定会越变越好。
虽然苏轼写“此心安处是吾乡。” 但他还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回到家乡呀。
关于民营企业未来命运的这个话题,我不会再写了,越写心情越不好。希望再过50年,我能理直气壮的说对我的儿女说,你爸爸当年的选择是正确的。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