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Hector Perez from Pexels
三篇各有主题,但连在一起后,实际上是在提一个问题:在一个热点事件中,我们如何保持观察理性?身处信息投喂时代,如何穿透表象抓住本质,而不是成为一个被圈养的大鹅
三篇文章,基本结构图如下:
三篇文章接近两万字,但在“狗咬人”“小莉哭了”这些点上着墨非常少,没有聚焦于“严惩狗主人王新刚”,而是在事件起点之后,关注地方社会生态、法治本意,并最终落脚在“定分”,明晰整个链条上权、责、利。
经由这个路径,便可发现:“定分止争是法律的本质、首要功能”,当下仍流行于全国各地司法机关的“定纷止争”,代表一种扭曲的司法理念,会造成司法不公,应予改正。
于是,狗咬人就不仅仅与受害人耿女士或者狗主人王新刚的官场沉浮有关,更与我们普通人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期待、社会秩序的重建有关。
纷纷扬扬的热点之后是什么?“定分”,就是这个热点之后的本质。“定分”与“定纷”,是法治的不同境界,也是一个核心、本质层面的是非问题。如果能通过“狗咬人”这个案子,将各地司法机关明显错误的“定纷”司法理念纠正过来哪怕一点点,善莫大焉。
如此一来,河南安阳正科级干部王新刚的两只贵宾大狗,就真是立了大功了。
正因为如此,这三篇文章中,以收尾的第三篇最具纵深和实际操作属性,我最为看重。
我对这三篇文章的传播也进行了仔细观察。立即注意到,三篇文章的传播结果很不相同:在“微信公众号原创内容榜”(由新媒体监测平台新榜每日发布,覆盖全网,目前所知的唯一榜单)上,第一篇位居11月20日日榜第3名,第二篇位居11月22日日榜第2名,而第三篇则完全没有进入11月24日的日榜,我认真看了,才发现原来原因很简单:没有入选资格——虽然点赞量大,但到统计时刻阅读量还没有到10万+。(到25日晚才过了10万+,幸亏关注者基数比较大
有读者可能会问:“连你呦呦鹿鸣也开始关心10万+了吗?”我的回答是:是的,这篇文章我非常关心。不得不说,它的传播不够好,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
第三篇文章之后,许多看到这篇文章的人迅速做出了调整,要么大量删除了之前那些有“定纷止争”的文章链接,要么诚恳地表示以后再不会用了。这说明本文在不少地方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于此同时,在第三篇文章发布之后的25日、26日,也就是昨天和今天,仍然有司法机关在继续使用文章所反对的“定纷止争”。
比如,11月25日,腾讯新闻上看到大河网发布的新闻《中牟法院:法官秉公办案服人心,被告邮寄锦旗表谢意》:“真正达到了案结事了、定纷止争的目的和效果。”还比如,中国山东网11月25日讯的一篇文章标题为《扎根基层三十年 为民定纷止争端》:
如果第三篇文章阅读量足够大,覆盖到他们,也许他们就不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也许他们法院里的当事人就会有稍微不一样的遭遇一次阅读对我们写作者来说,只是单篇文章中一个万分之几的数字,但对于一个案件当事人来说,就是100%。人的一生,能有几次打官司呢?所以,它又很可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文章并没有什么高深新颖之,说的只是被一些人有意无意忽略的常识。但这个常识很重要,因此我有责任去传播它。
从后台数据看,第三篇文章的症结在于:打开率太低。第一、二篇打开率都在15%左右(每100位订阅用户有15位打开文章),第三篇在首日却只有4.36%,加上第二天也才到8.78%。这说明我的标题没有起好、头图没有选好,或者让读者有了阅读疲劳,又或者推送上出现问题。
总之,是我做得不好。
有一些朋友看后说,这篇文章含金量高,应收费阅读,但我认为,它最重要的不是收费,而是传播量——多一个人阅读,就有可能从源头上减少一些不公的发生。
我建议呦呦鹿鸣的读者们都能尽量去打开这篇文章,花一些时间看完它。然后,有可能的话,尽量分享给身边与法律、行政有关的朋友。如果我没有记错,这是八年来第一次向读者提出这种请求。希望朋友们能理解我的用心。
在信息投喂时代如何透过表象抓住本质,如何保持独立思考自我精进?这是一个重要课题,将来我会专门写一篇,给大家提供一些方法论上的思维工具就目前来说,建议读者们对三种来源保持警惕:
一是提供低俗信息快餐的内容供应商,他们常常恶意鼓动情绪;
二是缺乏民众立场的媒体,他们常常遮掩真相,制造虚假、片面信息;
三是营造信息茧房的算法平台,他们控制流量,控制焦点。
这三种,归根到底,都是迎合人性的弱点(贪婪、自私、虚荣、嫉妒、傲慢、急功近利等等),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把读者变成产品,并卖掉。
信息时代,信息规模之庞大,如汪洋大海在身边流动,但是,有许多人即便拥有整个海洋,却无法得到真正的水分,信息饥渴,生生渴死。没错,海洋上就会渴死人的。
许多朋友建议我不要总是写这么长的文章,动不动五千字以上,经常一万多字,费力也不讨好,更不要动不动就去挑战某些群体的固化认知和利益,那样会被反扑撕咬将来下场不好。这些意见如此中肯,我听进去了,但从未改变,于是呦呦鹿鸣成了一个异数。
因为我就是有意反其道而行之,生而为人,写作已经是最后的自我,不妨任性一点。而且我坚信,我们虽然能力尚有不足,但在日拱一卒的路上,最终会体会到人类理性的高贵和美好。
还没有阅读过这篇文章的朋友,请点击,链接在这里: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