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尔仁尼琴最重要的作品
爱书人书房的镇架之宝
《红轮》:一部史诗级巨著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仁尼琴,一生有两部巨著。一部为索翁流亡前所写,令他名扬全球的《古L格群岛》;另一部则为他流亡期间写就,倾注其一生思考与生命之火的《红轮》。
秦晖、金雁两位老师对这两部书进行了精准定位:“如果说《古L格群岛》是对斯大林体制的深刻揭露,那么《红轮》则上升为对这样一种体制何以能在这片土地上产生的深刻反思。”
尽管《古L格群岛》使索翁名满全球,但耗费索翁生命之火最多的,也最为他自己重视的却是这部《红轮》。
在索翁去世那天,他的书桌上仍摆放着《红轮》,“这部小说一直是我生命的最爱。世上没有任何东西能让我爱到如此心疼的地步。”
深度理解上世纪初俄国历史的发展轨迹,从一个国家的命运中去发现持久的意义,没有一套书比《红轮》更合适。
……
收藏本书的四个理由
◎这部书堪称“20世纪俄罗斯版的《史记》”。诺奖得主索尔仁尼琴70年的“泣血之作”,对苏俄题材感兴趣的读者,本套书是不可或缺的案头书。
◎绝版限量,网上二手书定价翻倍,收藏价值极高,无愧书架又一“镇架之宝”。
◎ 珍贵。出版过程极其艰辛,9位译者历时3年才得以完成。其中两位翻译家还未等到书出版,就已撒手人寰。翻译完成后,又因不可抗力耽搁数年。
◎ 唯一完整中文版本。《红轮》中文版共出版三卷(全16册),网上在售的,都是零散的残卷,本书作为一部“全景”历史著作,唯有完整版本才尽可能展现全貌。
内容简介
《红轮》第一卷《1914年8月》主要描写革命前夕俄国处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形势和一战爆发后与德国之间的战争经过,涉及了俄国以及欧洲历史上一系列重大事件和重要任务。(包括俄国的备战、顿河普通人民的生活、斯托雷平的改革,以及萨姆索诺夫军团在东普鲁士的全军覆没,等等)
《红轮》第二卷《1916年10月》讲述了维堡骚乱、1916年11月1日的“国家杜马会议”、米柳科夫在会议上的演说,以及列宁等各方势力的登场。
《红轮》第三卷《1917年3月》为《红轮》系列最核心的一卷,也是中国大陆出版的最后一卷,详述了俄国近代史上最有深远影响的革命之一的“俄国资产阶级二月革命”。
本书处处透出对“苏联这一体制何以产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深刻反思,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其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比《史记》更重要,更直接。它描写的那段历史距今并不遥远,因为,我们依然生活他的延长线上。
◎ 更重要的是要使祖国的概念成为全国人民的一种亲切的感情。
◎ “要和平”是一个愚蠢的、背叛的口号!如果不立刻把它变成国内战争而且是无情的国内战争,那么谁也不需要的“和平”这个空洞无物的东西又有什么用呢?!任何不拥护国内战争的人,都应该作为叛徒进行谴责。
◎ 索尔仁尼琴顽固、孤独和好战的文学斗争,令他赢得了先知的力量,他得以在20世纪最伟大的作品中揭露苏联时代的痛苦。
——《纽约时报》
◎  不妥协、理想主义和他漫长而又起伏多变的一生,使索尔仁尼琴成为一个来自小说中的英雄,一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继承人。
—— 法国前总统 萨科齐
◎ 《红轮》是索尔仁尼琴又一部从黑暗探索历程中留给二十一世纪的惊魂作品,这部千万字的伟大作品让我们再一次触摸到了伟大而孤寂的作家的人性光芒。
——著名作家 海男
亚历山大·伊萨耶维奇·索尔仁尼琴(1918-2008),俄罗斯作家,苏联时期最著名的持不同政见者之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曾因在信中对斯大林“不敬”,被判处8年徒刑;又因出版巨著《古L格群岛》被驱逐出国,流亡美国20年。1994年苏联解体后,他重返故国,最终在自己的祖国获得肯定,他死后,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
索尔仁尼琴的一生见证了整个苏联崛起与毁灭,正是在他的笔下,苏联在全世界的道义形象瞬间崩塌,因此有人评价说他“用一支笔战胜了一个超级大国”;俄罗斯报纸对他的盖棺定论是:“俄罗斯在20世纪最后的1/3是在索尔仁尼琴的旗帜下走过的,并且结束在索尔仁尼琴的音符上”。
其代表作有史诗级作品《红轮》,以及《古拉格群岛》《第一圈》《癌症楼》《伊凡 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等。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